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凝
課堂是實施語文學法指導的主要陣地,其成敗得失關系到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語言學法指導要講究課堂策略。
一、引導學生善于自己的學習過程
這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有效的心理學方法。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中庸》里,已有把學習看成“過程”的思想,把學習過程分成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這五個步驟。當今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我們教一門學科不是給學生建立一個有關該科學的小型圖書室,而是要他們獨立思考……參與到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產物。”中國學者胡克英、呂敬先從促進知識“內化”角度,指出整個學習過程的規律表現為四個轉化:從形象思維活動到抽象思維活動,由已知到未知,由思維向記憶,以及實踐與認識的相互轉化。
筆者曾從認識心理學的角度指出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端。實際上,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過程,主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程序和智力活動方法的總合,它是學習方法動態的展開。學生對自己學習心理過程的認識和控制,包括學會下列技能:計劃、核對、提問、自我檢査自己的學習操作。如試行解答問題前向自己和別人提問來確定是否認識了問題;把答案進行對照,衡量解答是否合理;怎樣選擇一個適宜的策略以解決困難問題:怎樣評價自己的作業和成績水平,等等。
引導學生總結學習過程,還包括對自己認識錯誤原因的探索以及在同伴中進行學法交流,以便相互取長補短,總結最優學法,提高學習效率。且看下例:教師讓學生尋找小學課文《落花生》的中心句。當學生找到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教師并不滿足于這個正確的結論,而是要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說對的,為什么對?說錯的,錯在何處?為什么錯?然后去蕪存精,汰錯取正,并將它條理化。經過討論、交流。共同總結找出中心句的操作步驟是: 1.先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2.再想想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概括中心;3.根據中心思維,細讀課文,看哪幾句話最能表現中心或說明中心,這幾句話就是中心句。
二、著眼于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雖然學習能力的強弱與方法的掌握有關,但不能停留在方法上,而要把學習方法轉化為學習的能力。只有當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自覺靈活地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學習時,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語文學法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而要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密切聯系,并把著眼點放在后者。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則重視中小學生一般學習能力的發展。這種學習能力高于又包括語文學習能力。他把一般能力分為三大類:1.組織能力,包括接受和擬定活動任務,合理規劃學習活動和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的能力; 2.吸取學習信息的能力,包括査閱圖書目錄,使用書籍和工具書、電子計算機信息資料以及觀察能力等;3.進行學習的智力活動的能力,包括形成學習動機,聚精會神地領會教材、合理地記憶、合乎邏輯地理解教材并從中找出主要東西、解決探索性問題的認識任務,以及獨立地練習并進行自我檢查的能力等。
三、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
學習方法與思維方法是密切聯系、相互滲透的。思維方法通過學習方法表現出來。任何一種學習方法,其背后必然“潛伏”著一定的思維方法的影子,只不過后者有科學與否的區別罷了。如果學生掌握了正確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必然符合科學的思想方法的要求,問題在于是否自覺。所以學法指導科學的思維訓練,不僅是指導策略問題,而且有助于人的整個智力水平的提高。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學習的思維方法主要有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邏輯推理、歸類比較,以及系統化、具體化等。小學語文課文中,隨處都有這些思維方法的“影子”, 教師要有計劃,有意識地進行訓練,才能把學法指導落到實處。下面舉例說明:
例1:歸類思維訓練。布魯納曾把歸類思維分為同類歸類(各科形式的同一事物歸為一類)和等物歸類(某種意義相等的事物歸為一類)兩種。而后者按不同的標準,又可以按情感、功能和形式分為三種。 以上幾種歸類雖密切聯系,但語文教學中的文學作品,指導學生按情感歸類很有必要。 如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中,月亮、烏鴉、霜天、楓樹、漁火、、姑蘇城、寒山寺、鐘聲、船等,無論在功能上、特征上都是不同的東西,但作者通過共同的情感反應把它們串連在一起 。 這里,教師就可指導學生進行情感歸類的思維活動,借助于再造想象,進入作者的楓橋夜泊、離愁倍增、情境交融的藝術境界。這樣,學生通過情感的概括,交織成一副深秋夜泊圖,都歸結到詩中“對愁眠”的“愁”字上。 可見,在抽象概括的基礎上,通過歸類活動理解課文,是一種形象和邏輯相統一,情感和認識相統一的學習方法。
例2:語文課文中常見的邏輯推理訓練。如小學語文中有《趕集》一課,其中寫到婦女們頭上插著菊花來趕集。老師問:“這是什么季節?怎么知道?”學生很快會回答是“秋天”,實際上在他們的思維中進行了無意識的三段式推論:菊花生長在秋天,婦女頭上有菊花,所以是秋天。教師要把這種“隱形”的推理過程顯示出來,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訓練。
以上思維訓練都脫離不開分析和綜合。
四、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品格
學法指導除了著眼學習能力,結合思維訓練外,還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凡是有成就的人,不僅掌握一套科學的方法、策略,還具有一系列的優良的個性品格,諸如勤奮、毅力、信心、恒心、熱情、開拓等等。學習品格是個性的體現,它是一種伴隨著人的學習活動而產生的能動的心理現象,決定著人的學習行為的傾向和特征。所以學習品格的培養是學法指導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兩者必須相伴而行。據研究,在學法指導中學生優良學習品格的培養包括:1.教給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學,增強學習信心,培養自主精神;2.引導學生積極發揮求異思維,探索適合于自己的富有創造性的學習方法,培養首創精神; 3.循序漸進,不斷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奮發向上精神;4.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克服困難,培養學習的刻苦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