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娜
數學概念是人類對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概括及反映。它是數學學科的精髓、靈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的良好素材;同時是小學生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石。但是,數學概念一般比較抽象,小學生難以深刻地理解,這就要求我們深入研究教學設計,讓學生在數學實踐后理解概念。
1.課前:從生活經驗出發,為理解概念奠定基礎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接表述,可以運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
例如:在教學《公頃的認識》時,課前,我先帶著學生走出校園,圍繞學校走了一個近似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為學習概念打下了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出師生行走的軌跡,喚起學生的回憶:我們共同走了這樣的一圈,這個近似的正方形的面積你們知道是多少嗎?學生很快就算出了面積是10000平方米,這時候教師順水推舟引入了1公頃這個概念。在數字10000和1以及面積單位平方米和公頃的對比中,學生體會到了“公頃”的實際大小。
課前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充分利用好這些素材,能夠在概念教學中拉近學生和知識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概念并不是那么抽象。
2.課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經歷探索概念本質的過程
智慧是從動作開始的,只有讓學生自己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學生的知識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實踐操作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概念。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學生已經建立起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的空間觀念,但是很多學生對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沒有概念。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請4個身高相仿的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個近似的正方形。學生已經知道1米的長度大約是一個同學手臂打開的長度,然后請學生站到這個圈子里來,盡量把這個正方形的地面占滿。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隨著學生一個個鉆入正方形中,學生就對1平方米的概念有了切身的感受和認識。
3.課后:讓知識回歸生活,品味概念的豐富韻味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要回歸到生活。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用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面積與面積單位》的教學后,為了使學生對平方厘米的概念理解更為透徹,我設計了“20平方厘米我設計”活動,要求學生用20個平方厘米進行設計,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把這些面積單位粘貼在彩紙上,感悟面積單位的大小,體會面積單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