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 (江蘇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學,211100)
對《跳躍游戲快樂多,提升素質有效果》一文的教學實踐
李聰 (江蘇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學,211100)

江蘇李聰
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內容,如果將枯燥乏味的身體素質練習融入體育游戲,寓“練”于樂,游戲中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那么對激發學生練習興趣,提升練習效果肯定具有促進作用。為此,筆者對發表在本刊2016年第7期的《跳躍游戲快樂多,提升素質有效果》(以下簡稱:原文)一文進行了認真閱讀,并對文中提供的跳躍類游戲方法的可操作性及學生主動參與情況產生了想在實踐中驗證一下的想法,于是就在學校隨機抽取了二、三和五年級各15名學生,共45人進行了現場教學。經過對各個游戲逐一進行教學的檢驗,感覺這類游戲確實有趣,還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并且對自己今后的體育教學有了很多有益的啟發,產生了一些有利于提高游戲效果的思考,雖不成熟,但還是想提出來,供大家研討之用。
原文中跳躍類游戲的可操作性和運用效果。
(一)無器械類跳躍游戲
1.“剪子、包袱、錘”
實踐結果:游戲方法可操作,水平一和水平二學生參與度高,但水平三學生參與時不夠積極主動。
現場效果:該游戲簡單易行,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活動密度大,易于在小學體育教學中使用;連續活動時,對水平一和水平二學生來說,運動負荷一般 。
課后思考:教師在學生游戲時,應該特別強調或提醒立定跳遠的動作規格,以利于更好地達到發展學生跳躍能力和力量素質的游戲效果(見圖1)。

圖1
2.“雙軌火車”
實踐結果:游戲方法操作容易,三個水平段學生參與度都較高。
現場效果:游戲簡單易行,趣味性較強;活動密度的大小可隨游戲路線的長短不同而調節,易于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使用;活動時,運動強度較大。
課后思考:教師在游戲前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特別是水平三的學生還要注意性別差異,男女生分不同組別進行游戲,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發展下肢力量素質(見圖2)。

圖2
3.“單軌火車”
實踐結果:在2人一組進行該游戲時可操作性很強,但在多人一組進行時可操作性明顯下降;三個水平段的學生參與度都很高。
現場效果:2人一組進行游戲時,學生興趣濃厚;活動密度與強度可隨各年級學生的實際身體情況和游戲路線的長短不同而調節,是一個發展學生下肢力量素質,培養合作精神的好游戲。
課后思考:教師如能依據學情合理設置游戲的起始線和終點線,再組織學生統一呼號(如:兩人同時呼1、2、1、2)保持節奏前進,就可有效解決多人一組行進時,由于個人力量素質和平衡能力的差距,導致“小火車”斷開的情況(見圖3)。

圖3
(二)有器械輔助的跳躍類游戲
1.“短跳繩做標志物的跳躍”
實踐結果:游戲方法可操作,水平一和水平二學生參與度高,但水平三學生參與積極性一般。
現場效果:該游戲雖簡單易行,但練習密度與運動強度都較大,對各個水平段學生下肢力量的發展有幫助,只是對水平三學生而言,趣味性較差。
課后思考:教師可采用魚貫出發的方式以調節學生的練習密度,指導水平三學生變換多種跳躍方式以增強游戲的趣味性,提升游戲效果(見圖4)。

圖4
2.“單搖跳比多”
實踐結果:游戲方法可操作,水平一和水平二學生參與度一般,水平三學生參與積極性高。
現場效果:該游戲對于水平一、二學生而言身體承受的負荷量過大,動作難度系數較高;對于水平三學生而言,游戲的競爭性強,負荷量和動作難度適中。
課后思考:教師根據水平三的教學需要,適度在“課課練”環節安排,可有效發展學生的上下肢協調能力,增強力量素質(見圖5)。

圖5
3.“青蛙跳繩”
實踐結果:游戲方法可操作,水平一和水平二學生參與度高,但水平三學生參與度一般。
現場效果:該游戲對于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學生有較大吸引力,連續游戲時學生身體承受的負荷量較大;對于水平三學生,游戲的吸引力有限。
課后思考:教師注意合理安排游戲的間歇時間與比賽的方法,就能有效解決水平三學生主動參與不積極的問題(見圖6)。

