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松
摘 要:不論是對于體育專項還是普通日常教學,短跑都是重點訓練項目。短跑對學生身體技能、運動技術都有著較強的要求。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制訂周全的訓練計劃,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提升學生的短跑成績。
關鍵詞:短跑訓練;體育;成績提升;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8;G8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5-0061-02
短跑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短跑對于技術要求非常高,并且技術要領非常復雜,它包含了起跑、加速跑、途中跑、沖刺跑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著各自的技術要點。同時,短跑也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包括力量、身體柔韌性、身體協調性等方面。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說,短跑技術、學生身體素質這兩方面的訓練,并未引起教師的重視,尤其是普通的非專項課堂。并且學生對于短跑的專業性認識不足,關注點僅在于速度、成績,忽視理論和基礎。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訓練方法、技術要點兩方面研究如何提升學生短跑成績。
一、遵循科學的訓練原則
1. 集訓思想
身體機能的維持,是保持短跑成績的先決條件。一方面,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文化課學習,完成學科任務,短跑的訓練主要集中在體育課,課余時間的短跑活動完全由學生自愿參與,活動時間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學生有寒暑假,他們的自覺性較差,并不能夠保證在假期中自覺保持短跑訓練。針對上述兩種情況,教師應發揮主動性,對學生采取集訓的方式,保障學生能把短跑訓練堅持下去。對于課余時間,教師安排在周三、周五對體育專項、短跑有興趣的學生集中訓練,保障學生短跑活動的規律性、連貫性;在假期,教師采取兩天一練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從訓練結果來看,長期、規律性的短跑訓練儲備了體能,增強了學生的體質;集訓不僅沒有影響學生的文化學習,反而成為了潤滑劑,對枯燥的文化課學習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
2. 遵循差異,循序漸進
對于日常班級教學,教師采用一把抓的方式,保障學生最低水平下限,達到教學任務即可。對于追求短跑成績的專項學生來說,教師要求學生掌握每一項基本技術,堅持參加體育運動和短跑訓練,力求突破自己。另外,性別差異也決定了男女之間的訓練量、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在基本訓練的前提下,男生會比較注重力量和爆發;而女生則會注重身體的舒展、柔韌性和協調性。在訓練負荷上,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時間段,做到循序漸進,深度挖掘學生的潛能。在新的訓練周期開始時,應以小負荷訓練為主,大負荷訓練為輔,幫助學生恢復身體機能,適應短跑強度,之后再逐漸增大負荷量和負荷強度。在長期的短跑訓練中,教師應遵循超量恢復的原則,在每周安排一兩次恢復性訓練,并在整體上逐漸加大訓練強度,讓學生自我突破。
二、多樣性的訓練方式
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是好動,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但自律性差,注意力弱,對一項事物的專注度很難保持從一而終。所以,長期進行單一的短跑專業訓練,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為了讓學生保持短跑的熱情,減少短跑訓練的乏味感,教師可在訓練中加入其他的訓練項目。
1. 追逐跑
