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萍
摘 要:小學階段中高年級習作教學是重點,三年級如何引領學生入門是關鍵。為此,我們進行了多方面探討、實踐。總結成如下兩點:習作與生活結合、找準切入點,降低單元習作難度,培養學生習作的興趣;習作與教學結合,立足文本,多方面訓練,加強語言積累。
關鍵詞:立足文本;多方訓練;加強積累;降低難度;培養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的作文有這樣的要求:“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觀察周圍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是起步階段,是低年級看圖說話、寫話的延續。由寫幾句話到寫一篇完整的習作是一個質的飛躍,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點。這時候許多學生會產生畏懼感。如何能夠讓學生順利地過渡,愉快地表達,就成了我們語文教學主攻的課題。
一、找準切入點,降低單元習作難度,培養學生習作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讓三年級的孩子寫上幾百字的習作,無異于建造高樓大廈,使人望而卻步!要想讓孩子樂寫,首先要排除學生對習作的畏難心理,讓孩子懂得“習作”其實很簡單,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三年級每個單元習作的內容和角度都不同,每個學生的基礎和經歷也不盡相同,對習作的理解和把握也會有很大差距。內容的寬泛給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但也會讓學生產生無從下手的感覺。所以,每篇習作要選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降低習作的難度,讓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產生成就感,從而培養他們的興趣。三、四年級的孩子也是開發想象力的最佳時期,給孩子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每篇習作的指導我都會找一個基礎的切入點,給出習作的思路、可寫的內容,按照習作的要求自由發揮。
二、立足文本,多方面訓練,加強語言積累
學生學語文,最終的目的是要學會語言的運用,習作便是我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之一。而這樣的教學僅憑每個學期八次的習作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將其滲透到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堂當中。因為課堂教學是我們教授知識、培養能力的主渠道。而入選教材的內容通常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對學生在習作上有一定的引領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課文中的讀寫結合點,設計多樣的練筆,抓準訓練點,加強語言表達、習作內容及形式方面的訓練。為學生架設橋梁,讓他們愉快地走好寫作第一步。
1.仿寫
(1)短語的仿寫:學生要寫好文章,就要從這一字、一詞、一句練起。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寫出的東西比較空洞、籠統、不夠具體。所以,短語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學會區分的、地、得并能夠運用更是重點。課堂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抓住這樣的一些典型例子引導學生區分并仿寫短語。比如《槐鄉的孩子》一文中就有這樣一些典型的短語:淡淡的清香、勤勞的孩子、快樂的歌聲、甜蜜的微笑、輕輕地飄動、熱得吐著舌頭、熱得不知如何是好等。出示這些詞語讓學生讀,然后總結規律再仿說。帶“的”、“地”的短語重點想表達后面的詞語,“的”后面通常用一個名詞,而“地”后面通常是一個表示動作的動詞。帶“得”的短語重點要表達前面的詞語。后面是補充說明前面這個詞語的。學生明白了這些,再仿說就容易多了。
(2)句子的仿寫:一些特殊的句式對于準確地表達意思、增強文章的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寫景的文章語言都非常優美,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恰當的比喻、擬人、排比等句式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讓人流連忘返。像《花鐘》一課中第一段的描寫,同一種花開的姿態,作者卻運用了不同的擬人句式,避免了語言的單調,足見作者的語言表達功底,這也正是我們的學生應該學習的。多做些這樣的句式訓練,學生的思維會越來越活躍、想象也會越來越豐富,表達時自然也就會有話可說。再比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中的比喻句式也都非常地恰當、貼切,值得好好地品味與學習。
(3)片斷的仿寫:有了短語、句式訓練的基礎,再學會段的描寫,連段成篇,習作就容易多了。三年級的課文當中有許多總分段落值得學生借鑒,像《秋天的雨》、《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富饒的西沙群島》、《香港,璀璨的明珠》等文章中都很好地運用了總分的方式構段。每次接觸到這樣的段落就讓學生嘗試仿寫,慢慢地學生就會掌握這些方法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三年級上學期課本中的對話描寫以《我不能失信》《找駱駝》《陶罐和鐵罐》三篇文章比較突出。《我不能失信》一文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對話的仿寫,以了解對話的四種形式。而在講述《找駱駝》一文時則讓學生給文中的對話添加適當的提示語,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對話的寫法。講述《陶罐和鐵罐》一文時則讓學生進行提示語變換位置的練習。這樣舉一反三,逐步訓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文章結構的仿寫:文章結構的仿寫主要是指寫景的文章,像三年級上冊課本中的《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香港,璀璨的明珠》這三篇寫景的文章中都用了總分總的方式來寫。這樣的仿寫對學生學習寫景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2.續寫
續寫重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像《小攝影師》一課,我在講課時就讓學生進行了續寫,在講述完《我不能失信》一課后,再讓學生對自己的對話續寫進行改寫,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學到的方法。
3.擴寫
課文中常常會有許多的留白,讓學生進行適當地想象并補充,可以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課文。如《灰雀》一課,在“‘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這時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他接著又是如何做的呢?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去豐富這部分的內容。再如:《掌聲》一課中寫了掌聲帶給英子的變化,兩次鼓勵的掌聲在她當時內心掀起了什么波瀾,課文沒有直接點明,可以讓學生進行想象擴充。
有了內容,學生就不會無病呻吟;有了方法,學生就不會無從下筆。這只是我在教學中積累的一點心得體會,我想:對于三年級學生的作文指導,一定還有許多可行的好方法,我將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及時反思、總結,不斷提升自己,尋求更好的辦法并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