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婷
瓊崖革命早期先進青年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宋海婷
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海南先進青年掀起島外“游學熱潮”,他們懷著改變瓊崖落后局面的革命理想,在革命先進地區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再結合瓊崖革命實際,創造性地宣傳馬克思主義,激發了廣大瓊崖人民的革命意識。馬克思主義在瓊崖地區的傳播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推動瓊崖地區從封閉走向開放,極大改變了瓊崖社會風貌,為瓊崖革命走向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也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瓊崖革命早期;先進青年;馬克思主義;傳播
五四運動的爆發,開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激發了全國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熱潮,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播。這場愛國運動也猛烈沖擊著孤島瓊崖,促進了瓊崖民眾革命意識的覺醒。受當時孤懸海外的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海南的傳入比內陸的其他地方有所延緩。但這并沒有阻擋革命的潮水涌入瓊崖,還涌現了楊善集、王文明、馮平、馮白駒等一批先進青年,他們承擔了瓊崖地區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歷史重擔,在瓊崖種下了革命的種子,使其得以生根發芽。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瓊崖各地先進青年學生紛紛響應起來,共同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在五四運動中,海南文昌籍北大學生郭欽光因參加愛國游行示威,慘遭曹汝霖衛兵的毒打,不幸身亡。他的犧牲激發了青年學生的憤慨和愛國熱情,也給當時游學在外的瓊崖青年極大的動力,最終促使瓊崖民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高潮。
“五四”作為一場文化運動,對海南最直接的影響莫過于激發了海南青年學生對新知的追求[1]。他們試圖尋找一種革命手段徹底改變這種混亂不安的局面。為了尋求革命的真理,瓊崖先進青年學子掀起了島外求學的熱潮。因政治文化發達,革命氣息濃烈及相近的地緣,廣東成為瓊崖青年游學的集中地區,他們主要求學于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暨南大學、工業學校、黃埔軍官學校、廣州農民講習所等學校。除了廣東,他們還游學于南京、上海、北京、莫斯科、南洋等地的學校。這些先進青年知識分子大多出身于農民家庭,接受較高的文化教育,熟知海南的落后現狀和民眾的疾苦,是最先產生革命意識的先進代表。在游學期間,他們如饑似渴地學習新思想、新文化,接觸了不少先進的共產黨革命人士,如李大釗、瞿秋白、鄧中夏等。他們在接受較為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后,積極投身于革命實踐活動,在革命實踐中樹立了堅定的革命信念,并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們往返于中國內地、海南、南洋三地,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對新民主主義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積極傳播馬列主義,為瓊崖革命指明方向
1926年11月10日,俠貞在《現代青年》第10期發表了《蘇俄革命紀念中的列寧》。他認為蘇俄革命解放了無產階級以及被壓迫的民眾,實現了列寧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和民族解放理論。但是全世界的無產階級以及被壓迫的民眾,還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他進一步說到,“中國的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證明了與列寧主義的關系,因為列寧主義,是喚醒各國無產階級與被壓迫民族的聯合,共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2]480。他呼吁青年學習列寧主義,用理論武裝頭腦,把理論武器散播到群眾中去,鼓舞民眾為實現瓊崖社會的民主和自由解放這一目標而奮斗。
(二)宣傳階級斗爭理論,啟發瓊崖群眾的階級意識
1925年1月1日,周士第在《新瓊崖評論》第22期的《瓊崖的“壓迫階級”與“被壓迫階級”》一文中劃出了“壓迫階級”與“被壓迫階級”,“壓迫階級”為軍閥、土匪、紳士、反動教育界,“被壓迫階級”為工人、農民、小商人。他認為“壓迫階級”的利益與民眾的利益是相沖突的,“壓迫階級”之間只有互相依賴才能生存,所以他們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不斷壓迫工人、農民、小商人、學生。他指出“被壓迫階級”,若“要得到真正幸福”,就“統統團結起來”,“以自身之力量,去擁護自身的利益”。先進青年們號召用階級斗爭的方式和聯合被壓迫的階級的方式,爭取革命的勝利。雖然他們并沒有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但是有利于啟發瓊崖群眾的階級意識。
