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智琛
“渠到水成”:深圳晚報如何在融合發展中留人留心
□ 文/周智琛
文章在分析了地市媒體面臨的人才危局的基礎上,提出要通過傳導政策加持的“信心之力”,釋放分配機制的“洪荒之力”,變現平臺賦能的“融合之力”,敬畏專業精神的“經典之力”,實現人才的“渠到水成”。
地市媒體 媒體融合 人才 分配 平臺

周智琛《深圳晚報》常務副總編輯
在傳統媒體的輝煌時期,大量卓越人才不僅支撐起中國市場化媒體的黃金年代,也構建了中國主流媒體影響力的巔偉群峰。今天再看,傳統媒體領域,隨著一線城市媒體人才遭遇震蕩,地市媒體領域早前人才薈聚、生機勃勃的場景似乎也在悄然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人才出走,或到大平臺、或自行創業,加之媒體成本控制帶來的人員限制、培訓缺失等生態性缺陷,人才難免凋零。
(一)人才流失的雙重壓力
媒體形勢不斷變化,整體廣告銳減,傳統營收模式普遍困頓的局面不能得到根本改變,隨之而來的是效益下滑,福利縮水,信心失落,員工對媒體的忠誠度與歸屬感加劇消弭。與此同時,內容創業和自媒體創業如火如荼,各種“風口”對傳媒人才的吸引和誘惑力層層加碼,人才流失自然在所難免。
(二)能出能進的開放競爭體制被抑制
人才流失的空缺,需要有新人迅速補位。在這個過程中,地市媒體引進人才的標準在降低,對新進員工的期望值也在降低,客觀上造成了人力資源隊伍良莠不齊的局面。在嚴峻的生存壓力之下,傳媒工作的艱苦度不斷加重,而福利待遇,包括編制、收入等傳統優勢,卻往往無法匹配員工的付出與期待。如此一來,傳媒人才體制曾經的“超穩定性”被打破,“人來人往”常態化。更要注意到,很多媒體出于節省成本的考慮,在進人環節上緊閉閘門,直接導致“能出能進”的開放、競爭體制被抑制,也束縛了人才更新換代的活力。
(三)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式微
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是新聞行業備受尊敬的基石,是守望公共利益的必要前提。受到大環境影響,地市媒體專業主義精神和情懷受到挑戰。在生存的高壓之下,經濟效益往往成為重點考量,專業準則有淪為行銷工具的危險,甚至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對讀者和用戶而言,沒有專業的報道,媒體則毫無價值,如此則加劇讀者、用戶的流失。而生存壓力越是冷峻,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則越是式微,進而成為一個無解之結。
(四) 避險心態成為主流心態
很多媒體人對地市媒體發展尤其是地市都市類媒體的未來持悲觀看法,甚至在離開之后,掉過頭來刻薄地批評傳統媒體。事實上,對地市傳統媒體的無底線唱衰,既是不負責任的,也是自以為是的。我們理應對中國媒體自身改革調整的力度、深度與未來保持戰略定力和樂觀心態。從某種角度說,沒有客觀存在的好工作,也沒有與生俱來的好崗位,好要靠自己創造,不好要靠自己抵御。然而,“沉船心態”“避險心態”成為主流心態,堅守者被賦予太多悲情解讀,傳統媒體被染上了濃重的悲觀色彩,仿佛地市媒體成為吞噬人才的“黑洞”。
(一)傳導政策加持的“信心之力”
做大做強主流媒體陣地,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離不開數量龐大的地市媒體的布局和貢獻。面對市場的強烈沖擊,政策層面已開始發揮防火墻和壓艙石的作用。
深圳市委市政府對媒體集團改革、轉型、融合的支持力度空前。自2015年起,連續6年給予深圳報業集團和深圳廣電集團每年各1億元的專項扶持資金。另據《廣州市財政局關于下達支持黨報媒體發展資金的通知》,《廣州日報》獲得財政部門3.5億元黨報媒體發展資金,專項用于報紙的印刷、發行支出。
2017年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中央主要新聞單位采編播管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試行意見》,強調要深化中央主要新聞單位采編播管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統籌配置編制資源,開展人員編制總量管理試點,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評價和退出機制,為新聞事業長遠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人才支撐。盡管這只是涉及中央新聞單位的利好消息,但對于地市媒體發展而言也不啻為一股暖流。
(二)釋放分配機制的“洪荒之力”
