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碧
經驗告訴我們,良好的數學情感與態度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動力, 克服困難和探索創新的力量源泉。如何才能培養和保護學生這種良好的情感與態度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 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此, 我們的教師首先要樹立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觀念。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 教師更多地重視每一節課的認知目標, 把認知目標完成的好壞作為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在數學教學中, 認知目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任務, 但它絕不是惟一的任務。如果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惟一任務, 就會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創造力的培養, 特別是會冷落了學生對學習的情感、意志及探索精神。其次教師要樹立學生終身發展的觀念。學生終身發展的觀念, 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對學生今天的數學學習負責, 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 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他們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提出獨特的見解, 這正是創造意識的萌芽, 教師應給予特別關注。遺憾的是我們過去不太愿意在這方面花時間, 總覺得這些東西是虛的, 是短期內無法評價的。而試題會做了, 分數提高了才是實的。因此教師不顧一切地給學生總結一些方法讓學生死記硬背, 全然不管學生的接受方式, 這樣一來, 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 法得到關注。相反, 如果教師真正樹立起“以人為本”的觀念, 教學中就會在行動上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與幸福, 與學生交流起來就會充滿感情, 就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學生也會充滿信心地去探索、去創造, 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注就會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二、善于創設情境, 激發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是對新生事物進行探索的一種心理傾向, 是推動人們主動積極地去觀察世界、 展開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力, 是主動學習的源泉, 是不斷進取的動力。為促進兒童好奇心的發展, 教師要創設能引起學生思考和探索的情境, 并善于提出難度適中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 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和尋找答案。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 要細心觀察, 耐心、真誠、熱情地誘導,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疑方能生奇, 有奇方能激思, 有思方能創造。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 可以先讓學生拿出教師為其提供的學習材料一一已經標上序號的7個三角形(略), 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給這 7 個三角形分類。由于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十分積極地投入到給三角形分類之中。由于分類的標準不同, 學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通過觀察與思考得出任意一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這一結論。學生在不斷發現、不斷探索、不斷觀察、不斷思考中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在動手操作、游戲活動中積極參與, 愉快學習。
三、幫助建立信心,促其獲得成功體驗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 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實現這個目標。自信心是所有重大發現、發明、創造及所有事業成功的動力。正如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所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一個人的抱負層次是與成功體驗成正比例的, 成功體驗越多, 抱負越大, 期望越高, 自信心也就越強。 因為“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喜悅, 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這種意念和力量便是學生樹立自信心的動力源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是主動建構者, 學生在主動建構的過程中, 會逐步建立自信心, 獲得成功的愉悅體驗。《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鼓勵算法多樣化。”鼓勵算法多樣化本身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引申意義則在于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如西南師大版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9 加 3”一課, 在教師提出“你是怎樣算 9 加 3 的?”問題后,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 有的用點數法, 從1數到 12;有的用接數法, 從9 數到 12;有的用湊十法, 把 3 分解成 1 和 2,9+1=10,10+2=12, 或 把 9 分解成 2 和 7,7+ 3 = 10,10 + 2 = 12;有的用轉化法, 把 9 看成 10,10 +3 = 13, 13-1=12 等等。盡管學生各自用的方法不一樣, 在成人看來這些方法的優劣各不同。 例如我們認為湊十法很好, 點數法卻很笨, 因為點數法在計算較大數的加法時比較麻煩,但它畢竟是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成果。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有所收獲, 在有所收獲的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 才能努力學習他人的長處。 學生在不斷學習、不斷發現、不斷完善中建立自信, 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鼓勵學生質疑,培養獨立思考習慣
基本的思維能力、科學態度、理性精神是未來公民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質。數學教育無疑對學生這些素質的發展負有重要的責任。但是,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劃出特定的課時去專門講授它們, 或者說時時提及它們:這就是思維能力, 這就是科學態度, 這就是理性精神……事實上, 只要我們頭腦里有這樣的觀念, 就可以在數學教學中創造很多機會以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例如, 當學生學習一個新的數學知識時, 鼓勵他們采用探索的方法,經歷由無知出發, 經過自己的努力或與同伴合作獲得對新知識的理解, 而不是采用“告訴”的方式;當學生面臨困難時, 引導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 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所獲得的經驗, 而不是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當學生對自己或同伴所得到的“數學猜想”沒有把握時, 要求并幫助他們為“猜想”尋求證據, 根據實際情況修正猜想, 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們的猜想;當學生對他人 ( 包括教科書、教師 ) 的思路、方法有疑問時, 鼓勵他們為自己的懷疑尋找證據, 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結論作為思維的目標從事研究性活動, 即使學生的懷疑被否定, 也應當首先對其尊重事實、敢于挑戰“權威”的意識給予充分肯定。
五、倡導動手實踐,踐行自主合作探索
動手實踐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學生借動手的活動能夠實現和反映其內部的思維 活動, 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改變了“耳聽口說”的學習模式, 加深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 同時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動手實踐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敢于探索、不怕挫折、勇于創新等方面的創造性個性品質。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說:“這節課我們要研究怎樣計算圓的面積。請同學們小組合作, 用準備好的工具( 剪刀、等分成了 32 份的圓紙片 ) 運用以前學過的方法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師話音一落,同學們便分組行動, 教師在組間巡視, 約過了幾分鐘, 每個小組的學生基本上都討論出了自己的方法, 教師請組長匯報, 把各種情況一一展示于黑板, 并要求組長說明推導的過程。有的小組是把圓轉化成長方形, 有的轉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不論學生轉化成了什么圖形, 最后都推導出了圓的面積公式是S=πR2。臨下課前 5 分鐘, 教師讓學生把該公式運用于實際, 解決書上的例題, 學生都能解答。從這節課可以看出, 教師是在引導學生“做”數學, 經歷數學“再創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