(三)強調走群眾路線,調動瓊崖群眾參與革命的積極性
1924年4月16日,徐成章在《新瓊崖評論》第12-15期的《十余年來運動的回顧及今后應取得的方針》一文中指出:“國民革命,是建立在民眾利益基礎的上面”,只有“集合全體的工農商各界,形成有組織,有紀律,精神統一,意志統一,聲勢浩大的革命力量”[2]180,才是革命當中最堅強最可靠的利器。王綽余在《瓊崖民眾快自救起來》也指出:“革命是要民眾做,才能得到平等自由的幸福,如果民眾沒有覺悟,沒有自覺,沒有奮斗”[2]304,那么“終是沒有把握”的。徐天炳在《我們今后兩個最重要的工作》中指出:“我們的評論,用不能離開革命的立場,而且總站在被迫民眾的立足點上,為他們說話,為他們的利益而奮斗”[2]251。當時的先進青年都認識到人民群眾在革命斗爭中的作用,認識到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建立了牢固的群眾觀點,極大地調動瓊崖人民參與革命的積極性。
(一)創辦和發行各類革命刊物
1921年,在穗、滬、京等大城市求學的瓊籍進步青年學生和僑居海外的瓊僑,紛紛將一些進步的報刊和圖書傳入瓊崖。更重要的是,因革命形勢需要,大批先進青年紛紛自發回瓊創辦進步報刊雜志,宣傳新思想與新文化。
1921年4月,徐成章、王器民、馮平、許俠夫等海南一批先進知識青年,因敏銳地意識到輿論宣傳的重要性,創辦了《瓊崖旬報》。1923年,許邦鴻、盧鴻滋等在嘉積創辦《良心月刊》。1924年,王文明、羅文淹、郭儒灝等在上海創辦了《南語》季刊。同年,旅京學生莫同榮、柯嘉予創辦《瓊島魂》。1924年春,楊善集同洪劍雄等人在廣東成立“海外品學觀摩會”,出版會刊《覺覺》。他發表的《品學與政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批判當時思想戰線上的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及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接著又與徐成章、周士第等創辦《新瓊崖評論》《瓊崖革命大同盟盟刊》,對瓊崖青年學子產生了重要的思想啟蒙影響。隨著中共瓊崖地委的成立,一些革命讀物紛紛傳入瓊崖,如《共產主義ABC》《馬克思主義入門》《唯物史觀》等,宣傳、介紹有關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進化史等。1926年,時任中共瓊崖地委的宣傳部長瓊籍歸僑許俠夫發起創辦《掃把》,“主要宣傳共產主義思想,號召廣大民眾團結起來,打到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拿起掃把掃除貪官污吏,掃除一切煙賭偷搶等社會污穢現象。該刊文章使用海南方言表述,因此它不但是革命刊物,還是海南文化史上的特色文化產品,受到群眾的歡迎”[3]。這些刊物的創辦和發行極大地起了啟蒙教育瓊崖人民的作用。
(二)創辦各類工農學校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基礎上的教育,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尊重源于對學生人格的認可,在教育教學面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其實都是平等的個體,學生可能在智力、能力、情感等方面存在千差萬別的情況,但作為學生的基本屬性是不變的,都是我們教育的對象,是我們傳授知識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評價指標,不是好學生才評價,差學生也是評價的主體。只有尊重學生才愿意學;只有尊重學生才更喜歡學;只有尊重學習才更有尊嚴。尊重學生是我們從事教育教學的前題。
1923年,共產黨人紀慕天在??趧撧k了瓊崖公學,宣講革命道理。而后,紀慕天慘遭反動軍閥的殺害,學校也因此停辦。鑒于當時還沒有成立黨組織,而革命形勢的發展又需要大批的革命骨干。于是,在瓊僑的經濟支持下,羅漢決定創辦工農學校,作為發展黨員和培養工農骨干的重要陣地。1924年,羅漢、王文明、楊善集聯合地方進步人士王大鵬等在嘉積市北地廟創辦農工職業學校,招收貧苦的青年工人和農民。1926年春改為仲愷農工學校,1927年因國民黨反動派“清黨”,才被迫解散。起初,學校課程內容分為:一是工農科,如設有染織科、藤織科、雕刻、栽培等課程;二是社會歷史發展史和政治常識,并介紹共產主義和改組的三民主義,灌輸革命理論。改為仲愷學校后,學校增設政治課,不斷向學員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并積極培養和發展一批思想覺悟高的黨員。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年,但它是黨的知識分子領導教育革命和進行革命教育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是當時最早宣傳共產主義的教育機構,壯大了黨的革命隊伍。
五四運動前后期,飽受政治、經濟壓迫的瓊籍僑工被迫來到南洋,這引起了中共黨組織的重視,并先后派海南黨員徐天柄、黃昌煒等到南洋地區,通過組織工會及創辦工人夜校等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一步步引導僑工走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從1922年至1926年大革命時期,他們一部分回國進入廣州黃埔軍校、廣州農民講習所或其他學校讀書,參加國內革命運動。
(三)建立各類革命團體
