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晉京 秦 禧
海南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探
羅晉京 秦 禧
在全國全面推進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海南文化產業應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契機,加大要素性投入的力度,提高文化公共服務范圍和水平,優化制度供給和產業結構,促進文化產業創新,建設文化強省。
海南;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自2015年以來,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文化產業既屬朝陽產業,又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應堅持供給側改革和創新這一核心,通過在文化體育產業深層次、全要素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一)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穩步增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正在形成
1.省圖書館、省博物館、省歌舞劇院和市民文化廣場等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省民族博物館改擴建主體工程完成,國家南海博物館項目建設啟動。海南全省共有公共圖書館21個、文化館23個、博物館33個,廣播電視臺20座、廣播電視發射臺26座、微波站12座。已建成20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984個行政村(社區)活動室、60個公共電子閱覽室、22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市縣支中心、204個鄉鎮和2556個行政村服務點。
2.創辦海南省藝術節,并創作演出舞蹈詩《黎族故事》《守望黎母山》,歌舞劇《執著》《山魂》,瓊劇《海瑞》《王國興》《西沙情》,歌劇《南海哩哩美》,舞劇《秋菊傳奇》等優秀文藝作品200多個。特別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天涯浴血》,建黨95周年前夕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為黨的生日獻上了一份來自海南的厚禮。
3.成功舉辦第2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和連續五屆海南書香節,完成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274處。完成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確定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28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72項;建成大型非遺保護陳列館3個、傳習所32個。
4.與近百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開展文化交流共885項11223人次,其中商業性演展664項2823人次,出口創匯網絡游戲和演藝產品總計1975萬美元。
(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堅持以重大項目和落實政策、搭建服務平臺為重點,不斷推動創新,產業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43.26億元增加至“十二五”末的近百億元。2013年,海南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15.7%,增幅位居全國前列。2015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10.29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為16.1%,占地區GDP的比重為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6.6%,拉動GDP增長拉動0.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已成為海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10年至2015年海南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增速、GDP占比、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及拉動等情況見下表:

2010-2015年海南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情況①
目前,海南已建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6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2個、示范基地9個,先后引進建設海口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長影海南環球100生態修復工程等重點文化產業項目。
雖然海南的文化產業交出了不俗的答卷,但總體而言,仍存在不足。一是海南公共文化產品服務仍顯不足,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二是海南文化產業總量少、規模小,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三是文化專業人才匱乏。四是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不強,既缺少有廣泛影響力的文藝精品,又缺少對游客有足夠吸引力的旅游演藝作品。
與全國其他地區特別是文化體育產業發達地區比較,海南文化產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794.3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13.1%;2013年,上海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2500億元,同比增長10.1%,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11.5%;2013年,浙江省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880.4億元,占GDP比重為5%。由此可見,海南文化產業發展依然大有潛力可挖。
在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應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核心,調結構、補短板、挖潛力,釋放文化企業活力、提高供給產品的質量和水準,以此來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促進海南省經濟增值提效。
海南文化產業供給的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少、公共文化設施管理運營水平低;地區、城鄉、東中西部之間發展不均衡;文化產業普遍規模小,存在“小、散、弱”的特點。
(一)公共文化服務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4年海南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為是0.46冊(全國平均水平為0.58冊),平均每萬人公共圖書館建筑面積是89.7平方米(全國平均水平90平方米),平均每萬人群眾文化機構建筑面積120.5平方米(全國平均水平269.5平方米)。
(二)產業布局不合理
1.區域布局。經濟較發達的海口和三亞集中度過高,2014年兩地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占全省的76%,實現營業收入占全省文化法人單位營業收入的43%。同時東中西“三帶”發展高度不平衡。東部地區發達,西部次之,中部落后。
2.產業結構布局。2013年海南省文化制造業、批零業和服務業法人單位數比例為6:13:81,按照“三上”標準(指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限額以上文化批發和零售業、規模以上文化服務企業)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的比例是6:18:76。另外,文化制造業、文化批零業和文化服務業增加值分別為22.59億元、3.49億元、61.12億元。因此,無論是法人單位數還是產業增加值,服務業比重明顯偏高,而批零業、制造業所占比重偏低,制造業尤為明顯。