田徑競賽是互動性極強的策略運動。想要獲得冠軍,必須分析對手狀況,結合自身條件制定最佳的作戰策略。因此,教師應在訓練中增強短跑的互動性。追逐跑,顧名思義,是一個學生在前面領跑,一個學生在后面追。在具體操作時,教師可安排能力強的學生追逐能力弱的學生,追逐距離會根據二人的日常平均水平安排,長則20米,短則5米。勝負條件:領跑者被追上,領跑者負;追逐者沒有追上,追逐者負。教師可為活動設置懲罰條件,輸了比賽,會被罰做俯臥撐。追逐跑的訓練意義在于:第一,豐富短跑訓練的訓練方式,增強趣味性,使學生保持短跑熱情。第二,鍛煉學生運動員的抗壓能力。領跑者實力較弱,為避免被追上,就需要放平心態,突破自我;追逐者實力較強,面對前方的弱者,會想方設法咬緊牙關去奮力追逐。第三,追逐跑的游戲性,會增強學生的興奮度,加上追逐跑較大的運動強度,更容易使學生在游戲中完成自身的突破,激發自身的潛力。
2. 折返跑
折返跑是一項負荷強度較大的訓練方式,常見于成年運動員的體能測試中。對于小學生來說,可以引用借鑒,做一個輕量版的折返跑訓練。教師可設置折返跑距離為8米~10米,一組折返跑為6次,共4組。折返跑的意義在于:第一,鍛煉學生的起跑加速能力。8米~10米的折返距離,對于學生來說正是起跑加速距離。第二,鍛煉學生下肢力量和身體協調性。折返加速需要學生降低身體重心,發揮腰腹力量維持折返持續性,發揮下肢力量,保證蹬地效果能給予折返足夠的加速力。第三,折返跑的整體距離遠遠超過日常短跑訓練距離,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學生的體能儲備。
三、基礎訓練
短跑基礎訓練包含短跑技術訓練和學生身體能力訓練,基礎訓練對于提升學生短跑成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短跑基礎訓練也是劃分業余愛好者與職業運動員的分水嶺。
1. 起跑
起跑要求學生聽到出發命令后,身體迅速做出反應,擺脫靜止狀態,產生向前的沖力,同時為之后的加速跑提供充足的動力緩沖。起跑技術在短跑中也是一項技術難點,起跑反應要求學生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小學生的靈敏度與反應能力是較強的,但起跑質量往往不好,歸根結底是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缺乏等待起跑命令的耐心,很容易造成搶跑或者延遲起跑。起跑的好壞會影響整個短跑的節奏。起跑成功,節奏穩定,整個過程會水到渠成;起跑不好,學生會心態失衡,節奏會被打亂,短跑成績自然不好。教師在訓練時,可要求學生沉下心來,心無旁騖,集中注意力,不驕不躁,耐心等待起跑命令。蹲踞式起跑能夠給運動員帶來最大的起跑動力與沖力,這對于小腿的蹬地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做深蹲起立的訓練,增強下肢力量。
2. 加速跑
加速跑承接于起跑,其任務是在短時間內把速度提升至最高,過渡到途中跑。加速跑對學生的力量與爆發有較高的要求。對此,教師可讓學生做俯臥撐、引體向上、高抬腿等力量性的訓練,并且要求學生在做動作時追求動作的迅速性,鍛煉學生的身體爆發力。
3. 途中跑
途中跑是短跑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任務就是保持高速與穩定,同時留體力給最后的沖刺。途中跑的技術要點包含跑姿、步頻、步幅、擺臂等,短跑速度的提升,正是由這些技術細節決定。可以說,途中跑考驗了學生身體的力量、絕對速度、身體協調性等綜合能力。但同時,途中跑中的各個技術環節,也給學生提升短跑成績提供了很大的上升空間。正確的跑姿,決定了短跑過程中整個身體的協調性與運動的連貫性,也是短跑成績提升的前提保障。以往,學生們經常會出現悶頭跑、仰頭跑等一系列不正確的跑姿。教師應在訓練伊始,重點改造學生的跑姿,讓學生目視前方,放松身體,保持軀干正直。只有做到跑姿正確,才能讓身體保持在一個連貫、穩定、高速的運動節奏上。擺臂運動在日常活動、運動中是一項自覺行為,但在短跑中,擺臂是一項助力運動。提高擺臂的質量,可以有效提高身體協調性,是穩定短跑節奏的重要保障。教師在訓練中,應針對擺臂的能動作用,要求學生增強擺臂幅度與力度,富有節奏感,用自己的雙臂帶動身體前行。因為學生的身體還在發育中,所以教師對于步頻僅要求學生在途中跑時找到自己舒服的步頻,對于步幅可適當地根據學生的身體能力增加。但歸根結底,要保證學生的步頻與步幅適合其自身的身體特點。
4. 沖刺跑
沖刺跑技術固然重要,但要想達到好的沖刺效果,則需要學生堅定意志,突破自我。學生體力分配并沒有那么精確,途中跑之后,體能所剩無幾,此時就需要教師、同學在終點處給予鼓勵,更需要學生自身堅定自身信念去完成沖刺。
四、結束語
總之,對于短跑訓練,指導教師應該遵從科學的教學方法,遵循正確的訓練手段,以技術要領為依托,從起跑到途中跑、從力量到敏捷、從下肢蹬地到上肢擺臂進行全方位訓練。只有這樣,學生的短跑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鵬飛,巴寧.中小學生短跑的科學訓練方法分析[J].運動,2014(06).
[2]陳孔玉.小學短跑訓練之感想[J].田徑,2002(08).
[3]王向春.淺談中小學生業余短跑訓練[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