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濤
食品安全關系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黨的性質和宗旨最直接、最直觀的體現。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守住了不發生重大事故的底線,食品安全狀況有所改善,為我省食品產業突破萬億大關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食品安全是食品產業的生命,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件,警示食品安全須臾不可放松,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形勢下,分析和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一、食品安全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省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食品生產和流通大省,食品安全對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強化食品安全工作是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近年來,我省食品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為規模最大的支柱產業之一。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萬億元大關,位居全國第二,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依然保持了12.5%高增長率,為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三五”期間乃至今后更長一段時期內,食品產業仍將是我省優勢主導產業,產業聚集、“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的生產方式,為食品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綠色、營養、安全的食品需求快速增長,帶動食品產業進一步優化結構、壯大規模。食品產業必須以食品安全為前提,失去了安全作保障,知名品牌也會象“三鹿”一樣轟然倒塌,持續提升的食品產能將失去堅實的發展基礎。
2.強化食品安全工作是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根本途徑。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是生命存續的最基本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追求和期待日益突顯,近年來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更強化了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追求和渴望。與此同時,輿論場內把輿論監督和利益訴求相混同,刻意追求“吸睛”效應,甚至夸大事實、虛假報道,加劇著公眾的心理恐慌,導致公眾對食品安全不信任、對現實狀況不接受、對監管工作不滿意。要真正實現食品安全,加快消除現狀和需求的矛盾,除了市場的自身矯正外,還必須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適當增加資源配置,不斷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滿足公眾食品安全需要。
3.強化食品安全工作是鞏固黨執政基礎的重要保障。黨的執政基礎由多方面因素構成,最核心的是人民群眾這個基礎。一日三餐,周而復始,這是普通群眾對好日子的闡釋。食品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或者提起食物就有毒、食物就是毒物,必然折損人民群眾支持和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只有抓好食品安全這項重大的民生工作、民心工程,才能保障好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大利益,更好地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人民群眾才能更認可、更支持,黨才能更好地執好政,領導人民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二、當前我省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基礎依然薄弱。我省食品產業雖已突破萬億規模,但基礎薄弱依然明顯。規模雖大但效率不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資產利潤率僅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且遠低于山東省;集聚初顯但結構不優,農副食品加工業占比較大,而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食品制造業占比偏低;貢獻較大但開放度不夠,主要產品走出去的少,利用外商資本的不多,對區域外的影響不大;環境良好但創新不足,科技研發強度低,有效發明專利數少,發展缺乏后勁,潛力不足。
2.監管體制尚不健全。我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始建于2004年,十幾年間歷經了3次重大職能調整,監管職責不斷加強,但調整期間的不確定狀態和能力建設滯后,帶來了一系列的監管問題。首先,調整期間人心浮動,崗位職能、職務待遇等的不確定性帶來心理浮動,監管工作“青黃不接”,導致監管在調整期內相對減弱。其次,始建初期主要精力在建設,邊組建邊監管的基層機構,人員設施裝備都不到位。其三,監管能力匹配不足,編制和財力有一定限制,裝備建設資金不足,執法車輛不能及時配備,信息化和智能監管更是緩慢,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監管需求。
3.監管機制亟待完善。隨著監管體制的不斷調整,法律法規制度與新體制、新職能不匹配以及制度銜接不暢等問題比較突出。與《食品安全法》相配套的法規制度尚未完成制定修訂,部分正在實施的規章制度由于工商、質檢部門的職能轉移而廢止;《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剛剛進入修訂,線上線下新經營業態的監管制度需加快跟進;互聯網思維下“買全球、賣全球”進入實施階段,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效率更高,監管方式需要加快轉變創新;食品安全基礎標準研究落后,科學性和實用性有待提高,標準宣貫和跟蹤評價亟需加強。食品監管鏈條長、部門多,食安委、食安辦統一領導和協調作用需要進一步強化。
三、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對策建議
提升和改善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要堅持黨政同責,強化問題導向,提高治理的針對性、科學性,加快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1.堅持黨政同責,切實強化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領導。食品安全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之責,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黨政同責、標本兼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也是黨的性質和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的必然要求。我省應加快制定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的制度規范,進一步明確黨委和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責任,以保證各級黨委和政府更好地開展工作,強化黨委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領導,切實加強食品安全工作。
2.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監管的體制機制。強大的產業需要強大的監管。全省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主體框架已經搭建,當前的重點是加大縣鄉基層的改革力度。鄉鎮一級是食品安全第一線、主戰場,是食品安全的網底,任務重,困難多。“四有兩責”(“有責、有崗、有人、有手段”,落實日常檢查和監督抽檢責任)是國務院對地方政府負總責、黨政同責要求的具體化,要盡快把鄉鎮食安委、食安辦、食品藥品監管所組建到位,人員和職能劃轉到位,執法和技術裝備配備到位,滿足監管基本需要,打牢食品安全監管的網底。科學劃分各級監管事權,推進基層監管能力標準化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推進工作重心和資源配置下移,保證基層食品安全工作“有人管”、“有錢管”、“有能力管”。
3.推進依法治理,營造誠信經營的良好環境。加快健全完善《河南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以及與《食品安全法》配套的風險評估、“雙隨機”檢查、執法全程記錄、行刑銜接等法規制度;加快制定修訂我省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標準,使監管更科學、更有力、更有效。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適合省情的食品安全信用監管機制,褒獎守信,懲戒失信,營造誠信經營的良好環境。實施示范創建工程,加大違法案件曝光力度。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將食品安全事件危害降低至最小程度。加強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充分發揮食安委統一領導和組織協調作用,完善食安辦機構設置和功能定位,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把保障食品安全作為衡量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指標,推動“黨政同責”的落實。
4.推進結構調整,促進食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培育發展新動能。堅持需求導向,合理劃分需求類型和需求結構,精細捕捉需求變化,更加注重滿足中低收入人群需要,兼顧高收入人群消費等多元需求,增加有效供給;堅持創新驅動,瞄準食品產業高水平發展形態,加快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發展模式等多領域深度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調優結構,著力化解過剩產能,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有效供給水平;加強機制保障,加快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建設,保障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各要素需求供應,激發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