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英
1.通過師生共同談話的方式讓學生明確感恩教育的深刻含義。首先感恩的恩是什么意思
當然是恩情,恩德。感是什么意思?是感受,是感謝,是對恩情、恩德的感受和感謝。是誰感恩,當然是自己對別人感恩。為什么要感恩?是因為別人對自己有恩,所以要感恩。為什么要進行感恩教育?是因為大多數人對別人對自己的恩沒有感受到,所以要學習如何感受別人的恩,只有知道了別人對自己的恩,我們才能知道感謝別人的恩。
2.我們要對誰感恩
學生想到的最多的是父母,親朋好友。一般的人對自己沒有恩嗎?比如我們晚上填寫成長記錄時,如果沒有桌子,我們寫起來特別費勁,如果有桌子寫起來就省勁多了,我們是否應該感謝做桌子凳子的人呢?當然我們不知道做桌子凳子的人是誰,但我們是否應該對這些人心存感激呢?另外,你走在大路上,路上有很多人,我們是否應該對這些人應該心存感激呢?應該。為什么?你心想,如果所有的大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尤其是晚上,你自己走在大路上,你心里是否有孤單?有恐懼?而大路上如果充滿人,你的孤單和恐懼感是否就沒有了,他們無形中是否給你做了伴,他們是否對你有恩?我們是否應該感謝他們?有的同學說了,對我們有恩的我們應該感謝,那對我們有仇的我們也應該感謝嗎?應該。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并沒有說是對你有恩的還是有仇的。再者說對你有恩的,或者說好的行為我們要學,不好的行為,也是給我們做了一個反面教材,讓我們不要這樣做,所以我們仍然要感謝他。只有人才對我們有恩嗎?不是,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對我們有恩,比如樹木。有的同學可能說,樹木對我們有什么恩?且不說樹木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單單其美麗的外形和鮮艷的綠色,就值得我們感恩,試想,如果把你放在大沙漠中,陪伴我們的除了黃色的砂還是黃色的砂,這時你看到一棵樹,一點綠色,你什么感覺?什么感想?所以我們要對周圍的一切人和事物心存感激。
3.為什么我們感覺不到別人的恩
最大的原因是我們從小到大認為他們對自己的付出是應該的,是正常的,是自然的。沒覺得他們有什么時候付出,所以也沒有特別的感激之情。比如父母之恩,我們經常說父母的生養之恩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但仍有不少人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恩不是恩,是父母自愿的,應該的。我們在《變形記》中看到的很多城市少年其父母都是特別疼愛他們的,但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甚至對父母的愛采取抵制的態度。周圍的環境對我們有恩嗎?有恩,而且恩太大了,他有時候比父母對我們的恩都大,所以我們在好好地感恩他們。
4.我們應該如何回報恩德
對于自然界的一切,我們要心情感恩之情珍惜利用,合理利用,節約利用,可持續利用。這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因為現在對于自然界的利用,或者說對于自然資源的利用是不知珍惜,利用不合理,浪費、污染現象嚴重,因此造成資源的不可持續發展。對于別人的恩情,我們一是要合理回報,回報的方式方法要以被回報人的意愿為準,不要采取被感恩人不可理解和不可接受的方式去回報。同時,我們要把別人的恩情化作一股動力,把感恩之情用到普通大眾之中,對所有人施恩,讓他們也感受到你的感情,從而帶動大家都去做對別人有恩情的事。
5.觀看《成長》,并要求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思考片中主人公是如何做的
與我們剛才講的感恩教育內容哪里不相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發生象主人公那樣的事?你是怎么做的?看完后你何體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