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逸華+丁佩悅

摘要: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網絡消費信貸產品被視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又一增長點。憑借互聯網的便捷高效和電商購物的數據支撐,大學生網絡消費信貸得以形成和發展,同時對大學生在消費行為、消費心理以及消費習慣上產生了影響。
關鍵詞:互聯網;消費信貸;大學生;消費行為
中圖分類號:F724.6;F83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3
自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以來,互聯網金融市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與此同時,以互聯網為基石的互聯網消費信貸更是井噴式地成長起來,并在總體上呈現總量規模化、產品多樣化的態勢。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大學生這個新時代的消費主力軍為主體出發,著手調查了大學生群體的信貸消費現狀,并通過分析各類消費信貸產品與大學生消費模式的關聯,觀察其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的變化,以期達到幫助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消費觀念、提高理財能力,進而間接推動互聯網消費信貸發展、發揮其積極作用的目的。
一、互聯網消費信貸分析
(一)互聯網消費信貸現狀
信貸消費是金融創新的產物,指的是消費者憑借個人的信用憑證從銀行獲得貸款進行消費。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個人消費信貸也在不斷地發展。而相對傳統的信貸產業而言,互聯網信貸以互聯網數據為基礎實現了傳統金融服務的延伸和擴展,具有方便、快捷、高效、高覆蓋、開通門檻低等新的特點。
目前,互聯網上主要的消費信貸產品包括螞蟻京東、京東白條、趣分期等,其宗旨是讓消費者享受“先消費,后付款”的購物體驗。以螞蟻花唄為例,憑借其便捷的操作,個性化的服務以及信譽良好的公司形象,螞蟻花唄一經上市便在互聯網信貸消費產業中迅速占領市場。根據支付寶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6年“雙十一”開始的前30分鐘內,螞蟻花唄的支付筆數已達到3802萬筆,支付筆數占比28%,支付成功率100%,同比增長113.6%,其撬動的消費總金額達85億元,成為雙11最受歡迎的支付方式之一。①
我國校園信貸市場的大致初現于2013年,表現為區域性大學生消費分期平臺的涌現。隨著網絡消費信貸商業模式的發展,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呈現為兩種趨勢:一種是通過既有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特別是第三方支付平臺推出的特色產品和服務,例如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這類信貸產品具有普適性。螞蟻金服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現在近1.7億的90后中,就有四千五百多萬人開通了花唄。另外一種是特別針對大學生群體設計的網絡信貸服務,如趣分期,來分期等。近年來,我國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品牌格局和市場競爭態勢逐漸清晰,其產業鏈也日趨完善。
(二)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市場邏輯
互聯網消費信貸備受大學生的歡迎絕非偶然,其市場邏輯可從市場需求、平臺條件及可競爭因素三個方面考慮。
1.市場需求。大學生網絡購物的群體特征和市場的潛在需求為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的出現及發展埋下了伏筆。互聯網平臺為買賣雙方提供了高效便捷且低交易成本的即時匹配平臺,激發了蘊藏在社會之中的消費體量。網絡購物在不經意之間已經從一種單純的購物方式轉變成一種具有顯著特征的消費方式和習慣。大學生是網絡購物中的龐大群體,更是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這種限制形成了巨大的消費信貸需求,針對大學生的消費信貸由此受到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關注。
2.平臺條件。電商平臺的發展和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是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形成的物質基礎。網絡消費信貸是對電子商務產業持續發展的必要補充,也是互聯網金融鏈條完善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對大學生長期的消費行為進行根據,進而形成信用評估,用以確定信用額度,同時在后期信貸消費的過程中進行反饋,形成完善的信用測評體系。在這種體系下,花唄的不良率只有不到1%,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既有電商品牌認知的基礎上,互聯網平臺的有效支撐也會得到大學生群體的反哺,表現為他們對消費信貸產品的信任與依賴。
3.可競爭因素。競爭是市場發展的動力,可競爭因素是市場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從形式上看,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是商業銀行傳統分期付款方式下的“物理移位”,這種模式因為互聯網而具新動力。不管是不同電商平臺客戶群體之間的主體競爭還是針對消費信貸產品本身服務的質量競爭,網絡消費信貸產品比傳統分期消費具有更多的市場競爭動力。互聯網企業憑借其龐大的消費者數據和雄厚的資金實力,在消費信貸的時限、額度、折扣和分期補貼等環節都展開了角逐。此外,網絡消費信貸作為一種嘗試,形式上可以打破傳統消費金融發展的限制,提供新穎的網絡消費金融體驗,這樣就賦予了其在市場中的可競爭性。
