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軍,張春芬,封亮亮,宋建榮,唐兆春
(山東省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 濰坊 261041)
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結合關節鏡檢查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療效分析
王亞軍,張春芬,封亮亮,宋建榮,唐兆春
(山東省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 濰坊 261041)
目的 探討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結合關節鏡檢查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療效。方法 選擇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患者68例進行分組研究。常規康復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重建手術組:采用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結合關節鏡檢查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治療前后踝關節功能評分變化。結果 重建手術組患者優良率88.24%明顯高于常規康復組患者73.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233,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評分組間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優于治療前,但重建手術組(90.18±0.71)分明顯優于常規康復組(72.43±0.2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357,P<0.05)。結論 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結合關節鏡檢查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踝關節功能,值得推廣。
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關節鏡檢查;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療效
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為常見骨關節病變,為反復內翻性損傷所致踝關節穩定性減弱的一種疾病,可引發踝關節炎癥和功能障礙,需及時進行治療[1]。關節鏡下檢查和清理可在關節鏡下可直視關節腔病變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對炎性化膜組織和退變半月板、游離體進行處理,將炎癥因子消除,促進關節交鎖機械因素的接觸,減輕關節面非生理性壓力,促進關節面恢復平整,可預防繼發性關節內病理性改變和組織磨損,有助于緩解疼痛和提升關節功能,但單純關節鏡檢查和處理無法重建外側副韌帶。本研究探討了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結合關節鏡檢查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療效,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5月~2015年2月本院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患者68例進行分組研究。納入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患者主訴為反復足跖內翻扭傷、下樓困難、走路打軟腿;既往有踝關節扭傷史;踝關節內翻應力試驗陽性且大于9°,前抽屜試驗結果陽性且大于9 mm。體檢可見踝關節局部腫脹,過伸、過屈疼痛、可觸及硬結,外踝區壓痛等。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n=34)
1.2 方法
1.2.1 常規康復組 采用常規康復治療。采取外翻肌肉力量訓練、柔韌性訓練、本體感覺訓練、矯形器、敷料包扎、繃帶等提升踝關節穩定支持。
1.2.2 重建手術組 采用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結合關節鏡檢查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屈曲膝關節,麻醉后取外踝弧形切口、弓背向前側的術式,在C型臂透視定位距腓前韌帶距骨端解剖位點,并于定位器引導下打骨髓道,采用踝前內側、外側入路進行關節鏡檢查,并對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原發和繼發病變進行適當處理,建立距腓前韌帶腓骨止點骨隧道。從距骨外側骨髓道將移植肌腱導入,并應用Endobutton固定韌帶在距骨內側。移植后穿入距腓止點骨髓道,拉緊踝關節跖屈位,固定螺釘,完成手術[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治療前后踝關節功能評分變化。其中,踝關節功能根據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系統進行評定,觀察步態、疼痛、韌帶、穩定性等情況,滿分100分,其中,分數低于60分為差;60~74分為中;75~89分為良;90~100分為優[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優良率比較 重建手術組患者優良率明顯高于常規康復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233,P<0.05)。見表2。
2.2 治療前后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優于治療前,但重建手術組明顯優于常規康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357,P<0.05)。見表3。
踝關節損傷在日常運動中發生率高,內翻性損傷可導致腓韌帶發生斷裂,治療不及時可出現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有研究表明,踝關節韌帶II度損傷、III度損傷患者有四分之一左右在2個月內或更短時間內可頻繁出現踝關節內翻扭傷,將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身心痛苦[4],傳統治療以矯形器、繃帶包扎、支具等物理康復為主,若患者踝關節外側不穩較為輕微,可應用支具、繃帶等進行有限固定,但若癥狀較為嚴重,伴隨踝關節極度不穩和踝關節骨關節炎,出現外側副韌帶明顯松弛者,需選擇手術重建[5-6]。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x±s)
關節鏡檢查和處理可明確病變情況,有效清除骨贅,刨削增生滑膜,清除游離體和摘除距后三角骨骨塊,可促進癥狀緩解,還可對韌帶損傷程度和內翻松弛程度進行評價和診斷。在關節鏡檢查和處理基礎上,對外側副韌帶明顯松弛者,應用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先取小切口,并穿過腓骨遠端骨髓道外建立腓前韌帶后再將跟腓韌帶縫合,并于切口解剖位置上重建后縫合傷口。手術修復措施包括直接縫合和加強縫合,并應用肌腱或替代物進行韌帶結構的重建,手術簡單,創傷小,患者術后可迅速康復[7-8]。
本研究中,常規康復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重建手術組采用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結合關節鏡檢查治療。結果顯示,重建手術組患者優良率明顯高于常規康復組患者,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優于治療前(P<0.05),但重建手術組明顯優于常規康復組,提示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結合關節鏡檢查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踝關節功能,值得推廣。
[1]何曉輝.外側副韌帶重建結合關節鏡下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臨床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13): 1885-1886.
[2]姜新強,汪明星.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結合關節鏡檢查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5,26 (14):2187-2189.
[3]李國勝.踝關節鏡探查清理并外側副韌帶重建治療踝關節慢性不穩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32(12):79-80.
[4]羅永忠,吳波,趙新剛,等.半腱肌腱聯合錨釘重建外側副韌帶治療慢性踝關節不穩的臨床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3,21(20):2056-2059.
[5]張學忠,王偉,張振宇,等.應用半腱肌腱重建外側副韌帶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定[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5):275-276.
[6]譚敏枝.手術治療急性膝關節后外側結構損傷12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28):28-29.
[7]朱強,彭偉,涂祥榮,等.直接修復韌帶治療拇指掌指關節側副韌帶斷裂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4):67-68.
[8]張潔,梁碧玲,鐘鏡聯,等.磁共振和關節鏡診斷膝關節韌帶損傷的比較研究[J].當代醫學,2010,16(19):112-11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