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等共產黨人在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具有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精神是在這一歷史時期革命斗爭與實踐的精神產物,是共產黨人開創的革命精神之源。本文以高校大學生為研究視角,探究新背景下開展井岡山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的路徑,使高校大學生成為井岡山精神堅實的踐行者。
關鍵詞 井岡山精神 大學生 “三進”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南昌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中央蘇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現代價值研究”(項目批準號:cx2016 15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戈,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52
偉大的斗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自1927年9月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進兵上岡,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開始,歷屆黨的領導人都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黨的領導人都親自抵達井岡山考察,提出了“井岡山精神”的科學內涵,并號召黨和人民繼承和弘揚井岡山精神。
一、從歷史到現實: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從革命活動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出發,革命的方向開始由城市轉向農村。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實現了戰略轉移,開始為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次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殘余部隊與毛澤東會師井岡。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大力發展黨組織,夯實擴大紅軍力量,深入展開土地革命。毛澤東同志領導的工農紅軍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軍隊建設、土地革命建設的一系列重要實踐經驗,形成了影響深遠的井岡山精神。
1972年11月鄧小平同志落難江西,在訪問井岡山的活動過程中,他語重心長地說:“井岡山精神是寶貴的,應當發揚。我們的黨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們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們的國家好的,是有希望的。” 改革開放以來,井岡山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毛澤東同志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到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都是對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井岡山精神的代代傳承。1989年10月,江澤民同志來到井岡山揮毫題詞:“繼承和發揚光榮的井岡山革命傳統。” 與胡錦濤同志在1993年考察井岡山時談到的——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矢志不移,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勇于奉獻類似。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每一位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高校大學生,要以井岡山精神為思想指南,牢固個人的精神支柱,肩負民族的繁榮復興。
二、高校大學生:井岡山精神的踐行者
高校大學生“90后”、“00后”(“00后”開始步入大學生群體)是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社會結構轉型激烈、人們的價值觀念分化多元的時期中成長起來的。但是“憤青”、“啃老族”是他們身上的標簽,高校大學生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著人們的偏見。高校大學生是助推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對高校大學生進行井岡山精神教育具有深遠意義。
(一)個性鮮明,但缺乏集體意識
為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逐步推進實行計劃生育政策。“90后”、“00后”群體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在“6+1”的家庭模式中享受著優越的生活環境。不可否認的是,在這種家庭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深受父輩祖輩的寵溺,致使子女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特別是在西方流行文化的侵蝕下,“90后”、“00后”青年的更加追求個性、新潮、刺激。無論在家庭還是在社會人際交往中,部分“90后”、“00后”大學生都會自然地袒露出自身自私的一面,缺乏集體意識。凡事喜歡以自我意志為主,做事首先考慮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感受。同時,部分“90 后”、“00后”大學生在集體協作過程中更傾向于追求展現自我,追求個人價值而忽視了他人和集體的利益。
(二)富有激情,但抗挫能力不足
“90后”、“00后”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見證者。“90后”、“00后”大學生與以往大學生相比獲取的信息量龐大而繁雜,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多種多樣。因而,他們對各領域各方面的知識都了解一些,這使得他們自幼就表現的相當自信,因此他們對充滿挑戰的生活富有激情,他們樂意接受挑戰。他們富有激情并不僅僅體現在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更是體現在大學生創業的實踐活動中,新時期的大學生儼然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最富有生機的生力軍。但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巨變和傳統就業方式的改變也使得大學生滋生了不平衡的心理狀態。無論是“就業猛于虎”,還是“工作不好找”,“90后”、“00后”大學生都難以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因而淪陷為人們眼中的“啃老族”。這與“90后”、“00后”特殊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生活水準的提升極大滿足了他們的物質需求,他們是溫室里的花朵,接收來自父輩祖輩的雨露陽光,他們的成長道路大多較為平坦和順利,抗挫能力明顯下降。所以“90后”、“00后”大學生在畢業將近之際,一旦遇到擇業、擇偶等問題時很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和心理受挫。
(三)推崇創新,但革命精神流失
隨著高校教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大學生有機會進入高校學習。在互聯網高度發達和開放的今天,“90 后”、“00后”大學生與其父輩相比涉獵廣泛。他們思想新穎、易于接受新事物,他們推崇創新,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90 后”、“00后”大學生所推崇的創新理念并不能付諸于實踐。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論知識的學習、創新意志不夠強烈、傳統革命精神流失。毋庸置疑,井岡山精神應該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在每一位大學生的身上得到全面的體現,讓高校大學生成為井岡山精神最堅實的踐行者。惟有這樣,才能讓井岡山精神發揚光大、延綿不絕,才能克服“90 后”、“00后”大學生傳統精神流失、意志力薄弱等問題。
