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文 梁亞明 盧偉坤 陳文焰

【摘要】 目的 分析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行神經內鏡和顯微手術治療的效果。方法 130例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 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65例。對照組行顯微手術治療, 觀察組行神經內鏡治療。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48.18±10.15)ml少于對照組(152.89±34.70)ml, 血腫清除率(89.77±10.58)%高于對照組(74.19±8.12)%, 手術用時(1.90±0.50)h短于對照組(3.70±1.25)h,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23.3501、9.4183、10.7793, 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62%, 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7.1272, P<0.05)。結論 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者行神經內鏡治療效果滿意, 能夠優化手術指標, 且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可被臨床推廣。
【關鍵詞】 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顯微手術;神經內鏡;并發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2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treated with neuroendoscopy and micro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130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microsurgery fo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neuroendoscopy for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 was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ess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s (48.18±10.15) ml than (152.89±34.70) ml in the control group, higher hematoma clearance rate as (89.77±10.58)% than (74.19±8.12)%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shorter operation time as (1.90±0.50) h than (3.70±1.25) h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23.3501, 9.4183, 10.7793,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4.62% than 2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7.1272, P<0.05). Conclusion Neuroendoscopy shows satisfied treatment effect for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patients, and it can optimize operation indicators,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So it can be clinically promoted.
【Key words】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Microsurgery; Neuroendoscopy; Complications
作為臨床常見出血型卒中疾病的高血壓腦出血, 為高血壓一種嚴重性并發癥, 中、老年人為其好發人群, 且約有35%~40%腦出血在基底節區, 臨床一般采取手術治療, 且伴隨微創技術發展, 神經內鏡和顯微手術得到臨床普遍應用, 但兩者具體療效臨床報道較少[1, 2]。本文對本院2015年11月~
2016年11月確診的130例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分別應用不同治療方案效果予以分析, 以提高療效和降低手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并為臨床疾病治療提供借鑒, 現將詳細內容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確診的130例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資料, 本研究方案均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象均自愿簽署同意書, 手術前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壓, 通過頭顱CT查看確定出血部位在基底節區域, 將由于腦梗死、血管畸形和腦動脈瘤引起的腦出血者排除, 且均和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合[3]。130例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65例。對照組男女比例35∶30, 年齡33~72歲, 平均年齡(50.45±7.19)歲, 從發病到手術治療時間1~24 h, 平均時間(10.48±4.52)h;觀察組男女比例36∶29, 年齡32~72歲, 平均年齡(50.43±7.20)歲, 從發病到手術治療時間1~24 h, 平均時間(10.47±4.53)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觀察組 選擇神經內鏡治療:按照頭顱CT檢查結果, 以血腫中心離顱骨內板最接近位置和血腫量最多層面為鉆孔處, 以骨孔作為中心做切口為3~ 4 cm直切口, 鉆2~3 cm直徑的顱骨孔, 將硬腦膜以“十”字形狀剪開, 借助腦探針穿刺, 穿刺成功之后, 吸取血腫, 并沿著穿刺方向將內鏡導引器置血腫腔, 于神經內鏡輔助下將血腫清除, 采取電凝止血方式, 置管、縫合。
1. 2. 2 對照組 選擇顯微手術治療:經翼點入路, 采取小骨窗開顱術治療, 將骨窗擴大和將硬腦膜剪開, 對皮層電灼之后, 借助腦穿針穿刺血腫腔, 在顯微鏡輔助下將側裂池蛛網膜打開, 排出腦脊液, 且將外側裂分開, 借助微型吸引器將血腫吸出, 壓迫或電凝止血, 置管、縫合, 且兩組手術后均行抗炎、補液、脫水等常規治療。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和對比兩組手術綜合指標(術中出血量、血腫清除率、手術用時)、并發癥情況(包括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醫院獲得性肺炎)。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術中出血量、血腫清除率、手術用時對比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48.18±10.15)ml少于對照組(152.89±34.70)ml, 血腫清除率(89.77±10.58)%高于對照組(74.19±8.12)%, 手術用時(1.90±0.50)h短于對照組(3.70±1.25)h,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23.3501、9.4183、10.7793, P<0.05)。見表1。
