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婭佩
【摘要】著眼于學生的“言語生命”,并把此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這是語文的本位回歸,也是人類對自身文化生命發展的審視。本文就言語生命在語文教學中的失落引發多元思考,并進而從“閱讀:言語生命成長的搖籃”;“激蕩:言語生命勃發的張力”;“實踐:言語生命成長的階梯”;“舞臺:讓言語生命輕舞飛揚”四個緯度實現對言語生命成長語境的多維構建,力求語文教學立足語言,多維開放,注重對話。讓學生的言語生命在語文的沃土上自由生長。
【關鍵詞】多維構建 言語生命 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46-02
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喧囂中一路走來,一直在渴望著一種真正屬于“語文”自身的定位和歸屬。當我們以一種沉潛和寧靜的心態,直面“語文”的精神實質,我們的目光不由得被兒童的“言語生命”所牽引。
一、定位:為兒童言語生命準確“度量”
這里所說的“言語”,是指個性的、獨創的、屬于兒童個體所有的語言。在言語中,沒有東西是集體的,它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個人組合,它指人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換言之,是語言和精神的統一。而語言是第一性的,精神蘊涵于語言之中。
兒童的個性化言語,是語文教學的的立足點。我們學語文,絕不是只是為了語言的知性知識,而是通過文本學習,不斷內化各種語言收獲,再把它外化為具有獨特個性化色彩的“自己”的言語行為。
兒童言語生命的自由生長,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所在。語文教學的立足點在“人”,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發展”。促進兒童語言生命不斷滋長,正是廣大語文教師不斷追尋的一種境界。
二、審視:言語生命在語文教學中的尷尬處境
反觀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的“言語”狀態, 卻不那么樂觀。在新課程背景下,有些老師熱衷于在備課時制造所謂的“亮點”,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花在吸引學生的“看點”上。
1.非語文的東西“越俎代庖”,使言語生命在“夾縫”中難“生存”。
曾經聽一位老師執教《找秋天》。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秋天的各種資料,接著展現關于秋天的多媒體課件。忽而金黃的麥浪,忽而火紅的蘋果……最后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對秋天的贊美。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繪畫匯報……語文課成了音、美、舞的“雜燴”課,而作為語文課最根本因素的語言只好瑟縮在一旁。
2.對文本的“無情解剖”,使言語生命在“支離破碎”的土壤中難“萌發”。
曾聽《祖父的園子》一課,執教老師把主打問題聚在“趣”上:“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童趣呢?”學生讀書,當讀到“……胖圓圓的就跟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等句子,學生禁不住笑了。然后,每當學生找到一處,教師就連連追打:“有趣在哪兒?”“從哪些詞看出來?”“你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嗎?”……漸漸地,學生臉上的笑容不見了。
3.練習模式的“慣性運轉”,使言語生命在沉悶中難有“激情”。
“六·一”慶祝活動結束,布置了一篇“老生常談”式的練筆:“選擇今天自己最想寫的一個場面或一件事寫一篇習作。”結果,卻與他們臉上的流光溢彩形成鮮明對比:學生的習作內容普遍性的像“流水帳”,而且還都充斥著一股“無精打采”的味道。
三、行走:構建言語生命自由生長的敞亮境界
縱觀以上種種,語文教學該如何給學生一方沃土,使他們的言語生命生根、萌動,輕松而自由地生長呢?這就需要從課內外多方面進行多維的、立體的構建。
(一)閱讀:言語生命成長的搖籃
引領學生進入書本,進入閱讀,讓孩子們“在母語的懷抱中深呼吸”,是言語生命成長的深厚土壤。
1.從“校園環境”到“文化氣息”。
當孩子走進這樣一個被書香熏染的環境:教師的言語浸透著書香;周圍的同學沉醉于書香。這樣一種透著母語韻致的校園環境,它所散發的魅力怎能讓學生抵御書的誘惑!與此相應,我們開辟“古詩角”,“經典壁”,“書蟲讀吧”,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作佳句,在有意、無意之中置身于豐富的語文天地。
2.“經典誦讀”和“名著導讀”。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我們九峰,每天早上的十五分鐘,是“經典誦讀”時間。在輕柔的古箏曲中,有滋有味地吟誦經典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經典誦讀、古詩吟誦與語文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
除此,我們每周開設一節“名著導讀”課,以“導讀激趣”、“讀中交流”、“讀后研討”的方式,引領學生親近名著,親近名家,在名著中得到文化精華的浸潤。
(二)品悟:言語生命勃發的張力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憑借文本語料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背景”,在教師、文本與學生之間展開有意義的對話過程,使學生經歷一程又一程的精神和語言的佳境。
1.釀造言語活動狀態。
為了讓學生直面文本語言,教師應當注意釀造氛圍,有意識地利用文本獨特的表現形式激活學生的言語活動狀態。
2.抓住言語活動觸發點。
敏銳地抓住學生言語活動的觸發點,切入其中,細細品味,激蕩起思維和言語活動的浪花,可以說是語言教學的關鍵所在。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包含了許多“不確定”與“空白”。這些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不忍點破的韻外之致。
3.制造言語活動的撞擊效應。
要讓學生的言語勃發出生命的活力,還得在課堂上制造出“金鐵交鳴”、“電打雷閃”的碰撞效應,使學生產生“胸有塊壘”、“不吐不快”的言語欲求。如聽一位老師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教師用“你對這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救孩子有怎樣的看法?是不是其他父母不夠愛自己的孩子?”
(三)實踐:言語生命成長的階梯
在動態運用中,語言才能成為煥發活力的生命體。
1.把課堂小練筆引入閱讀教學。
新課程理念光照下的課堂練筆有別于傳統的讀寫結合。讀寫結合注重讀寫技能、方法的結合;課堂練筆的內容更廣泛,內涵更豐富。它讓學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尋找新的生命力,將個性化的解讀感悟流淌筆尖。
2.在借鑒模仿中逐步提升。
兒童言語的初始階段是“模仿”。一開始可能是比較機械的模仿階段逐步發展到“仿中有創”。方式有模仿精彩語段、借鑒名句、套用廣告語格式、活用流行語言等等。比如有學生這樣稱贊媽媽的縫紉手藝:“我媽媽做的連衣裙呀,增之一分則太肥,減之一分則嫌瘦;長之一分則拖沓,短之一分則局促……”這些,實質上都是將外部的書面語言內化為主體內部語言的過程,久而久之,達到一種“源于文本,別于文本”的語言境界。
(四)舞臺:讓言語生命輕舞飛揚
語文學習是一項充滿體驗和情趣的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言語魅力的舞臺,使語言學習的領域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學生也比較喜歡嘗試著實用創意,和社會的實用生活相接軌的語言實踐。比如:商品廣告的創意策劃;自我形象如家長、老師、某類人設計;漫畫設計測等等,生動而充滿朝氣。
總之,在語文的領地里,我們要始終懷著對兒童生命的珍視,并呵護它在一個立體化的語言活動情境自由生長,使語文教學真正逼近它的本質,讓學習主體詩意地棲息在語文的土地上。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解讀》[S].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潘新和著.《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3]竇桂梅著.《創造生命的課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