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萍
摘要: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和繁榮,社會環境逐漸呈現出一種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相互交織的特點,人們的學習方式和文化特征也隨之出現了新的變化。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應該從核心素養出發,對課程進行創新設計和開發,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和開發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為提高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幫助。
關鍵詞:核心素養;信息技術;課程設計;開發
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使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重視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希望能夠通過課程的重新設計和開發,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在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設計中,應該面向核心素養,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以滿足信息化時代對于人才的各種需求。
一、信息技術課程核心素養的內涵
所謂核心素養,實際上可以看成是一種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并非單純是關于特性人群、特定學科以及特定情境的特殊素養,而是適用于一切情境以及所有人的普遍素養,這才是其“核心”所在。在信息技術學科中,核心素養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意識,包括個體對于信息發展變化的感知能力和敏銳度、對于信息進行獲取、加工、表達以及傳輸方面的自覺性,以及對于信息來源、內容和表達目標、產生影響的判斷力;二是計算思維,這是針對信息問題進行處理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主要是將問題形式化,抽象出特征,構建結構模型,實現數據的組織和分析,然后利用數字化工具,對問題進行自動解決,并且進一步優化問題的解決方案,使其能夠對類似的問題進行處理;三是數字化實踐力,包括了數字化學習、數字化環境下的問題解決以及數字化創新;四是信息社會責任,信息社會是立足信息化技術,通過多信息的創造、使用、整合及處理,開展相應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一種全新社會形態,映射到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素養中,信息社會責任就是必須對信息技術進行合理使用,維護個體與他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公共信息安全;依照相應的道德準則開展信息活動,在生活和學習中養成信息社會的良好習慣;了解信息社會多元文化的差異性,對多元信息文化保持起碼的尊重。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課程設計和開發
事實上,對于教育事業而言,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屬于一種多維度的建構,不僅需要保護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該強調情感、態度等因素,體現出整體效應。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開發時,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改進課程觀念
相關教育人員應該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結構、學生的特點、社會的需求等進行全面分析,樹立以核心素養為大綱的信息技術課程觀念,以此為依據開展課程的開發和設計。科技發展帶動了社會的變革,如果無法從核心素養方面對科學技術、社會成員進行一致性思考,忽視教育的科學性、人文性和技術性,就可能引發技術生存環境的潛在危機。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過程中,必須樹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觀念,立足信息技術課程核心素養的內涵,設置明確的課程目標,對課程內容、學習方法、評價策略等進行統領和完善,將社會發展、科學技術和學生的個人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在課程構建中實現對社會、科學技術以及人的綜合設計,保證良好的設計效果。
2.建構學科體系
作為一門相對完善健全的學科體系,信息技術課程必須具備自身獨有的核心概念、表達方式以及邏輯結構,實現對學科本體價值的表征和映射。信息技術屬于基礎性學科的一種,要求具備明晰的知識結構和清晰的邏輯關系,建構學科大概念的體系結構。以2012年英國"ICT"課程改革為例,其通過知識結構的梳理和完善,形成了學科的核心概念,并且以此為基礎,對中小學計算課程進行了重新建構。對于我國而言,可以參照這一成功事例,以實現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學科價值和教育功能為目標,立足基本的原理和學科方法分析,從中提煉出相應的學科概念,將其作為課堂內容體系的支撐,從而使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能夠更加有效地滲透到課程內容中。
3.完善課程結構
從發達國家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課程設計分析,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設置更加符合學生多元學習需求的課程結構。為了滿足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創新發展,應該在信息技術課程中設置多元課程結構,如能夠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基礎課程、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多元課程,以及能夠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拓展課程等。
4.創新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不僅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選擇,包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還必須能夠充分反映學科本身的探究方法,使學生能夠在相對真實的情境中,掌握技術工具和學科方法,利用其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夠促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總之,在信息化時代,素質教育的深化對于信息技術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及時更新觀念,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依托,進行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樹立起以核心素養為綱的課程觀,建構學科體系,完善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法,將核心素養滲透到課程要素中,推動信息技術課程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