留住人才,穩定人才隊伍,關鍵在于創造公平的工作環境,保障收入水平,保有一種有尊嚴、有樂趣、有未來的工作場景和生活愿景。三年來,《深圳晚報》一直在收入分配機制改革方面不斷改革和優化。2014年,打破了分配與編制、職稱掛鉤的分配方式,改為績效主導、效率優先、創新為要的分配體系,在建立員工只要一天投入八個小時就能獲得不低于原有收入的擬態原則上,強力實施“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激勵型、開放型、競爭型的收入分配機制。客觀說來,這種績效主導的做法不算什么革命性創新性的行動,但其意義在于,打破制約發展競爭力的傳統利益格局,釋放了效率、創造、速度等“洪荒之力”,因此,在不增加人員成本的基礎上,員工效率大增、好稿頻仍、創意紛繁,迎來了《深圳晚報》新一輪發展的速度與激情。
《深圳晚報》在完成收入分配機制改革后,又于2015年進行中層干部與骨干人才選拔機制改革。打破原有論資排輩、按行政級別行權的局限,將行政級別放入檔案,所有入職一年以上的人員均可就中層干部和首席崗位進行競爭上崗,這一輪改革,重點解決部門分散、指揮松散、力量渙散的痛點問題,再次盤活了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除此之外,晚報考慮到深圳高房價高房租的現實,對新進員工給予了很好的住宿保障。
此類行動,讓新老員工從心底感受到報社的關懷和溫暖,從而堅定在深圳晚報社工作的決心。
(三)變現平臺賦能的“融合之力”
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傳媒歲月,信心比黃金還要寶貴。信心賦能,不是每天說一些不著邊際的漂亮話,關鍵要通過開闊前沿的視野、行之有效的行動和結結實實的業績,去賦予員工真真正正的力量與希望。
《深圳晚報》的做法是,信奉創新驅動發展之道,探索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三條路。2015年,《深圳晚報》宣誓把“半條命”交給移動端,和國內領先的移動資訊客戶端ZAKER強強聯合,打造了傳統媒體“借船出海”的深圳ZAKER模式。2016年8月,獲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定的“全國報刊媒體融合創新案例20佳”,深圳ZAKER位居第10名。深圳ZAKER的打造,是《深圳晚報》媒體融合發展取得階段性成功的一大標志。
繼打造了深圳ZAKER之后,2017年3月,《深圳晚報》與網易傳媒聯手打造的新媒體平臺——深圳網易重磅上線,成為互聯網下半場有態度的開拓者。由此,深圳網易與深圳ZAKER、淘寶頭條深圳頻道、深圳晚報發展有限公司等,成為《深圳晚報》媒體融合發展的“兄弟連”,奠定了晚報可持續發展的厚重基礎。

在全媒體戰略布局到一定階段時,自2016年起,《深圳晚報》現象級的創意廣告模式風靡全國,精彩頭版每每刷屏朋友圈;無處不在的融媒體爆款產品常年風行全網,《深圳晚報》所謂的“中國最具互聯網長相的報紙”“中國網紅報紙”的名號不脛而走。隨之而來的是經營數據的持續看好,近幾年來,《深圳晚報》實現了廣告月月正增長、全年正增長、利潤正增長的良性循環,成為全國傳統媒體的一抹亮色,員工的忠誠度、創造性和獲得感日益提高。
(四)敬畏專業精神的“經典之力”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潮中,《深圳晚報》的人才觀也在進化:在堅定政治立場、錘煉政治素養、強化政治意識的大前提下,《深圳晚報》的人才培養方向進一步明確:有創造力、有執著心、有爆發力、有速度感、有協同力,相信媒體融合的力量。在選拔和培養的過程中,一方面呼應互聯網用戶遷移和敘事變化,強化三種能力,一是全案創意的思維邏輯和文本能力,二是全網營銷的連接能力與產品意識,三是全流程服務的職業情商和執行耐力;另一方面,特別注重紙媒黃金年代對文本、對題材、對人才的重視和敬畏,既互聯網化,也苛求工匠精神,有一些老行規、老把式顛不可破,這既是《深圳晚報》的現在,也是媒體融合的未來。
藉此,《深圳晚報》先后嘗試創辦了深圳晚報人才特訓營、深圳晚報青年記者訓練營,為了提高員工專業能力,每周舉行內訓,不定期舉辦讀書會、分享會,形成了濃郁而富有層次的學習場景和成長氛圍,這幾年,不論是老員工還是新員工,其政治意識和專業能力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毫不夸張地說,無論市場怎么變,環境怎么變,《深圳晚報》都在執著地進行導向和專業卓越并向的構建,員工不僅獲得業務能力的蝶變,更重要的是,他們感受到了一家媒體應有的人文關懷和專業信仰。
不管是“水到渠成”還是“渠到水成”,總之,在過去的幾年里,《深圳晚報》不僅實現了影響力的全網大爆發,廣告經營逆勢上揚,人才隊伍也呈高學歷、高顏值、高水平的發展趨勢。
(作者是《深圳晚報》常務副總編輯)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