(三)產業發展規模有待提高
海南文化產業基本呈現“小、散、弱”的特點。“小”是指產業總體規模依然較小。2015年海南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僅為110.29億元,占地區GDP比重為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散”是指文化企業發展規模較小,市場集中度低,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全國影響力的企業不多。2013年海南省3566家文化產業法人單位中,“三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僅有104家,占總數的2.9%。“弱”是指文化企業競爭力弱,真正具有原創能力和擁有品牌價值的企業較少。
(四)缺少文化產業品牌
海南文化產業存在較為明顯的同質化現象,例如,東部都把發展重點列為濱海休閑和海洋旅游產業,酒店設施和旅游設施過剩;中部提出發展黎苗文化產業,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現象明顯。這樣不利于培育出具有特色的品牌,海南至今尚無具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娛樂節目。
(五)產業融合度低
產業關聯度是衡量產業成熟度的重要指標,海南省文化產業發展不足的重要標志就是外溢效應不突出,關聯度較低,對相關產業帶動性差。
(六)國際化程度不高
海南文化產業吸引外商少,2014年外商投資文化企業和港、澳臺投資文化企業法人數分別為13和8家,占所有文化企業法人單位總數的0.47%和0.29%。此外,海南文化產業的市場目前還主要停留在島內,文化產品出口比例低,文化企業很少能夠“走出去”。
面對網絡、數字技術迅猛發展,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互聯網+”模式深入推廣,人民群眾的文化體育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層次化發展趨勢,應全面貫徹中央關于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精神,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發展理念,落實“著力產業培育、著力融合發展、著力品牌塑造”的要求,試提出以下建議措施:
(一)加大對文化公共服務財政投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積極推進省美術館、省音樂廳、國家南海博物館、省體育中心等省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健全市縣(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加快全省行政村(社區)文化室建設。加快設立公共文化服務政府采購和資助目錄,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改革,繼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提供公益文化產品和服務。支持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承接公共文化服務。
(二)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
打造“兩極三帶五區”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結構。把海口、三亞兩地建設成為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兩極”,形成南北互動的一體化發展區;推進東中西“三帶”相融,并擴展為差異化發展的“五大功能區”(北部、南部、中部、東部、西部五個差異化發展的抱團“功能區”);在多地建成一鎮一品的“特色小鎮”。這樣的布局不僅能平衡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產業發展差距,而且避免同質化競爭而導致產品單一化、產能過剩、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三)突出重點,做大、做強重點行業
“一區三帶九重點”是 “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的方向。所謂“一區”,是指國家級旅游文化產業示范區;“三帶”是指東線現代文化產業帶、中線綠色文化產業帶和西線特色文化產業帶;“九重點”是文化旅游、文化創意、出版發行、影視制作、演藝娛樂、文化會展、動漫旅游、體育健身、休閑療養等九個重點文化產業板塊。
在“十三五”期間,可重點培育動漫游戲、影視制作、體育賽事、旅游演藝等板塊,充分發揮海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文化產業的引領作用,按照“路徑市場化、規則國際化”的思路,認真落實省委省政策制定的一系列文化產業優惠政策,采取省市共建和“點對點”招商、“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等方式,推動游戲類技術先進型企業、影視類技術先進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短板企業的發展。支持文化產業供給主體多元化,鼓勵新的組織單元或部門參與文化供給,形成產業規模化供給和精準化供給的合力。
(四)樹立精品和品牌意識,完善知識產權(IP)保護
深入挖掘海南特色文化資源,突出海南元素,打造本土文化精品。制定《瓊劇傳承發展五年規劃綱要》,實施瓊劇振興工程,建設瓊劇會館。打磨提升瓊劇《海瑞》《王國興》、歌舞詩《黎族家園》《東坡海南》等優秀舞臺劇目。抓好電視連續劇《縣委書記》等的創作拍攝,扶持引導本土題材影視精品的創作生產。策劃好《瓊崖文庫》等一批重點圖書。加強和完善文化產業新IP,鼓勵文化企業創新,擁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最終形成品牌競爭力。
為了給文化供給提供有效的保障和良好的環境,還應當加快地方文化產業促進立法,加強對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營造支持、鼓勵、培育、服務、配套文化科技創新的法制環境。
(五)文化產業與旅游、科技深度融合
建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聯動發展機制。建立旅游與文化產業部門的聯合工作機制,統籌指揮整體產業融合規劃工作,為兩大產業展開深入的合作掃除了體制性障礙,加快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海南旅游行業協會和文化產業行業協會,構建行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加強推進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一是差別化補貼,促進均衡發展。二是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管理體制。三是建立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服務平臺,為文化科技園區、企業和個人提供搜集市場信息、發布企業產品、進行電子商務活動等方面服務。
(六)積極推進文化企業走出去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發展契機,發揮海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的作用,以“講好海南故事”為布局思路將海南文化產業布局全球。在文化貿易方面,逐漸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品牌,重點培育一批大型跨境文化企業,打通國際流通渠道,講好海南故事。“講好海南故事”應發揮海南僑鄉的優勢和廣大海外愛國僑胞的橋梁作用,以家鄉的情感及世界通行的話語體系,實現文化產業的 “走出去”。
注釋:
①本表格中2012年及以后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按照《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計算。
[1]葉朗,主編.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5[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大衛·赫斯蒙德夫.文化產業[M].張菲娜,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海南省統計局.2015年海南省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概覽[Z].
(作者單位:羅晉京,海南大學;秦禧,海南省文化改革辦公室)
G127
A
1004-700X(2017)02-0032-04
本文系海南省社會科學2105年規劃課題“海南省文化產業立法研究”〔課題編號:HNSK(YB)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