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華
【摘 要】“一例多境”教學方法是情境化教學的最新探索。文章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人教版)中的《意識的作用》課堂教學片段為例,談談“一例多境”教學方法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嘗試。
【關鍵詞】一例多境 高中政治課堂 《意識的作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思想政治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1]。為此,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提出富有層次和梯度的探究問題,讓學生在課堂情境與合作探究中提升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政治教師認同的教學方法。“一例多境”教學方法是情境化教學的有益探索,越來越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青睞。
“一例多境”教學方法,是指在一堂課中,以一個典型事例為主題線索,結合教學目標,立足學生實際,設計一系列相關的情境和問題,將各知識點融匯其中,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引導學生在系列情境中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綜合探究能力和學科素質的課堂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的重要特征為:“一例”為主、貫穿始終、層層剖析、前后呼應。本人通過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感到“一例多境”下的課堂充實、飽滿、連貫,師生和諧共鳴,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構建生態、和諧、開放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育環境。
在本文中,我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人教版)中的《意識的作用》課堂教學片段為例,談談“一例多境”教學方法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嘗試與思考。
一、“一例多境”下的“一例”事例引入,創設主題情境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2]創設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是教學藝術的體現。在《意識的作用》教學中,我立足學生實際,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以我國的探月之旅為主題事例,創設了本節課的系列情境。
【序幕篇:“嫦娥三號”探月之旅】
播放視頻《嫦娥三號登月之旅》,配背景音樂《中國范兒》
分析與思考:“一例”是“多境”中共同關注的焦點、共同討論的主題,是一條貫穿“多境”的主題線索。該“一例”的選擇,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在他們的情感心理上產生共鳴,才能使課堂實現由抽象到形象、由空洞到直觀、由單調到生動的轉變,才能使學生認同事例與教材所蘊含和闡述的知識觀點和價值觀念。在本課教學中,我把“嫦娥三號”登月這一時政熱點作為主題事例,以視頻的形式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景寓情,以情激趣,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中國探月工程的自豪感,從而意識到人能夠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而且將學生引入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課堂情境。這是點燃求知火種的起點。
二、“一例多境”下的“多境”探究
“多境”是“一例”中的“多境”。事例的多層次、多維度思考,話題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討,一次經歷所遭遇的多個事件的質疑與思考,均可構成“多境”。“多境”注重與知識點的結合,“點”上設境,立足學習目標,關注學生實際,服務課堂教學。我在教學中圍繞中國探月之旅這一主題事例,多維度地挖掘其內在價值,設置了“鳥類飛翔PK人類探月”“五星紅旗耀月球與某市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等具體關聯情境。
【合作探究篇:品探月之旅,思“意識的作用”】
(一)情境一:鳥類飛翔PK人類探月——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展示鳥類飛翔和嫦娥三號落月的圖片,同時呈現文字補充材料《嫦娥三號任務的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航天領域的“七大創新”》。
探究問題一:
1.觀看以上圖片和資料,思考動物的活動和人類的活動有什么區別。
2.科學家們為什么能夠提出和實現探月計劃?材料體現了人類意識活動的哪些特點?
3.這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有什么意義?
分析與思考:這些材料來自社會時政熱點,具有典型性,而且生動形象,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多彩靈動的空間,從而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同時,以上問題的設計也完全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設計實質上是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帶著一個個彼此關聯的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因為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后一個問題又是前一個問題的發展、補充和延續,所以這些問題形成一個具有梯度和邏輯結構的探究鏈,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自覺主動地進行知識體系的建構。
(二)情境二:五星紅旗耀月球與某市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展示圖片《中國人的“奔月夢”》,同時呈現文字材料《某市“1122”中石化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認定為責任事故》。
探究問題二:
1.是先有“玉兔號”探月車,還是先有人們關于“玉兔號探月車”的設計?
2.科學家關于“玉兔號探月車”的設計理念是從哪里來的?
3.玉兔從“方案設計”到“登上月球”的過程,意識發揮了什么作用?
4.嫦娥三號的成功與某市輸油管道泄露的事故共同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點評:“文似看山不喜平”,課堂教學也要跌宕起伏。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設置一些思辨性的情境,誘發學生去思考,激發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教材中的表述是: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等等。這一系列理論化的表述使得充滿生活智慧的哲學反而顯得抽象、枯燥。我通過設置“五星紅旗耀月球與某市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這一正一反教學情境,在這個基礎上巧妙地設計了四個問題,形成問題鏈。經過學生獨立思考反芻、小組合作探討、教師不斷追問,學生不僅領悟到人的意識作用的實效性,而且他們通過社會上出現的錯誤意識指導下的不良現象,學會辯證思考:只有正確的意識才可以指導人們成功地改造世界,錯誤的意識對人們改造世界具有消極的阻礙作用,必須自覺樹立正確意識,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這為下面的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
三、“一例多境”下的實踐探究
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國家觀念,是高中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與責任。高中學生已形成了一定的知識結構和日漸成熟的理性思維,他們關注時政熱點,對一些社會問題有著獨特的認知,他們熱切期望能用所學知識分析社會現象,樂于討論交流,做到學以致用。因此,在探究過“中國探月之旅”后,我移步換景,設置情境“掃霧霾,清除我們的心肺之患”,并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
【實踐篇:掃霧霾,清除我們的心肺之患——一切從實際出發】
呈現材料《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霧霾等大氣污染治理》。
探究問題三:談談我們在“治霾”過程中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分析與思考:以上情境和問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必將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他們自覺地在情境和問題下調動已有知識。比如說“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按規律辦事”,“治霾”過程中不能蠻干,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具體要求,即“兩個結合,兩個反對”。將教材理論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科學認真的工作態度,增強學生勇于探索、解決困境的情感體驗。
四、“一例多境”下的主題升華
課進行到這里本來應該結束了,但是為了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目標,讓學生初步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唯物主義態度,立志探索尚未被人類認識的事物,我設置了最后一個情境。
【尾聲篇: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播放音樂《奔跑》
點評:激情謝幕,留給學生無限遐想,知識建構與情感升華,德育目標在知識目標達成之際也悄然達成。
綜上所述,利用“一例多境”的教學方法,以貫穿一氣的情境載體,讓學生通過情境的一扇扇“窗”帶動活動的開展、問題的分析、內容的拓展、情感的體驗和價值的牽引,在主題明確的感性學習中走向理性把握和能力提升,最終使我們的高中政治課堂充滿魅力和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Z].2004.
[2]【德】阿道爾夫·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M].袁一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