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潯
“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又逢五月初五端午節。如果說,端午節這個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節日,與其他傳統節日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節日的主題,不是團圓、相聚和慶賀,更多的是紀念和緬懷。
端午節緬懷屈原,婦孺皆知。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后,屈原不忍目睹祖國被侵略,五月初五,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愛國主義樂章。
自此以后,端午節成為紀念和緬懷屈原的節日,掛艾蒿、吃粽子、喝雄黃、賽龍舟、驅五毒,這些節日習俗與屈原無不相關。相傳,屈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其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撈救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之后,為了寄托哀思,五月初五人們蕩舟江河之上,逐漸發展成為后來的龍舟競賽。
雖然據考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端午節就初具雛形,吳越劃龍舟劃了3000多年,中原掛艾蒿也有3000年了,都比屈原要早上1000年。那么,為什么人們要在端午節紀念屈原呢?因為是屈原的愛國心。面對著國家、民族的災難,他保持著一種清白,保持著一種民族氣節,“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屈原是端午節留給每個中國人的一份精神文化遺產。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用他的詩歌,用他的生命,實踐了自己崇高的人生抱負和人格理想。屈原是一個儒家信念的信奉者,他的價值信念首先在于個體的道德人格與情操的完善。而這種道德人格的完美理想又與歷史形態中的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聯系在一起。
屈原的形象是愛國憂民的形象,屈原的情懷是愛國憂民的情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能有人并沒有讀過屈原的《離騷》,但這并不影響對屈原身上那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學習,并不影響對他的家國情懷的理解和認同。愛國主義似乎是無形的,但同時愛國主義又是最充滿力量的,這種力量可以貫穿華夏歷史。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綿延不息,抗爭延續,原動力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愛國,是端午節的靈魂——即使幾千年后的今天,這種意義仍然高居無可比擬的絕對地位。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是這個民族的生命。愛國主義作為我們民族的根基,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中,應該有更加淋漓盡致的展現。因此,我們要在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這種精神,成為端午之魂。
我們紀念屈原,也是在紀念所有的愛國先驅。這些勇敢的志士身上凝聚著愛國憂民的思想境界和傳統美德。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追溯到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們紀念和傳承的就是中華民族不屈的愛國情懷。它激勵著無數后人奮發圖強,臥薪嘗膽,始終懷抱振興國家和民族的決心。
今天,我們過端午節,不只是吃粽子、賽龍舟,更重要的是傳承蘊藏在節日文化中的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