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婷
摘 要:隨著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瀘州的外貿行業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本地企業對于外貿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校企合作是滿足這種用人需求的有效途徑。本文通概述了瀘州市外貿專業校企合作現狀,并深入分析了現有合作方式的利弊,明確提出繼續開展校企合作的要求與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外貿人才
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中國企業正逐步邁出國門,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和市場競爭,進出口貿易額逐年遞增。在這樣的形勢下,瀘州作為長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成渝經濟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對外貿易經濟交往日益頻繁,先后同日本、美國、東盟和歐盟等10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協作和貿易往來關系。這為瀘州外貿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外貿行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實踐性。然而高職院校目前在外貿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課程體系與外貿工作的崗位需求脫節、教學方法不靈活、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學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的需求、學生的學習和就業不能良好對接。這使得外貿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變得相當迫切。為解決這些問題,在外貿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開展校企合作勢在必行。
一、瀘州市高職院校外貿專業校企合作現狀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到來,面對我國高職教育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 我國高職教育大多采用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校企合作職業教育運行機制,瀘州市內的兩所高職院校也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但由于各個高校的具體現狀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再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目前較為普遍的有一下幾種合作機制。
1.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的方式是目前國內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專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校企合作模式。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的實現學生職業工作環境及校外實訓場地的零對接,較大限度的促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以實踐與理論互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快的掌握良好的職業技能,同時,這也是全面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這種模式要求學生在學校需完成專業課程及基礎課程的學習,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夠掌握所要求的所有課程,再以員工的身份進入企業頂崗學習,并接受企業的考評。
2.訂單式培養
訂單式培養又叫做“人才定做”,主要是指企業根據崗位需求提出人才培養的數量、期限、目標、規格(基本素質、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學校按企業的“訂單”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所需開設的課程,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去“訂單”企業工作。要實現“訂單式培養”必須要滿足“企業提出人才定制要求”以及學校按要求培養人才兩個關鍵環節,企業和學校是法定的委托培養關系。這種培養模式能夠更好的為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服務,但也對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尤其是教師的雙師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校企聯合
所謂校企聯合,顧名思義,就是指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的設置、課程標準的制定,以及課程教學實施的全過程。這種教學模式的的實現,主要依托于學校和企業的雙向能動性以及參與度,它的實施促使學校通過各種方式去企業進行調研以此獲取一線人才的需求信息;企業也積極投入到學校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由學校聘請企業專家深入到課堂參與教學。這也正是“走出去,請進來”的校企聯動培養人才的核心。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專業教學的改革和組織實施奠定技術基礎,也能夠通過外聘企業專家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瀘州市高職院校外貿專業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問題
1.相關對口企業能動性不高
瀘州作為一個內陸城市,近年來,在四川乃至全國較好的對外貿易發展的大環境下,瀘州的對外貿易發展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本地企業大多開始意識到“走出去”能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空間,但由于這些企業大多處于剛剛轉型的時期,缺乏較為成熟的發展規劃,因此,大多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理解也不夠成熟和深入,這些企業更加愿意聘用具備豐富外貿知識和經驗的工作熟手,而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經驗來培養毫無實踐經驗的在校大學生。這無疑給校企合作的開展帶來了巨大的阻力。
2.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校企合作是企業人才的保障。但就已有的校企合作項目企業反饋來看,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大多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實際操作能力方面較為薄弱,教師服務企業的能力較弱;學校所教授的很多觀念和方法更新較慢,輸送到企業的學生大部分基礎薄弱,學習興趣并不大,專業能力和理論知識都無法滿足企業用人的需求,因此不太受企業的歡迎。
3.監管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關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有些地方政策出臺了部分校企合作的政策,但只是宏觀上的、指導性的,可實施性不強,且多數只是政策上的倡導,也不是把校企合作作為企業一項必需完成的任務。另外,對于校企合作的監管機構也沒有,導致校企合作的政策無法落實。
三、瀘州市校企合作外貿人才培養模式展望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高職學校學生的就業率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而適應企業發展的實用型人才則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實現了學生在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零換乘”,是一種“雙贏”模式。即學校與企業信息、資源共享,企業為學校提供設備,學校為企業提供即來即用的實用型人才,學校提高了就業率,企業獲得了大批無需磨合的熟練技術人才,降低人才培養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1.以健全法規為抓手,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絕不僅僅是學校和企業的獨角戲,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發展,需社會各界共同發力,形成政府、學校、企業、市場有機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1)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各自的利益訴求得到滿足,但是學校和企業的利益訴求著眼點卻是不同的。找到校企雙方的利益共同點,推動校企合作健康有序發展已成為我市校企合作道路上必須攻克的“天王山”。
為此,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行動起來,通過政府的政策導向、協調組織,協調校企雙方的利益和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把政府的資源優勢、學校的智力優勢、企業的經濟優勢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政府出臺政策,引導激勵學校和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設置學科專業,針對性的開展實習實訓、企業獲得無需磨合的熟練技術人才,降低企業人才培養成本,提高企業利潤,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校企合作的多贏格局。
(2)健全法規,明確權責。校企雙方不斷總結校企合作的經驗教訓,結合校企合作現狀,為保障體制健全,權責明確,進一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法規體制,確保校企合作各參與方明確自身的權責邊界,使校企合作各參與方有法可循,有規可依。
(3)強化監督,規范運行。成立校企合作的第三方監管機構,比如由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組織成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保證校企合作法規政策落到實處。同時,迅速出臺學生在企業實習安全保障規定。全力避免將學生實習期間出現安全事故。同時,政府應出臺相關安全保障與保險制度,明確企業、學校和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各自的職責,強制規定購買保險,分擔風險。
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以瀘州市自貿區建設為契機,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培養大批優秀的外貿人才是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廣大高職院校應當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加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就業心態和職業規劃能力的培養。瀘州市自貿區建成后,對外貿易將進入增長快車道,對外貿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的需要也將大幅增加。高職院校應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本著服務于企業的思想,想企業之所想,幫助企業承擔職工回爐深造的任務。根據自身實際及地方經濟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高質量的外貿人才,同時,著力加強外貿類高職畢業生“工作態度”、“思想道德水平”、“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降低就業期望值,進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制定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進一步提高促進產學合作水平,形成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無縫銜接機制。
3.以文化培養為目標,樹立校企合作的文化核心
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并在人才培養中實施,其核心目標是讓學生自信,企業滿意。在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尋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共同點,強化企業文化的融入,尤其是兩者共需的職業道德、吃苦、敬業、堅毅等,加強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互融與交集,讓學生直接接觸企業及企業文化,體會企業參與社會競爭的現實,感受優秀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價值觀、企業精神和團隊意識,從而親身感受到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在企業安全生產與經營活動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體驗企業的競爭壓力與工作職責,激發出學習知識、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更好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加職場經歷并縮短適應職業崗位的時間周期,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與好習慣的養成,從而樹立起校企合作真正的文化核心。
參考文獻:
[1]方叢蕙.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作問題與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5.
[2]馬紅春, 鐘守冰, 李國治.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創新研究[J]. 農業科技管理.2013(6):92-94.
[3] 王毅. 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吉林工商學院為例[J].中國科技縱橫,2012(20):238.
[4]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