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南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章第15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以前,我們關注的重點在于體罰,而現在應更多關注怎樣保護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
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是學校排名。從我國現有教育體制看,考試是指揮棒,不少學校以實名公開的方式進行成績排名,教師常常以分數劃分未成年人受重視的等級。一些被視為“學渣”的孩子在學校受到無形的歧視,甚至引發精神抑郁。
對于校園違紀和早戀等問題,有些教師的處理方式也對學生尊嚴造成了嚴重傷害。比如,某校初中班主任吳老師在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高某的作業本中夾了一封寫給某某收的信件,這是高某寫給女同學的“求愛信”。吳老師在班會上宣讀了此信,同時對高某提出公開批評。次日,高某留下字條后離家出走。高某家長找到吳老師理論,老師堅持認為,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是職責,批評高某是教育和愛護他。學生從家中出走,與自身工作沒有關系。
事實上,吳老師的行為涉嫌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0條和第31條的規定——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須建立在尊重學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愛護學生而侵犯學生的人格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