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
[摘 要]在這個數據爆炸的時代,大數據分析已經在各個領域得到了應用,并且大數據分析的價值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文章通過對大數據在教育領域內的應用進行研究,分析了大數據給高校思政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最后對高校思政課的創新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思政教育;創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80
1 大數據簡介
1.1 大數據的概念
一位外國著名學者曾經說過:“大數據是人們在大規模數據的基礎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在小規模數據的基礎上是無法完成的。大數據是人們獲得新的認知、創造新的價值的源泉;大數據還是改變市場、組織機構以及政府與公民關系的方法。”[1]我國學者認為,所謂的大數據就是其大小不再是用普通的標準來衡量,使用傳統的軟件工具不能實現對這些數據的管理,通常情況之下,大數據都是按照“太節”來劃分。之所以稱之為大數據,其不但擁有極大的數據存儲量,而且也能實現大量數據的交換、融合及分析研究,以此可以發現新的知識,便于信息技術的開拓創新。大數據的存在也將會帶來“大知識”“大科技”的新時代。總之,在大數據中不僅局限在某種層面上的規模大,而且也將逐漸成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考模式及對價值觀的考量。
1.2 大數據的特征
(1)大量化,海量的數據規模。大數據聚合在一起的數據量是很大的,按照IDC的定義就可以獲知,所謂的大數據就是超過100TB的分析數據,大數據的基本特點就是量大。引起大數據量大的原因非常多,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聯網的普及,使用互聯網的人群不但增加,對此對于信息數據獲取及信息分享將會變得非常簡單,相比以前,當互聯網還未普及民眾生活的時候,只有少許的機構單位才有權限獲得相應的數據,同時統計數據的單位不能也相對較少,對此人們獲得大數據的途徑也比較單一。但是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普通民眾通過互聯網獲得大數據信息將會極其的方便,除此之外用戶們可以刻意地去分享或者檢索所需的數據信息,并且也能進一步提高獲取數據信息的速度,讓人們在獲得數據信息的時候越來越接近所需事物的本身。
(2)數據信息的多樣化,在大量的數據信息中將會有不一樣的內在聯系。數據類型相對較多,其復雜程度也是不同,這將是大數據的最大的一個特點。通常情況下,雖然數據的數量比較多,可是起初所定義的結構化的數據種類比較多。而且在互聯網技術及傳感器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對此也將出現了非結構的數據化,非結構數據之間的結構基本不是很完整,對此也不能使用表結構來體現其數據,當對數據進行有效記錄的時候,也需要使用相對穩定的系統存儲結構,這樣就會提高數據處理的工作能讀。但是從目前網上所流傳的數據信息來看,基本上都是以非結構化的數據為主,人們上網不僅局限在看新聞、看視頻、聊天的層面,而且還會進行相關的數據傳輸,例如傳送文件、照片等。同時在我們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種不同的傳感器都屬于半結構的形式,形成非結構化的數據。在這種相對復雜、品種多樣的環境中,非結構化數據也將會成為信息化時代中的主流數據。通過對非結構化的分析,非結構化的數據量已經達到了數據總量的75%以上,而且非結構化的數據增長速度比結構化的增長速度快,對此不能使用一種或者幾種規定的模式來實現多樣化的數據。在此過程中數據也不能使用傳統的數據表格實現排列、表示。大數據也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大數據和傳統的數據之間在進行處理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非結構化的信息,通常大數據都是以細節性的信息形成的非結構化數據,數據的體驗性會使得在處理普通數據中帶來一定的影響。
(3)數據信息的快速化,在快速化的數據流轉及動態數據體系中,要保證數據能夠實現快速的處理,這也是大數據與普通數據處理的不同點。由于各種傳感器及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的產生及發布也變得非常簡單,隨著收集數據的途徑逐漸增多,數據在產生中逐漸傾向于個人,這樣使得數據以直線形式快速增長,不斷增加新的數據,對此對于新增數據的處理水平也需要提高,這樣才能保證新增數據的價值,如果不及時處理,那么新增的數據不僅不會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而且也將會給各方面工作帶來影響。對此大數據就能展現出它快速處理數據的優勢,對增加的新數據進行及時處理,這也是大數據和普通數據處理的區別。
