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淑娥
摘 要:在作業設計與評價方面,長期以來,大部分數學教師仍然停留在布置一些形式單一、陳舊和缺乏應用意識的作業上,對如何開發和利用數學作業,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觀念和創造才能等研究不夠。為此,筆者結合自己半年的教學實踐,積極探求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增強作業實效的途徑,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作業的無窮樂趣。
關鍵詞:有效; 作業 ;實踐; 思考
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并轉化為技能的重要環節,不容忽視。在數學教學中,它是學生把知識用于實際的初步實踐;是教師了解學生和教學效果的窗口,更是學生實現自我的夢工廠;作業的價值含量關系著教學目標的準確實現。因此,作業的設置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迎合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將各項教育目標拓展延伸落到實處。然而現階段,小學教育受應試教育的桎梏,被考試指揮棒左右,部分教師對作業價值的認識較現實:過分強調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發展而漠視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于是產生了違背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特征的有害做法,學生的實際作業狀況令人擔憂。例如:為了取得高分,頻繁地模擬考試;為了訓練學生的考試技能,統一抄“百分卷”……這些做法既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就目前小學數學作業現狀據實問癥,大致癥結如下:
1.作業量多質差,缺乏實效性。小學生作業量大,除了完成課堂作業及課本習題外,還要被大量形形色色的習題所累,放學后少則一小時,多則兩個鐘頭甚至花上更多的時間。學生身陷題海苦不堪言,低年級的學生,若沒家長輔導,則根本無法完成。
2.作業內容枯燥,缺乏趣味性。傳統的數學教學重結果輕過程,過分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練習設置大多關乎雙基的訓練,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考試而作業。作業內容枯燥無味,學生儼然成做題的機器,在機械重復的過程使學習興趣和熱情日益消退。
3.作業形式單一,缺乏層次性。數學作業都是硬性指標沒選擇參項,齊步走,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抑制了學生思維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如此作業,學生失去了對作業的熱情和學習的靈性,遏制了身心的自然發展。在當今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中,讓學生在作業中享受,在享受中發展并創新顯得極其重要。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求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增強作業實效的途徑,從探索初的懵懵懂瞳,到進行中的不斷反思。在實踐過程中,得失之間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借此與大家交流筆者的實踐心得。
一、獨具匠心,精心設計作業
1.設計趣味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枯燥乏味的練習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而善于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特別要在“寓做于興趣之中”上下功夫,最好把數學知識編成故事、童話、游戲等形式,使學生一看作業的內容就來勁,就躍躍欲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在六年級復習完“量與計量單位”后,筆者設計如下作業:“向你介紹我”:我叫( )。我的身高是( ),體重是( ),我們學校操場長100( ),寬60(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63( );我是( )年( )月( )日出生,這一年二月有( )天。
(1)請你幫小明補充完一天的日程記錄。
(2)請把你一天的日程安排記錄下來,(運用到我們學過的計量單位)這樣選材生活富有有情趣的作業讓學生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領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起更濃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2.設計自主性的作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完成數學作業也是一種數學學習活動,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與經驗。為此,在作業設計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現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探索、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如:學習“比例尺”后,要求學生對自己家里的客廳制作一個平面圖,并思考:你認為這客廳設計和擺放合理嗎?你有什么改進的措施?為什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不僅能深入理解數學,體驗樂趣.而且能自主建構知識。
3.設計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傳統的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內容封閉僵化。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新課程的作業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多樣化、開放式的作業將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這樣的練習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覺的生活需要、學習需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巾,適當設計一些探究性的開放練習.可以讓學生存開放題的探索中啟迪思維.拓寬思路.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
4.設計層次性的作業,讓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長期以來,全班學生同做一道題的教學觀念已根深蒂因。由于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掌握知識水平不一樣,這種“一刀切”的作業形式顯然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作業需要.不利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教師要改變作業單一化的弊端,堅持差異理論,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和布置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分檔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把學生分A、B、C 三個層次。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較強的學生可選擇C,中等可選B,稍差可選A。例如:在教學了《圓柱體的體積》之后,可以設計如下的作業:A:(1)圓柱底面周長19.84 dm,高4 dm,求表面積。(2)圓柱底面直徑是7 cm,高是4cm,求體積。(3)用鐵皮做一個圓柱形無蓋水桶,底面半徑是3 dm,高是5dm,至少用鐵皮多少平方分米?B:(1)圓柱形鋼材,長50 cm,底面半徑4dm,這根鋼材的表面積是多少?(2)一個圓柱體,高12 cm,底面直徑是高的五分之四,這個圓柱的體積是多少?(3)一根圓柱木料的長6m,鋸成3 斷后,表面積增加50.24 dm2,求這根木料的體積?C:(1)禮堂有10 根圓柱形柱子,每根高12 m,橫截面直徑65cm,如果每平方米的油漆費是0.5 元,共需油漆費多少元?(2)圓柱的側面積是471dm2,高是15 cm,求它的體積?(3)一個糧食專業戶用長6.38 m,寬4 m的蘆葦圍成一個圓柱形的糧囤,用寬做高,每立方米稻谷質量為500kg,這個糧囤裝稻谷多少千克?
這種有層次性的作業,為每一個學生創設了練習、提高、發展的條件,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二、百家爭鳴,全面評判學生的作業
1.學生自評。要求學生能對自己的作業情況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哪些知識掌握得較為扎實,哪些知識屬于薄弱環節,自己的作業有哪些優勢,哪些地方還有待改進,對自己有一個清楚、全面的認識。
2.同伴互評。學生對取得評判別人作業的資格很自豪,能夠激起濃厚的興趣和熱情。他們會很認真地對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負責態度和比較鑒別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實事求是地肯定同學作業的長處,尋找、吸收別人好的解題方法及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同時誠懇地指出同學作業的不足,以利于同學改進。
3.教師評判。教師評判要注意:指導性。教師批改作業時必須認真負責,要做到準確無誤,字跡工整,使用規范的批改符號,成為學生的表率。要避免走馬觀花,不僅要看學生的答案,更應看學生的解題過程,明辨是非。點撥性。對學生的錯誤不能以一個“ ×”了事,可對學生的錯題寫上適量批注,巧妙地進行點撥。
誠然,對學生減負減壓迫在眉睫,我們提倡應踐行以上作業策略使作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教者有心,學者有益”。教師要以新課改的理念為指導,正確認識作業的價值觀,以學生身心健康,健全發展為目標,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作業的無窮樂趣。
參考文獻:
[1]須宏娟.對小學數學分層次作業不同評價體系的建構.現代教學 .
[2]王偉紅.小學數學家庭作業的布置與批改.教學平臺.
[3]楊作民.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布置的探索.新課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