三、弘揚井岡山精神,開展“三進”教育的路徑
高校大學生應該將自身的理想追求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同社會發展和人民的需要緊密聯系起來,弘揚井岡山精神,拓寬井岡山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的實踐路徑,讓高校大學生成為井岡山精神堅實的踐行者。
(一)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為載體,弘揚井岡山精神
從本質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主客體的承載形式。列寧認為:“僅僅‘相互作用等于空洞無物,需要有中介(聯系)。”載體的哲學范式就是主體客體的聯結點——中介,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地位不容忽視。要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為載體,弘揚井岡山精神,這是開展“三進”教育的首要路徑。
目前,高校大學生出現了嚴重的信仰危機、道德缺失、傳統教育流失等問題。我們的應審時度勢看待目前的大學生群體。特別是在高校的基礎課教育過程中,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要以問題為導向,以歷史為標桿,與時協同,注重效果。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00后”大學生群體涌入大學的校園生活學習。他們個性張揚、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很難接受刻板的教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針對目前新進“00后”大學生的特點,以問題為導向,創新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改革,轉變思政理論課教材一向木訥、刻板的形象。以歷史為標桿,重溫2016 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上井岡山的深情話語,“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要將鮮活的人物故事、深刻的經典著作引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之中。要幫助并引導大學生重塑井岡山斗爭時期的歷史活動,進入歷史活動現場,使大學生能夠將自身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對井岡山斗爭的實踐活動升華為井岡山精神。
(二)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弘揚井岡山精神
傳統課堂是建立在教師(主體)、學生(客體)二者對立的基礎之上的。在傳統的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權威者、領導者和控制者,學生則是處于被動地位。對于傳統課堂來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堂是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弘揚井岡山精神,這是開展“三進”教育的最佳途徑。
在學生主體課堂之中,強調學生是有血肉、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追求的鮮活的個體,這與傳統課堂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是有根本區別的。它避開了單主體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傳統課堂中教師灌輸、控制的關系束縛。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使課堂的主動權還到學生手上,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權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一門德育課程,要使井岡山精神深入高校大學生的內心,僅僅依靠灌輸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主自愿接受革命精神教育的過程中達到心靈體驗和精神共鳴。在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以開放、積極的體系迎合課堂氛圍,在知、情、意、行的經歷、體驗、認同、驗證過程中主動形成知、情、意、行的新質生成狀態。這是一種歷史與現實、感性與理性、生理和心理等各種復雜活動交融的實踐過程。只有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內化與外化相結合,弘揚井岡山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發展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和引導教育對象接受和踐行社會要求,形成一定的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最終付諸于實踐的過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內化與外化的規律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全部過程之中。要內化與外化相結合,弘揚井岡山精神,這是開展“三進”教育的最終路徑。
內化與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中的一對重要范疇。“知行合一”是對內化外化規律的完美詮釋。高校大學生在學習井岡山精神,弘揚井岡山精神、踐行井岡山精神也是將此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發展過程。內化——內化與外化規律的第一次飛躍,即把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情感、意志、能力等一系列內在品質的過程。外化——內化與外化規律的第二次飛躍,即把自身學習的內在品質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客觀的行為和實踐。內化與外化是緊密聯系,辯證統一的,內化與外化完成兩次飛躍也不能代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終結,兩次飛躍是循環往復、以致無窮的,只有受教育者在日常的活動中自覺表現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行為才能宣告這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結束。弘揚井岡山精神,無論采用何種教育路徑和教育方式,要將內化與外化相結合,是弘揚井岡山精神的最終路徑。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是存在我們腦海之中,而是現實的實踐活動。
四、結語
高校大學生應該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結合起來,用青春鋪路,讓理想延伸。弘揚井岡山精神,開展“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要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為載體,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內化與外化相結合,讓高校大學生成為井岡山精神堅實的踐行者,這是每一個高校大學生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注釋:
劉孚威.井岡山精神: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15,18.
李小三.解讀井岡山精神.當代江西.2009(7).
東風送暖入贛鄱——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在江西看望慰問干部群眾紀實.江西日報.2016-02-04.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4]南昌八一紀念館編.南昌起義.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5]余伯流、陳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6]危仁晸.井岡山精神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