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巖 王梅 陳勝開 王界升
[提要]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對河北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承接北京的產業轉移,為河北產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河北也面臨著對傳統工業的取舍,以及生態環境治理的壓力。為此,河北應該對自身產業發展厘清定位,是繼續走老路,在此基礎上轉型升級?還是徹底進行顛覆,重新構造產業構成?這些都是京津冀產業轉移對接中河北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京津冀;產業轉移;轉型升級
本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B15YJ093)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3日
隨著2015年4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已開始兩年有余,京津冀三地在交通協同、產業協同、行政協同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其中產業協同發展是三地產業發展的重要關注點。尤其在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對于三地的產業發展規劃又多了一份肯定,涉及到很多產業的轉移與承接問題。在京津冀中產業發展較弱的河北,必須厘清在京津冀產業轉移對接中的一些問題,才能更好地承接到優勢產業,助力河北進一步發展。
一、三地的角色定位
中央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高度重視,大力推進,也給出了三地的基本定位。北京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為“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三地的定位各有側重,錯位發展。北京要著重提升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水平,使之更好地服務區域、服務全國、輻射世界,同時進行產業轉移,使產業發展具有持續的生機和活力。天津擁有先進的制造技術和完備的制造業基礎,應緊緊圍繞國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制造業基礎優勢,提升現代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發展水平。
北京地區城市功能定位明確,北京正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承接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向金融、信息產業等現代服務業轉型,原有的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等產業需要轉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對河北的機會比較多,尤其是緊鄰北京的河北區縣比如滄州、燕郊等受益會比較大,特別是雄安新區的設立,帶給了河北更多的機會與空間。就河北的三區一基地定位來說,其方向性也非常明顯,一是借助區位優勢成為商貿物流的中轉站和大倉庫;二是在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基礎上,提升河北產業的結構與檔次;三是推進河北的城鎮化進程,帶動河北地市向大城市靠攏;四是限制“三高”企業的發展,做好生態保障。坦白說,在區域經濟發展、環境治理協同進行的當下,河北面臨著遠遠高于其他兩個地區的環境治理和產業升級壓力。
二、產業轉移的方向
區域協同發展背景下,產業轉移成為一種趨勢,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了產業轉移。產業轉移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可以優化地區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產業轉移位勢是指地區之間由于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產業發展所需要資源要素、成本的差距或者是市場需求改變促進了產業轉移的梯度與動力。河北和北京地區的經濟發展總量上存在差距,產業結構也存在差異,河北省呈現“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北京地區呈現“三二一”的結構。河北與北京的差距就為這種轉移提供了動力,再加上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就更增加了砝碼,使得不符合北京定位要求的產業要進一步走出去,而其中不乏優秀的產業與企業,很多是河北曾經可望而不可即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的產業轉移并非閉環。首先,河北與天津對北京流出的產業面臨著競爭,天津的高端制造戰略對于來自北京的高端工業產業有著強大的吸引,甚至會進一步虹吸河北已有的制造業,如汽車產業與光伏產業。這對河北來說有些進退兩難,一方面競爭力不足,在產業承接時天津更有優先選擇權;另一方面主導產業選擇的失誤,可能會導致已有優勢產業的流失。所以,補位北京缺乏產業,避開天津鋒芒產業,可能會是河北更好的選擇。其次,北京轉移出來的產業,也不一定完全由天津與河北承接,還面臨著與其他地區的競爭,一些具有行業優勢的企業更愿意去經濟較發達的江浙、深廣等地發展,而一些工業企業也可能選擇去河北的周邊省份立足。這對于河北來說,應做好三個把握,一是把握住行政性轉移的企業,也就是國企,因為國企的遷移受行政命令影響要大于市場選擇,在京津冀發展中,中央給予河北的政策性紅利很多,要積極爭??;二是河北要提升自身的產業發展環境與配套,借助自身的區位優勢與成本優勢,吸引更多的優秀產業與企業在河北扎根;三是把握住承接的底線,從北京來的也不全都是好產業、好企業,河北不能一股腦收進來,必須按照自己的產業定位進行篩選,將符合河北未來發展定位的優秀產業留下來,其他的要舍得拒之門外,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企業,一定不能渾水摸魚一并迎接進來。
三、河北產業定位與發展
雖然近年來河北發展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仍落后于京津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配套設施不完善、產業聯動力不強,沒有形成有效協作的產業鏈。主要表現如下:(1)河北省工業發展具有優勢,鋼鐵行業是其主導產業,其次是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落后,產業發展不平衡,存在著資源利用率低、產業鏈條短、技術水平不高、資源浪費等現象;(2)京津地區對河北省的服務業存在著 “吞噬效應”,服務業發展落后,信息、技術、衛生、金融、教育、法律等相關的咨詢、產銷中介服務等不配套,生產性服務業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承接產業轉移的進程;(3)輔助產業發展不完善,如零部件、原材料的供應等產業,沒有形成完善的配套產業,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的不完善制約著自身產業的發展,導致產業吸引力下降。
總體而言,河北在與京津重疊產業的發展中不具備競爭優勢。所以河北產業的定位可以考慮兩個方向:一是定位差別與互補;二是嘗試顛覆性變革。
(一)與京津產業的錯位發展與互補。京津冀三地的產業協同發展,就意味著河北應將重點產業的發展與京津區別開來。利用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紓解,擇優承接其轉移產業,能與現有主要產業形成遞進聯系,梯度轉移。河北的整體發展環境略遜于京津,所以獨立發展某些產業可能根基較弱,最好選擇與京津兩地可以互為補充或支撐的相關產業,作為下一步發展的戰略布局,河北可以一方面提高傳統產業競爭力,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積極培育壯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另外,還要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構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使河北成為京津農產品供應大后方。
(二)借雄安新區之勢,完成顛覆性產業變革。設立雄安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對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雄安新區之前,河北省本來是專注于自身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并積極承接京津,但是雄安新區的設立給了河北另一種遐想的可能性,那就是借雄安新區之勢重新布局河北的產業發展,更大膽一點甚至說可以顛覆性地轉變河北現有的產業構成,將已有的傳統重工業完全轉變為高精尖創新科技產業,讓雄安新區成為新興與創新的代名詞,以此輻射河北,做河北產業的研發中心,成為河北經濟快速增長的驅動器。
主要參考文獻:
[1]安巖等.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中河北省的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7.3.
[2]祝爾娟等.京津冀產業發展升級研究:重化工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現狀、趨勢與升級[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