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玉
(山東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62)
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培養模式的探究①
郭小玉
(山東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62)
作為我國高校體育發展與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運動隊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系統地分析了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和教練員的基本現狀、運動員學習與訓練的基本情況與現狀、后勤的保障情況以及辦隊形式和管理模式等。進一步找出我國高校高水平體育運動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既有效又合理且長遠的健康培養模式,促進高校體育運動隊的快速發展。
學校 體育 運動隊 培養模式
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經濟、體育、文化、教育以及政治都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我國高校的學校體育如何打造適應時代的、新的、發展的運動隊體育教育體系,從而積極改造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滯后的學校體育思想、理論以及組織評價體系,這是我國學校體育需要面對與解決的有關高水平運動隊實踐與理論的問題。
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使我國在較短時間內集中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使競技體育的發展超越經濟的發展速度,獲得了優先發展[1]。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取得了較為優秀的體育戰果。但是在這種情形下也暴露了我國高校高水平體育運動隊的生源、管理與組織、教學和訓練的方法等問題[2]。因此,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培養模式的有效合理性與必要實施性成為我們有待解決的問題。
研究表明,各高校運動隊在培養運動員時沒有形成小學、中學、大學的一條龍訓練體系,沒有建立自己的后備人材培養基地[3]。而高校運動隊在招生時選拔運動員又不夠深入基層,只限于應屆畢業生和體校,極大制約了運動隊的梯隊建設[4]。因此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機構,應大力加強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組織結構體系的管理,推動其向俱樂部形式轉型,積極構建外部健康發展。
該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對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培養模式進行較為系統全面的綜合論述,指出高校運動員存在的主要矛盾,為其后期培養模式的發展與改革提供合理有效的執行標準。
采用問卷調查法,向山東大學體育學院、山東建筑大學體育系以及山東財經大學體育學院發放專家問卷40份,教練員問卷35份,以及高水平運動員問卷400余份。經精準計算,總有效率都是在90%以上。所以問卷具有可行性與可信度。具體發放問卷情況如表1所示。
4.1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基本情況與分析
4.1.1 運動隊的生源

表1 問卷發放回收情況統計表

表2 高水平運動員每天訓練時間統計表

表3 文化學習編班情況

表4 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學歷結構統計表

表5 我國高校高水平教練員專兼職數統計表

表6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辦隊模式

表7 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形式統計表
從2009年開始,我國教育部可以對普通中學的一級運動員進行獨立審批[5]。
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引進的主要來源可以分為3種類型:第一種類型,主要是從體工隊以及省、市級體校掛靠和特招的;第二種類型,主要是從各種體育傳統項目中學選拔達到二級運動員按高考規定加分招進的運動員尖子生;第三種類型,是在大學期間參加院級校級各類體育競賽而招收增補的運動員[6]。這一部分特招的運動員專項能力以及身體素質與專業的高水平運動員相比,還是相當有差距的。
4.1.2 運動隊的訓練
從訓練角度來看,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與普通的職業隊相比,具有下列幾個明顯的特點:(1)具有文化程度較高、理解能力強的優勢和特點;(2)文化課學習壓力較大,負擔重[7]。
從表2我們得出,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每天訓練的時間大都是在3~4 h。可以總結出運動員每天的訓練時間的傾向是3 h。
4.1.3 運動隊的學習
表3的調查數據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出:在我國,高水平的運動員上課大體上有2種:一種是單獨編班上課,并將他們編入同一學院、同一專業、同一班級進行授課與學習;另一種是統一編排課程表,即學校將每年招收的高水平運動員按其選擇的專業與其他普通全日制學生一起上課。
4.2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教練員的基本情況與分析
4.2.1 運動隊的教練員的學歷
在我國,學歷是衡量一個人文化程度的一個硬性標桿,是進入某種行業的敲門磚。依據表4的數據統計表明:本科畢業生學歷的教練約占70.4%,占據絕大部分的比例;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教練大約占29.6%,相對的比例較少;專科學歷的教練幾乎沒有,說明對教練員的引入還是有必要的學歷設限的[8]。
對比,教練員進行較為嚴格的運動訓練的知識培訓,以便于促進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與科研,兩者需要齊頭并進。
4.2.2 運動隊的教練員的培訓
通過表5可以總結出:我國的高水平教練員專職占少部分,兼職的教練員較多,這就體現出教練員隊伍的制度不嚴謹,過于松散,缺乏一定正規的編制。
4.3 高校運動隊的辦隊模式和組織管理形式
4.3.1 運動隊的辦隊模式
從表6可以看出,53.8%的高校采用獨立辦隊模式,37.8%的高校采用與省市體校共同培養模式。但是我國普通高校近20年來還沒探索出高校與企業或行業協會聯合的高水平運動隊辦隊模式[9]。
4.3.2 運動隊的組織管理形式
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組織管理形式主要有三集中制(集中學習、訓練、生活)、兩集中制(集中學習、訓練)、走訓制3種形式[10]。由表7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近一半的高校采用走訓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參訓運動員的生活方面提供了方便,但對其學習和業余管理帶來很多束縛。
(1)我國高校缺乏高水平高素質的教練員。因此,有的放矢地加強教練員的思想政治、管理能力培訓和業務水平是提高運動隊水平的關鍵[11]。所以,必要的物質保證是籌措充足的經費、提供和保障良好的設施及訓練條件。
(2)比賽與訓練的能力提升較快,但由于不科學的現有制度以及訓練時間,制約著他們更高水平的發展。高校可以采取合理的辦法為運動員補課,保證學生文化課學習的質量,通過合理手段激勵運動員在有限的學習期間挖掘體育方面的潛力。
(3)高校運動隊的生源不穩定,有待提高招生的質量與素質。因此要不斷加大梯隊建設力度,堅持在生源招收與培養的系統性和層次性上全面展開,將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運用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運動員培養模式,逐步提高高水平運動員的整體實力。
[1]虞重干,張軍獻.“體教結合”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26(11):79-84.
[2]吉建秋,陳穎川.高校高水平排球運動規范化運行的體制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3):223-225.
[3]竇曉江.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訓練與管理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8-79.
[4]郭科明.高校競技體育改革之——對高校運動訓練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7):95-99.
[5]樊小兵,馬青山.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組織及管理[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2):67-69.
[6]張浩,吳冶.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政策現狀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2):57-58.
[7]陳志軍,應磊,代江.高校運動隊管理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時代經貿,2007(5):13-16.
[8]李吉慧.試論現階段高校運動隊訓練管理工作特點[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1991(7):37-40.
[9]劉熒南.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學習與訓練管理綜述[J].體育科學研究,2011,15(2):54-58.
[10]王凱珍,劉海元.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7):17-23.
[11]臧建成.我國南方高校高水平排球運動隊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
G808
A
2095-2813(2017)04(b)-0101-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101
郭小玉(1992,2—),女,漢,山東聊城人,本科,研究方向:市場營銷、運動員選材、運動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