(三)南京地區互聯網信貸消費發展
南京地處我國東部地區,雖然個人消費信貸業務起步稍晚,但在積極擴大內需的政策指導下,信貸業務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隨著南京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日漸更新,南京居民對于互聯網信貸產品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南京地區消費信貸體系逐步完善。在此過程中,眾多互聯網金融企業不斷尋找新的消費增長點,而大學生群體作為新興消費者,正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有潛力的空白市場。互聯網消費信貸以網絡為平臺放大了自身獨特的優勢,加之低門檻的放貸條件,在短時間內席卷了大學校園。
二、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
(一)概念
所羅門認為,“消費者行為學(consumer behavior)是研究個體、群體和組織為滿足其需要而對產品、服務、體驗和觀點進行選擇、獲取、使用、處置的過程。”②
消費心理就是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也稱消費者心理。它主導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并由消費行為表現出來。
消費行為是消費者為實現一定目的而從事的物色、選擇、購買和使用等活動。消費行為的特點有:
1.消費行為是滿足消費者需要或欲望的手段性行為。
2.消費行為是心理活動的產物。
3.消費行為是一個過程,而非某一時間點上發生的事情。
一般來說,消費行為可分為五個階段,即問題確認、信息收集、選擇評價、購買決策及購后評價。其中,前四個階段決定著消費者是否產生購買行為,而消費者對產品的購后評價影響著消費者是否再次購買。
(二)影響消費行為的因素
根據傳統的消費者購買行為理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主要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影響。自身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和心理因素兩個方面,而外界因素則包括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兩個方面。內外因素在消費者行為中相互作用,并決定著消費者最終的行動走向。在互聯網環境下,口碑傳播和互動反饋機制也成為了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重要因素。
三、大學生互聯網信貸消費的特點分析
(一)數據收集
此次調查以問卷的形式展開,網上和紙質問卷共發放340分,實際回收334份,有效率為98%。實地調查為南京各高校,以綜合類高校為主,因此問卷調查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此課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
(二)大學生互聯網信貸消費的特點
大學生是無固定收入的人群,其經濟支持主要來自于父母。隨著近些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網上消費信貸產品層出不窮,大學生作為敢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一代,自然在這波互聯網金融浪潮中受到影響,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出現使他們的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呈現出新的特點。
1.消費行為。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特別是在東部沿海相對富裕的地區。大學生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消費行為方面更多地呈現享受生活的特點。根據調查數據,江蘇南京高校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時,購買數碼產品和衣服鞋帽的比例分別達到55.13%和53.85%,另外消費化妝品和零食時會使用信貸產品的大學生也達到33.33%和32.05%。如圖1所示,在螞蟻花唄發布的《2016新數碼時代消費趨勢報告》中顯示,在所有的年齡階段里,90后對3C數碼產品③的購買交易量最多,達到40.84%,成為了3C數碼產品據對的消費主力。由此可以推斷,大學生的消費更為多樣,傾向于享受生活的消費行為。
2.消費心理。在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推動下,生活愈加豐富多彩,加之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便利,大學生在消費時更加追求新潮前衛。在這個技術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的時代,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升級不斷加快,大學生也樂于嘗試新產品,且產品定位偏好中高端,但這些產品價格較高,大學生通常無法一次性支付全額,互聯網分期產品給予了極大的便利。此外,大學生對品牌的認知度較高,在消費服裝及化妝品時對國際品牌更為認可。
3.消費習慣。相比以往,大學生的日常消費多數發生在線下,隨著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網絡購物流行。不僅如此,網絡消費信貸的出現,使大學生可以得到超前消費的享受,因此,校園消費有更加偏向互聯網消費的趨勢。此外,據統計,有54.49%的大學生表示其消費習慣屬于即期消費,22.57%的學生偏好超前消費,僅有22.93%的學生有結余偏好。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偏向當期消費甚至入不敷出,少有遠期消費的習慣。