圖6
4.“四腳跳追逐賽”
實踐結果:游戲方法可操作,三個水平段的學生參與熱情高漲。
現場效果:該游戲充分利用了橡皮筋作為器材,安全性高,趣味性強,活動密度也大,適合在小學各水平段的體育教學中使用。
課后思考:由于連續游戲時學生身體承受的負荷量大,競爭也激烈,所以建議采用同質分組的方法展開游戲,更有利于達到發展學生快速跳躍能力和靈敏素質的效果(見圖7)。

圖7
5.“騰空踢毽子比遠或高”
實踐結果:學生對該游戲參與度高,但在室外進行時難度較大。
現場效果:該游戲趣味性強,學生樂此不疲地參與其中;活動密度大,運動強度一般;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因游戲中毽子極易受風速影響而無法固定于腳面,導致游戲不能正常進行。
課后思考:如能將毽子更換為沙包或改在室內場地進行,就應該可以解決游戲的操作性問題(見圖8)。

圖8
6.“跳小山”
實踐結果:游戲方法對于水平三學生而言可操作,學生參與積極;對于水平一和水平二學生來說操作的難度過高。
現場效果:該游戲中把豎起的小體操墊作為“小山”,明顯超出了水平一學生的連續跳躍能力,但適合水平三學生;游戲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連續活動時,練習密度一般,運動強度較大。
課后思考:教師可采用分層教學法,合理設置不同高度的“小山”,以適應小學各水平段學生的跳躍能力(見圖9)。

圖9
7.“跳越小體操墊”
實踐結果:游戲方法對于水平二和水平三學生可操作,參與熱情高;但對于水平一學生而言可操作難度有些大。
現場效果:該游戲中橫豎拼接在一起的兩個體操墊長度對于水平一學生而言難度大,但適合水平二和水平三學生活動;游戲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參與度高;練習密度一般,運動強度較大。
課后思考:游戲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身體落地時的“屈膝緩沖”,以保障游戲安全(見圖10)。

圖10
8.“實心球跳躍”
實踐結果:學生參與該游戲的熱情高,但游戲的可操作性較差。
現場效果:實心球作為此游戲器材,過于偏重偏大,硬實而不柔軟,安全系數較低;再加上小學生下肢力量有限,特別是水平一的學生,雙腳很難將實心球夾住并前拋出去,所以導致游戲無法正常進行。
課后思考:需要將實心球改為沙包或其他球類(見圖11)。

圖11
(一)結論
1.可操作性強的游戲有7個,分別是無器械類跳躍游戲中的“剪子、包袱、錘”、“雙軌火車”;有器械輔助跳躍游戲中的“利用跳繩做標志物的跳躍游戲”“單搖跳比多”“青蛙跳繩”“四腳跳追逐賽”“毽子跳躍”。學生參與熱情高,教師只要科學安排,合理運用,就具有強化學生身體素質效果的作用。
2.需要分水平段進行的游戲有2個,分別是有器械輔助跳躍游戲中的 “跳小山”和“跳越小體操墊”。
3.需要把學生分成兩人一組進行的游戲有1個,是無器械類跳躍游戲中的“單軌火車”。
4.目前操作性低的游戲有1個,即有器械輔助跳躍游戲中的“實心球跳躍”。
(二)建議
1.規范游戲的表述。作為一個規范而完整的體育教學游戲,應按照游戲名稱、游戲目標、游戲準備、游戲方法、游戲規則和教學建議等要素進行表述,以便于一線教師理解和操作。
2.提示游戲的運用范圍。如:該游戲適用于哪個水平段學生,適用于什么教材,適合作為熱身游戲還是主教材前的誘導性游戲,或是作為鞏固所學技能的拓展練習游戲等,以利于大家選擇和運用。
3.去掉不易操作的游戲器材。如“實心球跳躍”中的實心球,有效杜絕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