1922年吳明、羅漢、魯易、徐成章等人在海口成立了瓊崖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開始無產階級革命活動。為了進一步深入宣傳革命思想,經過王文明、徐成章、王器民等人的發起和組織,在??诔闪⒘谁傃聝灹娼绻笥殖闪⒘谁傃峦翍蚋牧忌?,由著名劇作家吳發鳳等人改革瓊劇,編演文明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宣傳,將革命斗爭與本土文藝形式相結合。
1925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下,由廣東新瓊崖評論社、北京瓊島魂社、上海瓊崖新青年等革命群眾團體發起,成立了革命同志大同盟,選舉王文明、楊善集等人為執行委員會委員。1926年瓊崖國共第一合作掀起了瓊崖革命的高潮,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理論的影響力量。經過深入的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發動革命運動,1926年2月,中共瓊崖特別支委在海口成立。此后,瓊崖島內逐漸建立起一批黨、團基層組織。同年6月,除感恩縣和昌江縣外,瓊崖其他的12個市縣都有了黨、團基層組織。1926年,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谑兄窳执迩裾匍_,會議宣告中共瓊崖地方委員會的成立。參加會議的有王文明、羅文淹、馮平、許俠夫等人,代表黨員240人,中共廣東區委楊善集出席會議進行指導,會議選舉王文明當選為地委書記?!爸泄箔傃碌胤浇M織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與瓊崖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青年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瓊崖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共瓊崖地方委員會的建立,是瓊崖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保?]
(四)建立黨的外圍群眾組織
1924年,經過“五卅運動”和省港工人大罷工等的洗禮,海南青年學生、工人的革命意識高漲。1926年,??诃傃驴偣透骰鶎咏M織成立后,以王文明、林平、曹俊生等為主的先進青年不斷深入廣大工人群眾中。在學生運動方面,海南先進青年學生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擇師運動”和“掃盲運動”。當時的先進青年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發動和配合農民協會和婦女解放協會開展工作。這些活動極大地改變了農村風氣,使得一批先進分子走上了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革命道路。
楊善集曾指出,瓊崖社會有兩種大病,一是宗法社會未破,二是地方色彩太濃[2]155。這是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遇到的一個難題,那么,如何破解呢?1926 年2月初,廣東省農民協會瓊崖辦事處成立,馮平擔任辦事處主任,并委派農民特派員到各縣進行籌備縣農民協會的工作。當時的馮白駒和一批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學員在瓊崖各地開展農民運動和領導工作,積極建立黨的外圍群眾組織。經過幾個月的時間部分縣相繼成立了農民協會,長期受地主豪紳壓迫剝削的貧雇農的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爱敃r的農民特派員多數是本地人,懂得本地話,熟悉當地風俗人情,并有很多社會關系,工作容易入手,使得宣傳工作得以深入”[2]546。在黨的領導下和各級農民協會的推動下,農民運動在瓊崖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瓊崖廣大農民利用各級的農民協會展開了維護自身利益的經濟上減租減息、政治上反地主豪紳、文化上翻身等各種斗爭。在1926年期間,在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農民運動取得了反對萬寧鹽務機關壓迫的斗爭、儋縣“反送租”斗爭及??凇白o地”斗爭的勝利。
馬克思主義在瓊崖的傳播雖遭遇過不少問題,但在黨的領導下,以楊善集、王文明、馮平、馮白駒等為主的先進青年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為后來的瓊崖革命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一)培養和發展具有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當地黨的青年知識分子
在早期瓊崖革命,作為傳播主體的黨的先進知識分子楊善集、王文明、馮平、馮白駒等先進知識分子,在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后,心系瓊崖,陸續回瓊。面對當時孤懸海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帝國軍閥的迫害及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他們沒有放棄對革命的追求,沒有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沒有脫離黨的領導。他們一步步激起廣大瓊崖民眾的革命意識,開拓出早期瓊崖革命的新天地,他們其中不少人在早期革命斗爭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楊善集常對同志們說:“革命同志死一人,生百人,革命是向前發展的,是一定會成功的,共產主義是一定會實現的”[5]。因此,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傳播應吸收和培養一批具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堅持黨的領導的當地青年知識分子,深入本土基層開展實際工作,切實為人民服務。
