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良
讓孩子學好數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剛入校的小學一年級孩子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打好這門學科的基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興趣,以及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學生日常所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在此我就如何上好一年級數學課談談淺見。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1.創設生動的游戲情境
活潑好動,喜愛做游戲,模仿力強,可塑造性等,如果抓住這些特征,把數學思維和知識融會于游戲中,就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注度。所以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盡量的采取多種形式創設生動的游戲情境,在做數學游戲的過程中調控學習情緒,活躍氣氛,訓練思維。例如《位置》的教學中,就可以在游戲的過程中去感知“上下、前后、左右”,初步掌握判斷位置的方法,以及在《分與合》的教學中運用“猜拳游戲”等,都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
數學知識離不開現實生活。學生對那些熟悉而又對其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現象的生活事物充滿著好奇心,特別是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生活數學知識,更能誘發一年學生的求知欲。作為教師要盡量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例如《認識人民幣》的教學,因為一年級學生缺乏購物社交的機會,就可以創設模擬生活情境和實踐購物情景,在模擬的情景里體現數學的價值,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動手實踐幫助學生提高認識,促進思維發展
首先培養動手操作的習慣,在常規學習習慣培養的基礎上去激發和反復的訓練。老師在上課之前做好準備,結合學習內容提出要求,課堂教學中按老師的要求敢于操作、能操作、勤于操作。把抽象的事物盡量抽象化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動手操作習慣。
其次注意操作的難易程度,一年級學生由于受知識范圍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動手操作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注意難易程度的把控。例如基數序數間的數量關系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在教學中多舉實例,通過動手操作,加強對比,從易到難。
一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圖形或實物,調動學生動手實踐,其中關鍵是教給學生操作方法,學會觀察、拼擺、畫圖等操作實踐,激發思維去思考。例如:加、減法的教學中,讓學生想辦法運用身邊的實物做一做,在動手中思維,從而把數字抽象出來,并通過語言簡單表述出將操作過程,再把操作“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展。
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課堂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而作為現代教學手段的多媒體它集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于一體,可以進一步引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知識外的拓展,把抽象具體形象化,對引發孩子的求知欲,培養孩子對數學的習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學《6-10的認識》時,可以先播放相關網絡教育資源的動畫導入新課,讓孩子們邊觀看動畫 邊聽 老師講解,這樣以它色彩鮮明,立體感強的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化抽象為具體,培養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更為高效。
四、把抽象具體形象化,增強學生的理解
由于數學知識本身的概括性、抽象性、復雜性等特點,學生看不見摸不找,就可以利用制作的課件等手段,要把抽象化為形象,把靜態的變為動態的,把整體的可以分解,突破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提高學生的認知,為日后學習打好基礎。
所以,我們在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多種形式有意義的、喜愛的、激勵性的情景,通過動手操作,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在動手實踐中,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掌握數學的方法,以及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