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
摘 要:錄像藝術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了獨立的藝術,并以更多的形式出現。本文通過錄像藝術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運用,融合了電影、繪畫、攝影、裝置等領域,突破了單一傳統的架上繪畫,把中國傳統山水畫賦予一種新姿態重新站在當代藝術的舞臺上,煥發出新的活力。
關鍵詞:互動性;裝置;錄像藝術;中國山水畫
21世紀的今天,科技日新月異,互聯網的共享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科學與技術不斷地拓寬文化藝術領域,利用錄像、計算機、網絡、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深入到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使藝術傳播方式多樣化和收藏的商業價值功能大大提升,肯定了藝術家的地位和價值,推動了藝術創作的發展。
一、錄像藝術的概念
所謂錄像藝術(Video Art)指的是利用錄像器材截取聲音及影像,并經由視訊、音效的編輯將錄像帶或DVD運用到單頻或裝置藝術當中的技術。其起源要追溯到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媒體藝術的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移動影像深深地影響社會文化的傳播,甚至悄悄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和行為習慣,所以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試圖改變傳統媒介的單一感知性,致力探索“互動性”、“想象性”等等。
二、回望與解構傳統山水
楊泳梁年幼師從香港中文大學導師楊洋,學習中國畫,練習書法將近10年,這為25歲的他初步創作的現代藝術(現代水墨、現代攝影、錄像藝術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細細品味楊泳梁的作品,我們的確可以找到很多與傳統山水畫相同的地方。題材上,一樣的高山流水,村野鄉居;畫幅上,多以長卷立軸;透視上,平遠深遠高遠;構圖上,相同的開合起伏。
楊泳梁對山水畫、書法等傳統藝術文化進行媒體化、影像化的轉換,不斷去研究當代的審美,傳統與多媒體擦出不一樣的火花,結合現代生活元素,筆法也跳脫傳統的渲染、線皴,面皴,點皴。創作的型態多元繽紛,質量兼備。通過這些創作實踐所提供的角度,讓我們重新反思工業文明下的冷漠和被現代文明構筑又破壞、拆毀又重建的世界,給觀眾一種仿佛置身在古代山水,細看之下卻是有我們現代建設的身影,這種魔幻的平行空間的錯覺也是新媒體藝術的特色。
聰明的畫家是不會去否定過去的文化,相反,只有在過去傳統的身上汲取元素,賦予新的形式,藝術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遠。楊泳梁前期的作品與德國新表現派的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相似,用了丙烯顏料、油漆、水泥、沙等,以及他開始讓自己的藝術活動反映社會問題。正如藝術家自己所說的那樣,到處可見“正在建設中”,所以水泥無處不在。
2012年《極夜之晝》與2014年的《極晝之夜》看看兩幅作品,藝術家的創作主題就不言而喻。獨愛黑白灰的楊泳梁在回望傳統的同時,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媒體的分門類別,重塑了中國傳統繪畫,用各種各樣新的技術來服務于藝術的目的,賦予了作品一種煥然一新的活力。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楊泳梁的作品會認為它們只是普通的中國水墨畫,但細看之下你就會發現這水墨中不僅有著山水的氣勢磅礴的景色,還有零零星星的人類生產活動以及充滿未來主義色彩的城市微觀縮影。流動的山泉,不計其數的建筑工地以及大型的起重機,交錯的交通樞紐,萬家燈火的城市等等,這些畫中的元素都在闡述著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過快。
藝術家楊泳樑用他靈敏的視覺抓住了當代中國的快速發展的情景,另辟蹊徑地解構和再生中國傳統的文化,進而重新觀照或反思城市化所營造的繁復的社會景觀和主體意識。他用數以萬計的小攝影圖片拼接起來,完美地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風格,呈現“新古典”的藝術表現手法。 楊泳樑以白天與黑夜,優美與崇高,稀疏與密集,傳統與創新的矛盾沖突,完美的展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感染力,在這里,傳統與當代得以鏈接和轉換,并呈現為一種和諧的狀態。
三、結語
縱觀錄像藝術對傳統文化的影響,讓藝術接受的容量再次被拓展,也使藝術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作品中的影視、錄像、電腦、攝影燈以視覺文獻的方式傳達著各異的藝術觀念,在這些與科技相關的藝術創作中有著人們不懈的理想追求,充滿了人類的不羈精神和對現實、規則的宣泄和挑釁。人與機器、感覺與數字、感性與理智的合作與抗爭,掌控與屈服都通過藝術創作展現出生命力。這些新的手段更準確的傳達了當代人豐富又不可言說的狀態。
相比傳統的藝術創作,藝術家不再是單一的主體,錄像藝術帶給藝術家是一道溝通的橋梁,一個具有當代觀念的藝術調解員。楊泳梁的藝術作品是在快速發展的科技化的背景下誕生的,呈現出解構、重構、再塑的理性、采用拼貼、移嫁及數字化的技術,并很巧妙地運用傳媒對當下社會的矛盾進行深層次的批判和思考。讓大眾更能體驗和參與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把科學和藝術自然又緊密的聯系起來,在觀眾的“身體”里發生化學反應,因此達到技術、想象、意志與精神高度混合互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皮力. 中國當代錄像藝術(2002年)[J]. 當代藝術與投資, 2009(9):14-15.
[2] 李振華, Chase Coulson Christensen. 中國錄像藝術前傳[J]. 藝術界, 2016(4):154-161.
[3] 劉世文. 早期的新媒體藝術形態及實踐:錄像藝術[J].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4, 28(2):29-33.
[4]王跖, 王鈺. 虛擬影像與現實距離——淺談新媒體錄像藝術的互動性特征[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2(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