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 要:初高中、大學現已實行數學欣賞課,而小學作為最重要的基礎教育更應該重視對數學欣賞課的研究。文章從小學教育的視角,闡述數學欣賞課的概念,提出了數學欣賞課的開展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欣賞課;新課程;理念
中圖分類號:G420;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4-0029-02
近幾年,人們開始關注“數學欣賞”,在這方面,張奠宙教授的研究較多,但大多集中于初高中階段的數學教育探索。因為小學教育處于基礎教育的特殊地位,更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目前有些小學高年級和初高中學生覺得數學課枯燥乏味,甚至害怕數學、討厭數學。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要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美,領略數學本身蘊含的魅力,重視學生對數學的欣賞問題,而數學欣賞課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一、何為數學欣賞課
“欣賞”二字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有兩種含義,一為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一為認為好、喜歡,表示稱贊。數學欣賞課,即是數學欣賞與數學教學的巧妙結合。它是以各類與數學有關的歷史故事、趣聞趣題、數學圖形、數學推理以及數學問題的各種多樣解題方式方法等為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想、做等方式去體會數學讓人沉迷其中的緣由,感受數學的美感與魅力,以此來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既可以是單獨的一節數學課,也可以是數學課堂中的某一環節。應用與欣賞,是啟發學生思考和研究的原動力。
二、數學欣賞課的價值
(1)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其特殊作用。人的思維發展有其規律性。從小學成長到初高中,學生的思維在逐漸發展,從以具體形象思維和初步邏輯思維為主的階段向以經驗型邏輯思維和理論型邏輯思維為主過渡。這就意味著抽象的數學知識需要蘊含于直觀的感受中,由直觀慢慢過渡到抽象,學生才能夠理解。而數學欣賞課中的很多數學故事、趣聞趣題、圖形等即是幫助學生理解,讓他們在看、聽、說、做等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在自我探索中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幫助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領會數學,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增加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的思維發展順利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為更高級思維的發展奠定基礎。
(2)對數學教學的特殊作用。基于新課程改革,數學教材也做了很多調整。更多的數學教學需要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數學教學自然需要創新更多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而數學欣賞課就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式更多地強調學生通過數學內容的學習,不斷提高數學素養,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引發學生對數學本質的探索,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數學的本質,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3)對數學教師的特殊作用。在數學課堂中,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始終是教學的引導者。只有學生敢于與教師充分對話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才能做到教學相長。而這種對話恰恰需要數學本身的文化作為媒介。數學作為一種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它除了本身的概念、定理、法則、公式等,還與其他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比如詩歌、物理學、生物學等。這些觀念在新的時代中賦予了教師新的責任,也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學欣賞課給了數學教師一個新興的發展鍛煉的平臺,它能更好地為學生展現師生以及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對話。這種對話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教師更深層次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與學習能力,為教師改進教學設計提供更多的經驗和借鑒。
三、數學欣賞課的策略探索(以人教版數學教材為例)
(1)講故事,生向往之感。語文課上,優秀的教師通過生動變化的課堂語言與恰當適宜的表情動作來感染學生。數學欣賞課上也同樣可以利用聲情并茂的語言來給學生講數學家的故事。古今中外,數不清的數學家如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他們的故事是吸引學生喜歡上數學,對數學產生向往之感的最好素材。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優化問題時可以配合講解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的華羅庚先生的故事。在教學中恰當地配合講解這些優秀的數學家的故事,可以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歷史淵源,了解前人的聰明智慧,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產生向往數學的意愿。
(2)解趣題,感方法之妙。思想是寓于方法之中的,有思想為本質,方法就會千變萬化。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研究數學趣題,從各種巧妙的方法中來感受數學帶來的思維盛宴。在四年級下冊中數學廣角里的雞兔同籠問題就是一道經典的古代數學趣題,《孫子算經》中記載: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幾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例如列表法、抬腿法等推理和假設來滲透數學思想。有的同學學得多,可能還會用列方程來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既可以自己獨立思考,也可以小組合作討論,最后教師再與同學們一起總結一共有多少種解法,在巧妙多樣的解題方法中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3)玩游戲,領思維之巧。在游戲中,學生也可以學習數學。教材中已有這種類似的游戲,比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有數學樂園的“走格子”游戲,二年級上冊也有利用鐘表里時間的變換看圖講故事。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入游戲來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既簡單、又輕松,還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例如,教學四年級的“軸對稱圖形”一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做剪紙游戲,學生通過觀察自己手中的圖形來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課后學生還可以根據軸對稱的原理創造性地剪出更多可愛美觀的圖形。在游戲的最后,教師可以在與學生的討論中點明這個游戲所蘊含的數學道理。這樣,學生既愉悅了心情,也增長了數學知識。
(4)找常識,探生活之用。找常識,意思是找到數學與生活常識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的用處。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也會運用于生活。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密切聯系,這樣的教學可以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測量”這一單元,教師可以讓學生每人拿一封卷尺,帶領他們實地動手測一測身邊的課本、課桌、同學的身高或者操場的長度等,加深學生們對毫米、厘米、分米、千米等的認識。而了解簡單的重量單位則可以用秤親自動手秤一秤。數學的應用當然不止這些,在建筑藝術中的黃金分割、經濟學的產量與成本分析、物理學中物體的運動規律等都離不開數學。教師要在這些介紹中強化學生的認識:數學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既然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我們就要努力學好它。
(5)讀經典,賞數學之美。數學發展至今,有很多經典的定理、公式、法則、公理等。這些數學經典蘊含了前輩們無數的智慧成果,也凸顯出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首先,數學教師應該充分肯定這些經典在自然與社會中的價值,因為只有教師懷揣著敬畏與傾慕之情才會影響到學生。其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這些經典成果。在課本中,這些數學經典隨處可見。例如加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各種圖形的面積公式,整數、小數、分數的運算定律等。另外,五年級教材還介紹了數字黑洞、完全數、哥德巴赫猜想等帶有神秘感的數學問題。數學也并不是一個有了定論的學科,在它的身上還有很多未解的謎題、未知的領域等待人們去探索。數學本身的美表現在簡潔美、和諧美、奇異美等,經典的數學更具有很多這樣的美。從經典去欣賞數學,看到的是數學的精華,而讓學生品味經典,更能陶冶他們的情操。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學欣賞課上無論用了什么策略,都是旨在增加教師、學生、數學之間更深層次的對話。有了解才能有理解,才能有喜歡,進而才能有愛。學生愈是欣賞數學,才能愈要想學好數學,這種情感上的熏陶會讓學生有持續學習的動力,從而不斷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海玲,陳曦,王瑞林.“黃金分割”中的數學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6).
[2]李祥立.如何教學生欣賞數學[J].數理天地,2007(04).
[3]張奠宙.會做數學,也要會欣賞數學[J].數學教學,2008(08).
[4]夏順友,陳治友,劉益波.“平面幾何名題欣賞”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