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蓮
過去我總認為計算課上教師只要把計算過程和算理講明白就行。其實不然,計算教學本身就含有“二氧化碳”,如果一味的講解和計算,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教師也教得累。如果在計算教學里適當的輸入一些“氧氣”——設計一些富有童趣的游戲或語言,則效果更佳,學生感興趣了,學起來也輕松,明白這一點,歸功于來自那次上《筆算兩位數乘法》課的啟示。
那次數學課上,學生學習了《筆算兩位數乘法》例題后,我便讓學生嘗試做一道練習,結果很多同學都做錯。我犯疑了,一位數的乘法學生都會做,怎么遇上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卻各有千秋:有的兩步只做一步;有在用被乘數和被乘數相乘;有的用乘數和乘數相乘;有的做了兩步,卻忘了加起來。這顯然是沒有掌握計算方法。我靈機一動,何不把這兩步的筆算乘法看作是一次“貓捉老鼠”的游戲。
“同學們,我們現在來做一個游戲,游戲的名字叫‘貓捉老鼠”。聽說做游戲,學生頓時來了興趣,我迅速在黑板上板書一個豎式,,游戲的規則是把第一個被乘數38看作老鼠,乘數12看作貓(),游戲開始了(師生互動),先讓乘數個位上的數2這只“貓”去捉(乘)被乘數“老鼠”38,我特意強調了在這里的“捉”字指的是“乘”的意思。2這只“貓”捉完了,讓不讓十位上的1這只“貓”去捉啊?” 我拖長聲音故意問道。“讓”!學生齊聲回答。“如果不讓呢?”我又問。學生頓時議論開了,有的說:“不讓十位上的1捉老鼠,不公平”;有的說:“個位上的2捉38了,也讓十位上的1捉38,不然,它要有意見”,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同學們,你們講得真不錯,可剛才做練習時,有的同學卻不這樣做”,我開始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小錯誤。“老師,我做錯了,我還讓貓捉貓呢!這游戲我玩過,不能自己捉自己人,嘻嘻!”我進一步提示,十位上的1乘28,即:10×28,個位的0可省略,對齊十位就可以了。“游戲到這里就算完了嗎?”我再次引導,“還要把兩只貓捉得的老鼠加起來”,有人提議,“對,如果不加,你怎么知道兩只貓共捉了幾只老鼠?豈不冤枉白累一場嗎”?全班頓時哄堂大笑,學生們情緒高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接著,我又迅速出了幾道兩步乘法豎式讓孩子們進行計算比賽,看哪只“貓”勤快,動作最靈敏。
打那以后,再做這類筆算兩位數的乘法時,學生再也沒有出現乘數與乘數相乘的現象,計算也比較準確,真正體驗了學數學的好玩,乘法計算更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