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課堂是師生活動的基本空間,也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要渠道和場所。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并執著追求的目標。下面我從課前、課堂、課后和學習習慣四個方面談談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一、重視課前備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于胸,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盡量讓學生主動的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體驗到數學學習是有價值的,并有意識的建立學生的時間觀念,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其次是充分了解學生,對于打造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至關重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以避免課堂教學中教與學脫節的現象;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可以引起學生與教學內容的共鳴;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重視課堂教學行為的高效性, 提高教學效果
1.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如教學《位置和方向》,我創設了班級來了新同學,同學們作為導游帶他認識新學校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教學中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沒有充分的預設不會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拓展,兩者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同樣重要。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識,寬容的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記得在上《數學廣交——烙餅》時,烙一張餅。兩面烙,每面3分鐘,每次老兩張餅,3張餅怎樣烙花費時間最少,最少多少分鐘?學生回答不一,有的認為是18分鐘,有的認為是9分鐘,還有的認為是15分鐘……當時,我沒有馬上否定說錯的學生,也沒有用事先預設好的問題拉著學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靈活引導,把握好動態生成的新資源,展示出動態生成的藝術,達到了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3.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動手實踐
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會做,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教“垂直于平行”時,讓學生通過擺小棒,觀察不同圖形可以怎樣分類,學生分類后教師追問,延長兩根小棒有什么結果,最后學生逐步理解什么是平行。這樣的動手實踐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4.巧設游戲,豐富學生體驗
數學學習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烹飪一樣,不經過親身嘗試和體驗,僅僅通過看書、聽他人講解、觀察他人演示是不夠的。
我曾聽過 “鏡面對稱”一課,在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照鏡子”的游戲,這是一個兩人參與的游戲,一個人扮演照鏡子的人,另一個人模仿他在鏡子中的動作,還可以交換角色來觀察。首先,教師邀請一位學生進行游戲示范,接著向全班同學提出游戲要求:同桌合作游戲,選用準備好的道具和自己的學習用品,做一做、說一說、互相評一評;然后同桌之間開始玩游戲,并互相評價;最后邀請學生在全班進行表演。整個游戲活動在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全體學生在游戲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出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動作,既鞏固了鏡面對稱的性質的理解和運用,又培養學生們的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做”中思,讓學生的體驗豐滿起來。
三、重視課后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 因為我們教師不是圣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一是反思教師的“教”。 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并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教師水平大大提高。 二是反思學生的“學”。我們的教學始終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創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高效性。
四、形成良好的習慣,保障高效課堂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小學階段正處于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應在結合上進心培養的同時,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好習慣一旦形成,學生的上進心也就“定向”了。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認真審題,按時完成作業,計算后,要認真檢查“一步一回頭”,認真書寫等,逐漸學生養成了自覺、主動、認真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基礎保障。
課堂是一面鏡子,許多新課程的理念是否落實,可以通過這面鏡子看個究竟。在學習過程中,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去體驗有趣的學習過程。而老師則更多地體現為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合作者。當然,無論怎么動,都應有一個中心點作為核心,以此旋轉,學生就動得有分寸,玩得有創新。老師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在此時,要引得準確、恰當;要組織的合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