2. 2 兩組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62%, 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7.1272, P<0.05)。見表2。
3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神經內科常見與多發病, 具起病急、病情變化快和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 且基底節區腦出血發生率較高, 此區域患者致殘和致死率更高, 威脅生命安全, 臨床需積極采取有效治療方法[4-9]。對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 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 但考慮手術方式眾多, 選擇一種安全有效治療方法成為臨床研究重難點。
本研究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應用神經內鏡和顯微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130例患者手術綜合指標及并發癥狀況加以對比, 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48.18±10.15)ml少于對照組(152.89±34.70)ml, 血腫清除率(89.77±10.58)%高于對照組(74.19±8.12)%, 手術用時(1.90±0.50)h短于對照組(3.70±1.25)h,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23.3501、9.4183、10.7793, 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62%, 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7.1272, P<0.05)。說明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者行神經內鏡治療具有顯著效果, 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 提高血腫清除率, 縮短手術用時, 促進手術指標優化, 且降低并發癥率。觀察組借助神經內鏡技術治療考慮內鏡直徑較小, 對機體穿刺道的組織擠壓小, 且能對穿刺道是否存在出血觀察, 積極止血, 減少出血量, 且能減少皮層切開、腦組織暴露程度和機體正常腦組織與血管牽拉程度, 可避免由于開骨瓣導致的腦移位情況發生, 從而加快手術進程, 縮短手術用時, 并減少手術與麻醉對患者造成的影響, 保障術后安全[4, 5, 10]。此外, 神經內鏡技術皮層切口小, 能夠減少硬膜外滲血經反流進入血腫腔可能性, 且內鏡視角大、光源充足, 能夠對死角區域血腫于直視下進行清除, 提高血腫清除率;神經內鏡對于術野中活動型出血、微小出血具確切止血效果, 從而使再出血率降低, 有效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用時, 且降低手術后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11-14]。關于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者行神經內鏡治療后對生活質量提高的影響, 考慮受臨床多因素制約, 有待深入研究及驗證補充。
綜上所述, 臨床對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者行神經內鏡治療的效果較顯微術治療滿意, 屬于一種安全有效治療方法, 能夠減少出血量, 使血腫清除率提高, 縮短手術用時, 促進手術指標優化, 且降低手術后切口感染、醫院獲得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率, 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謝海峰, 彭文益, 馬何, 等.小骨窗開顱與傳統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分析.重慶醫學, 2015, 44(36):5101-5102, 5106.
[2] 蔣生智, 孟濤, 張慶華, 等.兩種手術入路早期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比較.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4, 30(12): 1247-1248.
[3] 苑亞東, 靖明, 夏云忠, 等.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治療中超早期經外側裂入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武警醫學, 2016, 27(9):881-883.
[4] 張福征, 王才永, 張磊, 等.神經內鏡與開顱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比較.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5, 31(1):19-21.
[5] 楊海峰, 孫躍春, 崔剛, 等.神經內鏡技術在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治療中的應用.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5, 43(7):63-64.
[6] 林發牧, 許小兵. 神經內鏡與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的效果比較. 廣東醫學, 2014, 35(14):2224-2226.
[7] 黎志迪, 魏建功, 劉道斌, 等. 神經內鏡微創手術與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的臨床比較. 中國醫藥導報, 2014(21):38-40.
[8] 彭永東, 林發牧, 許小兵. 完全神經內鏡與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對比研究. 當代醫學, 2015(10):70-71.
[9] 宋收欣, 沈曉黎, 程祖玨, 等. 神經內鏡輔助經側裂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 實用臨床醫學, 2011, 12(3):49-50.
[10] 張文學. 神經內鏡與顯微手術兩種術式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的療效對比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7):33-34.
[11] 邢永國, 閆東明. 神經內鏡聯合顯微鏡手術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 河南醫學研究, 2013, 22(6):860-862.
[12] 金盼盼, 陳勁草, 羅杰, 等. 神經內鏡手術與顯微鏡手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的Meta分析.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6, 32(11):1162-1168.
[13] 陳開來, 季衛陽, 龐明治, 等. 顯微手術治療急性期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的療效. 中國臨床醫學, 2014, 21(4):413-414.
[14] 周新民, 葉富華. 內窺鏡輔助經外側裂-島葉入路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研究.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2, 14(9):47-49.
[收稿日期: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