四、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對大學生消費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便利學生。傳統模式下,使用信貸產品需要經過繁瑣冗長的銀行申請、審批等流程。對比之下,互聯網信貸產品申請開通門檻低,申請流程簡單,且其依托于互聯網的這種信貸方式方便快捷,信貸服務可以隨時隨地發生,對于大學生這個無固定收入的群體,具備這些優勢的互聯網信貸消費可以讓他們“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緩解學生現期的資金壓力,提前滿足消費的需求。
2.轉變消費觀念。傳統中國人的消費觀念為量入為出、適度消費,與歐美國家居民的超前的消費觀念差異較大。合理的跨期消費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偏好,提高消費效用。從這個層面來看,超前消費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提升。大學生是個龐大的群體,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現在形成消費觀念及模式極有可能體現未來社會消費的特點。
(二)消極影響
1.赤字消費,過度透支。類似“螞蟻花唄“的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帶來的超前消費模式滿足了廣大學生群體的購物需要,但是這種消費模式會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過度消費。而且,大多數學生對未來懷有較為樂觀的預期,缺乏理性的消費規劃,縱容了他們的赤字消費行為,超出自己的還款能力。
2.沖動消費,產生依賴。互聯網分期的高效,讓處于家長監控之外的學生體會到了信貸消費的刺激和快感,進而更容易產生沖動的消費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使用網絡消費信貸產品的學生表示,互聯網分期增強了他們消費時的隨意性,消費金額的增加使原本支付能力不足的學生選擇再次分期,對消費信貸產生依賴,加重償還壓力。
五、相關建議
大學生信貸消費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保護大學生消費群體,金融機構、政府、學校、學生等都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規避風險、消除隱患。
1.建立科學的征信體系,分配合理的額度。大學生赤字消費,過度透支的消費行為導致他們逾期還款或者面臨違約風險,產生不利的影響。在移動互聯高度發展的今天,互聯網金融機構應該注重對于大學生消費行為數據的跟蹤,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分析消費者的信用狀況及其支還款能力,進而分配合理的信貸額度,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理性消費而不至于過度透支。此外,對于用戶的信貸信息記錄,未來或許能夠將其接入整個信用體系,建立更為科學的征信體系。
2.政府應完善立法,加強監管。由于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和其獨有的特性,傳統金融機構的監管模式并不適用,部分互聯網金融機構于是鉆政府監管的空子,提供不合理的借貸甚至非法借貸,擾亂秩序。對于正處于起步加速階段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首先行業內應提倡自律監管,政府加強指導,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準則,規范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秩序。
3.加強理財與消費信貸教育。當前,大學教育更加注重通識教育,學校在提供專業教育之外,可以通過公共選修課、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對學生開展理財能力的培養和消費信貸的相關教育,增強理性消費和建立良好信用的意識。
4.大學生應提高信用意識,樹立科學的消費觀。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逐漸完善,大學生應當充分意識到個人信用的重要性,主動學習理財和信貸知識,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并且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合理安排消費支出,避免沖動消費和過度消費,利用信貸最大化消費效用,提升生活品質。
注釋:
①數據來源阿里研究院.
②邁克爾·R·所羅門(Michael R. Solomon).
③3C數碼產品即通訊(Communication)、計算機(Computer)、消費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三類電子產品的簡稱。
參考文獻:
[1]邁克爾·R·所羅門.消費者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零壹研究院.百變互聯網理財:P2P網貸理財篇[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8.
[3]張干群.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4.
[4]朱琳.大學生消費信貸的互聯網衍生及其規制邏輯[J].金融發展研究,2016(07):38-44.
[5]http://www.199it.com/archives/496801.html.
作者簡介:馮逸華(1995-),女,漢族,福建寧德人,南京審計大學本科生,金融學專業。
注: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