楊汝新
【摘要】區域性英語版校本課程取材鄉土文化和區域資源,以英文為呈現形式。從課程取材、教法學法、課堂活動設計、學習評價等方面立體呈現課程并實踐教學。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并能夠培養家鄉情懷和國際視野。為學生能動性、全面性發展奠定道路。
【關鍵詞】區域性 英文版校本課程 教學實踐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繼續學習奠基。”區域性英文版校本課程的開發從課程立意、內容選材、教法學法、課堂活動設計、學法滲透、評價方式等方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和生成知識和方法,在合作、探究和創新中提升能力,在體驗和拓展中升華感情。境、情、法的融合,優化課堂學習效果。
一、課程取材立意是校本課程教學的創新點
鄉土文化,就是建立在鄉土區域時空中的歷史積淀,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文化之魂,也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素材。將家鄉的景作為課程的內容,以英語為呈現形式,是將學生的生活點、興趣點和學科點的結合。突出校本課程開發的鄉土性和特色性原則,學生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英語版系列校本課程的開設重點強調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和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校本課程的學習服務于學科學習,拓展學科學習的資源。
二、教學方法是校本課程教學的提升支撐點
校本課程的開發立足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最終要培養完整的人、和諧發展的人,自我實現的人。只有當校本課程超越了以知識為中心的觀念,將“知識與能力、方法、情感與價值觀”要素結合起來,才能體現其價值。英語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教學過程中創設趣味性互動采訪,設計一日游方案,小組模仿旅行社團表演對話,為家鄉景觀做宣傳廣告的循序漸進的任務型活動。各項教學活動在情境中進行,強化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基于現有詞匯和句型知識的建構,在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中將自身知識體系重組與改造。
三、課堂活動設計是校本課程教學的立腳點
課程標準強調,教材編寫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要符合學科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要建構有利于學生的心理發展和人格成長的課程新體系,要留給學生自我發展的較大空間。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支架,學生能動性、創造性的參與課堂活動。區域性校本課程的教學活動堅持 “情境性、體驗性、合作性、競爭性”的原則。從親身體驗到直觀圖片的動態賞記,從互動采訪到方案設計,從創意對話到小組情境展示,從景區視頻欣賞到創意廣告設計,環環相扣,讓學習效果由知識上升到方法,由運用提升到能力,由拓展升華到情感。
四、學法滲透是校本課程教學的突破點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促進者,指導者。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課程設計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中設計讓學生利用網絡、報刊等資源搜集關于區域性情境的學習資源,并以詞、句、篇、圖的形式進行分類后制作主題英文版手抄報、搜集圖片、詞匯等學習資源并給予分類和整理。將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的綜合性的發展。
五、學習評價是校本課程教學的促進點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明確評價的目的,從以往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目的轉向以促進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的。評價維度要從單一維度評價走向三維綜合評價,即根據課表提出“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評價體系。評價的方法要多樣化。建立動態評價體系,英文版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不僅包括針對相應的校本課程教材的評價,也包括師生的實踐情況的信息反饋、經驗教訓等,同時包括學生對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綜合性評價。校本課程的評價轉向教師評價及師評、生評和自評三者相結合的評價,逐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體現評價的激勵性和引導性功能。
六、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校本課程教學的回歸點
學生通過對家鄉區域性優秀文化的學習和探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常識和學科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鍛煉學生學習的能力。以英文為載體的學習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英語語言資源,學生通過自主性活動創造性的學習,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動性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課程的實踐過程使學生客觀的了解區域文化,正確理解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區域性英文版校本課程的實踐過程對學生個性化發展、全面發展和終審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2012.
[2]彭尚炯.鄉土文化:得天獨厚的優質課程資源——試論虞山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4.2.2-3.
[3]王松泉,韓雪屏,王相文.語文課程教學概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