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敏
摘 要:高校作為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前沿陣地,是教育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一面旗幟。高校外事翻譯人員的良好素養關系著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利益,是其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與保障。本文以高校外事翻譯的普遍性和獨特性為切入口,淺談高校外事翻譯人員應具備哪些素養,如何更好地應對高校外事翻譯工作。希望對高等院校翻譯工作者有所啟發。
關鍵詞:高校外事翻譯;人員素質
隨著教育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頻繁的對外交往成了高校國際化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趨勢。一直以來,外事翻譯工作是表達思想傳遞文化的一種行為,是我們與對外交往、聯絡、交流、合作等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關乎國家話語體系建設,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主要載體,更成為高校開展涉外活動的橋梁紐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印發了《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進一步確立了學校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前進方向。新時期、新形勢為高校翻譯人員的素養提出了越加嚴格的要求,翻譯質量的優劣和譯員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所在高校的工作效率和對外宣傳效果。本文中的高校外事翻譯主要指在高等院校開展涉外活動中的口譯活動。
一、高校外事翻譯的特點
1.高校外事翻譯與其他翻譯工作的普遍性。高校外事翻譯首先是一種以兩種語言的對比為基礎的、在兩種語言間相互轉換的行為,和其他翻譯一樣,應大致遵循我國譯學泰斗嚴復先生在總結《天演論》翻譯經驗時提出的“信達雅”的普遍準則。其次,翻譯是具有時代烙印的活動。翻譯的內容會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更新,對外交往中的熱門詞匯和關鍵詞匯也層出不窮。從政治類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和“一帶一路”,到教育類的“雙一流”、“高原高峰”和“創新創業”,這對譯員也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新要求。再次,翻譯是一種嚴謹的、再創造的過程,其中決不允許摻雜個人看法。翻譯人員不宜任性隨意,不得主觀臆造。
2.高校外事翻譯相對其他翻譯活動的獨特性。高校外事翻譯較之其他翻譯翻譯活動的獨特之處在于:第一是政治性。高校外事翻譯說到底是一場涉外活動,在各類發言、致辭和會談的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體現國家主權的言語。外事無小事,翻譯人員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著所在單位,更是國家形象和利益的體現。其二是難度高。高校外事活動形式多樣,包括正式會談、陪同接待、演講致辭、往來信函、外宣文字等,其中涉及較多具有語言難度的話題,以及學術科研等專業性很強的詞匯,學術交流范圍和水平較一般文學翻譯和商務翻譯來得高。第三是正式性。高校外事活動主要談學術談合作,場合正式,主題嚴肅,譯員應掌握話語基調相對應的策略,在充分尊重交際雙方平等地位的基礎上,用比較正式的語體進行翻譯。
二、高校外事譯員應具備的素養
1.堅定的政治立場。外事翻譯的核心是政治性翻譯,具備堅定的政治覺悟是外事翻譯人員最根本的素養。在對外交流過程中需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要牢固樹立外事無小事的原則,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鑒別力、警覺性和敏感性;并始終秉持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理有節,不卑不亢,不崇洋媚外。
高校外事譯員應進一步增強理論學習的自覺性,主動強化理論武裝和熏陶,通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刻領會黨中央關于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戰略,及時了解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新趨勢和新動態,更好地從宏觀角度服務于高校外事活動。外事翻譯人員作為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工作的排頭兵,始終站在涉外交往的最前沿,其言行不僅代表著所在單位,更是國家形象的體現。只有政治素質提高了,政治方向正確了,才能堅定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扎實的專業技能。翻譯工作做的好,首先要求譯員有扎實的母語以及外語語言基礎和文字運用水平,具備能夠在目標語言和源語言間來回自由切換的能力。任何一種語言表達上的不足都會嚴重影響譯文質量,準確而嚴謹的翻譯能夠避免誤解,確保原文的立場、態度和意愿被準確傳達。因此,提高譯員的專業能力有助于樹立良好的對外交流形象,增強對外宣傳效果,使國際交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翻譯是兩種文化間的溝通。翻譯工作做的好,還要求外事譯員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儲備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跨文化的視角下,外事翻譯不再是孤立的語言轉換,而應在宏大的語境中傳達一種文化的內涵和差異。譯員主動完善知識結構,探究不同文化群體的差別和共性,妥善處理文化沖突帶來的交流障礙。
3.良好的職業修養。譯員應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感。嚴謹踏實的工作態度和作風是順利開展高校外事活動的重要條件。
高校外事活動形式多樣,包括正式會談、陪同接待、演講致辭、往來信函、外宣文字等,涉及的領域廣,特別是現場口譯工作,較筆譯而言具有更多的不可預見性。高校外事活動中涉及的具有語言難度的話題,比如詩詞歌賦以及理工學科等專業性很強的詞匯,要求外事翻譯人員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能在短時間內以嚴密的解決方法快速應對。外事翻譯人員應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拓寬知識面,不斷豐富知識結構,提高工作能力,增強工作效果,擴大工作影響。
周恩來總理曾指導翻譯人員:“翻譯不只是一個傳聲機器,翻譯是人,是革命干部,要有自覺性和能動性。”為縮小翻譯中可能會碰到的不可預測的盲區,譯員應主動了解所在高校的歷史衍變、學科建設進展、科研優勢以及新時期國際化發展戰略方向;并進一步學習領會新時期在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機制等話題,比如教育全球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工作、一帶一路戰略、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以及學科國際認證工作等,從而做到知己知彼,游刃有余。上到國內外政策歷史文化,下到風土人情花鳥山水,一個知識儲備豐富通曉文化的雜家才能將外事翻譯工作做得得心應手。
在高校國際間合作愈加緊密的今天,外事翻譯人員的良好素養關系著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利益,是其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與保障。外事翻譯人員應時刻以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修養,逐漸形成一支符合高校發展需求、具有高校特色的外事譯員隊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涂和平,《外事翻譯的政治性和時代性》,上海翻譯,2005年3月.
[2]王文利、許偉麗,《外事翻譯管窺兼談外文翻譯的特點與技巧》,《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
[3]楊姝,《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外事翻譯》,湖南師范大學,2011.
[4]薛曉娟,《淺談高校外事翻譯的特點與策略》,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3期.
[5]姜海紅,《論外事翻譯素質的培養》、《太原大學學報》,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