(4)價值,分析海量數據獲得巨大價值。這里強調的價值不是有價值的數據,而是大數據分析的結果所帶來的價值是巨大的,大數據本身由于收集到過多的原始數據,其實價值密度較低,但是因為數據基數大,能夠篩選出足夠多的有用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對人們的行為及社會上某些現象問題進行分析,就能得到有巨大價值的信息,例如通過對高考試卷的分析,就可以得出某一道題的解答思路是否真的與出題人設想的解答思路一樣,從而對試卷不斷地進行改進,使試題更符合大多數考生的思維方式。
1.3 大數據給教育帶來的改變
(1)在大數據的幫助下,學習材料與學習工具與學生的個體需求及愛好之間相互存在,對此大數據可以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實質性的作用。同時大數據還能幫助教師為學生做好學情分析。
(2)在大數據的環境中,教師也需要不斷地學習。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目前的教育不再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局面,而是需要為學生及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及自我發展的環境。
(3)從我國目前的教育系統結構來看,其主要是依靠決策制定者的喜好來確定教育的基本結構,而不是依據大數據進行分析。對此這種做法也將有著較大的局限性。如果使用大數據的時候,決策者所作出的每一項決策都是具有全面性,以此保證決策質量,對此也能解放教育決策思想。
(4)大數據的存在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世界觀,對此學生們也將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各種數據分析,以此挖掘出他們所需的數據信息。
1.4 大數據下高校思政迎來的挑戰
(1)思想政治工作者一般都沒有數據分析的意識,也不能通過相關的數據來進行分析或者預測;可是數據分析師又不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從意識形態出發去究其原因。因此,最主要的還是應該提升教育者的數據分析能力,借助專業人員的幫助下完成對數據因果關系的把握。
(2)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大學生的思想和情感領域,現在這類研究對象借助大數據都將變得可量化。這意味著高校思政研究范式將發生改變。
(3)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倫理困境。在對教育對象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時,其隱私可能偏離教育工作者的初衷被窺探,一旦出現系統漏洞或人為原因,教育對象的隱個人信息很可能會被泄露。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高校、政府都應有相關政策和法規的監督、規范。
1.5 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
(1)引進在線教育平臺。高校依然會保持面授教學的傳統,在此基礎上,可以接入同內容的慕課課程,這樣就可以獲取微觀反映教育對象個體思想行為的及時數據。如同你在網絡商城購物一樣,商家會通過對你瀏覽商品數據的收集,知道你的喜好和購物意向。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有數據平臺。高校可以成立自己的大數據教育研究中心,也可以和專業的大數據研究公司合作。構建一體化信息搜集平臺,通過對圖書館、教務處、學校主頁、食堂、宿舍、微信群等主要的數據來源的合作,在法律法規和個人授權范圍內采集各類數據。
總之,大數據可以給教育的發揮帶來很多幫助,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挑戰,我們應當積極應對這些挑戰,做好高校思政課的創新工作,例如引進在線教育平臺,建立政治教育專用數據平臺等措施,使得大數據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舍恩伯格,V.M,庫克耶,K.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趙姍.大數據時代來臨,中國準備好了嗎[N].中國經濟時報,2013-07-01(A11).
[3]徐鵬.大數據視角分析學習變革———美國《通過教育數據挖掘和學習分析促進教與學》報告解讀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6).
[4]魏順平.學習分析技術:挖掘大數據時代下教育數據的價值[J].現代教育技術,2013(2):5-6.
[5]梁文鑫.大數據時代———課堂教學將迎來真正的變革[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