(二)傳播方式必須結合地方實際
馬克思主義在瓊崖革命早期得以傳播,這與黨的領導和以楊善集、王文明、馮平等為主的黨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作為傳播主體的他們,熟知當時海南落后的經濟、政治、文化水平,在傳播過中非常注重結合海南本土實際情況。如在刊物上用海南方言介紹描述社會問題,根據瓊劇改編革命劇,并在尊重海南風俗的前提下,派懂的本地方言的黨、團員開展破除落后封建迷信的活動,以貼近民眾和貼近生活的方式,加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的速度,激發了民眾的革命意識。縱觀瓊崖革命早期的歷史,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應更加注重地方社會發展的整體情況,注重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大力弘揚革命精神,以與時俱進、靈活多樣的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才能切實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效度。
(三)傳播過程要注重考慮受眾的主體差異性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瓊崖先進知識分子在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非常注重受眾的主體差異性。他們熟知海南落后的教育水平,依據海南青年學生、工人、農民、婦女等的受教育水平和各自處所的地位,不斷摸索出有效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他們創辦革命刊物,極大鼓舞了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青年學生的政治覺悟,起到較好的宣傳效果;另一方面,黨的先進知識分子創辦各類工農學校,吸收大批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工農青年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和軍事技能,他們采取通熟易懂的講解方式,避免了單純的理論灌輸,啟發了廣大瓊崖工農群眾的階級意識和革命斗爭意識。同時,他們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積極發動青年學生深入廣大工農之間,有效調動了工農參與革命的積極性。可見,當代黨的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必須考慮受眾主體的差異性,依據不同的受眾主體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四)傳播中要積極借助各種有利外部條件
海南華僑是一直貫穿整個瓊崖革命的重要物質支柱和精神支柱。在瓊崖革命早期,許俠夫、陳垂斌、徐成章、羅文淹、馮平、王器民等是早期瓊崖革命的華僑先進青年的代表,為早期的瓊崖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還有大批海南青年謀生、求學于南洋,在南洋開拓了一番天地。黨組織非常重視這些在南洋生活并扎根的僑胞,在南洋創辦了不少革命夜校,提升瓊胞的政治思想覺悟,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范圍。這一經驗啟示當代中國共產黨和社會愛國進步人士,應團結廣大愛國的僑胞,加強與僑胞的聯系,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要積極借助各種有利外部條件,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推動社會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打下堅實的海外僑胞基礎,擴大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1]趙康太.瓊崖革命論[M].??冢耗虾3霭嫔绻荆?005:248.
[2]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瓊崖大革命史料選編[G].1994.
[3]程昭星,王新芒.瓊籍華僑與海南革命[M].??冢汉D铣霭嫔?,2008:131.
[4]李德芳.瓊崖革命簡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29.
[5]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民政廳編.瓊崖英烈傳:第1輯[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33.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A81
A
1004-700X(2017)02-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