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燕梅
摘 要:為較好地落實新《課程標準》理念,結合我校數學科組以《圖形與幾何》為專項研究內容,本人結合科組要求和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進行了《小學數學低年段圖形與幾何“246”活動課堂教學模式初探》,希望通過這模式的初探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課堂教學應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經歷和體驗系列的數學活動過程中逐步回顧知識、生成知識、積累知識,在數學活動中開發和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
關鍵詞: 低年段;圖形與幾何;“246”活動課堂;教學模式
一、引言
圖形與幾何教學是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主要有:空間和平面基本圖形的認識,圖形的性質、分類和度量,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①等內容。為較好地落實新《課程標準》理念,我校數學科組以《圖形與幾何》為專項研究內容,本人結合科組要求和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進行了《小學數學低年段圖形與幾何“246”活動課堂教學模式初探》,希望通過這模式的初探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課堂教學應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經歷和體驗系列的數學活動過程中逐步回顧知識、生成知識、積累知識,在數學活動中開發和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
二、理論依據
“活動教育”是一種具有淵遠思想基礎和廣泛實踐影響的理論主張,是對“知識本位”“教師中心”為特征的傳統教育不斷反思與超越的產物。活動教育它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的,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改造活動對象為特征,以實現學生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的主體實踐活動(陳柏成著《活動教育文化場》第2頁)③。主角教育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角,教師是教學組織的主角,通過活動串達成主角課堂幾何教學模式的構建主要是基于圖形與幾何教學與兒童認知規律教育教學理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包括感知、思維(主要指理解)、記憶、運用四大因素。學習過程中諸因素是相互聯系的;也就是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這就是兒童的認知規律。本模式的教學法和心理學基礎是“遷移規律”和“最近發展區理論”。
三、現狀分析
我們的圖形與幾何教學存在“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方法運用不得當、教學策略欠周全”等現狀。《2011版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⑤??梢?,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究與體驗是多么的重要,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246”活動課堂教學模式”就是為解決當前困局,力圖獲得教學上的突破而設計的。
四、模式解讀
圖形與幾何教學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我們科組構建“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246”活動課堂教學模式”,就是針對不同的學段采取不同的活動方式方法開展的教學活動,以提高圖形與幾何的課堂教學效率。
“2”就是兩個主角:教師是導學的主角,學生為研學的主角。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主角作用不能少。學生為課堂活動研學的主角,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獲得者,主角地位與作用更不能輕視,兩者缺一不可。
“4”就是教師課前四個維度的研究:研究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策略。
“6”就是六個大活動組成的“活動串”,當然這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因應教學內容和實際需要而定,目的是讓學生在經歷一連串的有系統性的知識探究活動中體驗和理解知識、鞏固知識、內化知識和運用知識。6個活動的具體內容為:激活、研探、鞏固、檢測、拓展、評價。
1.激活。激活——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有效促進知識遷移。本環節設計的題量要精煉,時間要控制在3到5分鐘內。
2.研探。研探——就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活動進行新知識的探索,是學生體驗和獲取新知識的重要過程。該環節的時間安排為15分鐘左右。
3.鞏固。鞏固——首先是強化第一次認知,鞏固與運用的習題要體現層次性、靈活性和多樣性,既要有知識的廣度,也要有一定的深度。本環節時間可控制在10分鐘內完成。
4.檢測。檢測 ——是通過相應練習檢測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反饋,是教師調整教學策略的依據。檢測時間3至5分鐘。
5.拓展。拓展——對新知識進一步拓展,讓學生通過一些與本內容有關且趣味性更濃或對知識要求更高的練習、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對本節內容記憶也更深刻。時間安排約3分鐘。
6.評價。評價——是對知識掌握、課堂學習態度、目標達成的評價,是課堂學習活動的回顧與總結。評價的手段可以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要體現發展性。本環節需時1分鐘。
6個“活動串”的活動過程是調動學生參與探究、認知、實踐、鞏固的過程。學生的能力和知識生成的過程是由學生主動學習、探究而形成的,他們往往能在此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而此過程教師作為導引者的角色,重在培養學生圖形與幾何知識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歸納等,學生隨著知識與學習方法的積累,獨立探索數學知識的能力就會自然形成和得到發展。
五、我們的收獲
1.“活動串”是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是讓學生在參與系列的“活動串”過程中體驗并生成知識、積累知識,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中訓練并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本人的圖形與幾何“246”活動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基于上述思考而建構的一種具有很強可操性的教學模式。
2.“小學數學低年段圖形與幾何246活動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根據小學生認識事物規律而設計的層級遞進的教學模式,是體現主角教育的課堂模式,是由活動串構成的活動課堂教學模式,是經過本科組教學實踐驗證,總結得出比較有效的教學模式,適用于小學階段數學幾何與圖形教學,乃至小學數學各專項的教學,能體現出研學后教教育理念,發揮師生的主角作用。此模式可以有效地落實幾何與圖形教學目標,達到穩活課堂教學的效果。而因年級學生的能力不同,知識積累與結構不同,教學任務的不同,“六步”并不固化死守,而是在教學根據具體的實際運用進行取舍,組織活動串的時間,在教學中可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教學內容、學生完成情況進行靈活安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年1月第一版第2頁、3頁、5頁.
[2]陳柏成著《活動教育文化場》第2頁.
[3]蔡林森著《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第2版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