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聿昊
·學者界面·探討爭鳴
“洋蔥新聞”的倫理邊界何在?
□ 文/王聿昊
“洋蔥新聞”興起于美國,是以真實新聞事件為藍本,加工杜撰的假新聞。一直以來憑借其幽默風趣、辛辣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特點受到歡迎。可以說,洋蔥新聞是一種為了達到某種傳播效果故意而為之的“假新聞”。然而,洋蔥新聞終究屬于新聞范疇,其道德底線是什么,倫理邊界又在何處?洋蔥新聞又該如何在諷刺現(xiàn)實與維護社會倫理公義間取得平衡?本文就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洋蔥新聞 假新聞 新聞倫理
作為專業(yè)的“假新聞”,洋蔥新聞從早年公眾娛樂消遣工具向由特定的媒體人經(jīng)營,并將新聞事實運用夸張的手法進行改變或評論,來達到諷刺現(xiàn)實、表達看法或主張的目的。然而,作為新聞的一種新形式,洋蔥新聞同樣應該對受眾與社會負責,遵守傳統(tǒng)新聞的倫理與道德。因而,可以說,洋蔥新聞的“假”應當是符合倫理道德、諷刺批判不公不義的“假”,而非完全娛樂化,為了一己私利而博人眼球引發(fā)輿論關注的“假”。
“洋蔥新聞”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兩個美國大學生所創(chuàng)辦的一份寢室諷刺小報《洋蔥》,這個名字來自其中一位學生的叔叔,因為他注意到大學生最常吃的食物是洋蔥三明治。 1989年,這份報紙被現(xiàn)任主編斯科特·迪克斯收購,并保留了這份報紙以幽默的“假新聞”來諷刺現(xiàn)實的特點,受到讀者歡迎,截至2008年,這份報紙的發(fā)行量超過69萬份;1996年,該報網(wǎng)站開始運營,每月訪問量高達400多萬;2001年,該報在網(wǎng)站推出了名為ONN的視頻版,并上線于Youtube等視頻網(wǎng)站,其每期點閱率接近十萬次,訂閱該賬號的用戶數(shù)超過87萬。可以說,洋蔥新聞已經(jīng)從一份大學生戲謔的讀物發(fā)展成了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專業(yè)媒體。
早期我國洋蔥新聞誕生于網(wǎng)絡論壇中,此后隨著新浪微博等社群媒體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直接以“洋蔥新聞”命名的自媒體賬號,“洋蔥日報社”等賬號開始在微博走紅。目前,“洋蔥日報社”的粉絲數(shù)已超過97萬,其發(fā)布的每一條微博幾乎都能獲得數(shù)百次的轉發(fā)與評論。洋蔥新聞在發(fā)展軌跡上與網(wǎng)紅賬號雷同,從最開始的個人賬號,逐步成長為初具媒體屬性的組織賬號。
(一)媒體和受眾極易信以為真
“洋蔥新聞”的寫作形式與真正的新聞報道幾乎完全相同,“洋蔥新聞”所改寫的事件又幾乎是真實發(fā)生的事實,因此,讀者(甚至新聞從業(yè)人員)如果不多加鑒別,很容易信以為真。“洋蔥新聞”在“外表”上與真實的新聞報道幾乎無異,若是撰寫者沒有刻意注明本則新聞為“假新聞”或是“編撰出來的洋蔥新聞”,很難通過簡單的求證與核實發(fā)現(xiàn)。
新媒體時代,讀者往往很少花時間去核實所閱讀到的資訊,看到有趣的資訊便會隨手轉發(fā)。當這些虛假的、夸張的信息沒有經(jīng)過標注的轉發(fā),謠言便產生了。
(二)消費新聞事件之嫌難避
“洋蔥新聞”所改編的議題往往來自真實新聞事件,在一些相對較敏感的事件上施以辛辣、嘲諷的語言,進而批判一些社會上的失序現(xiàn)象。然而,在一些事件上,過分諷刺與嘲諷或許會給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不免給人一種為了傳播效果而喪失底線,為了撰寫者自身利益而消費新聞事件的感覺。
近來,我國爆出不少女大學生“裸條照”事件,為抨擊這一現(xiàn)象,微博賬號“洋蔥日報社”連發(fā)多條洋蔥新聞對此進行諷刺,內容包括:“女生裸貸照遭泄露,欲網(wǎng)上發(fā)文自籌精神損失”“裸貸證明中國已成女權社會”“因裸貸審核不通過,女孩受激整容變網(wǎng)紅”。
在此次事件中,“洋蔥新聞”將諷刺的對象設定為這些進行“裸貸”的女大學生,并獲得了一定傳播效果。反觀這個事件,最應該諷刺的對象卻并非這些受騙的女大學生。然而“洋蔥新聞”還是把矛頭指向了受害者群體,對其造成二次傷害。同時,類似于“因裸貸審核不通過,女孩受激整容變網(wǎng)紅”的資訊很容易對其他女性造成誤導。
(三)洋蔥新聞可能影響公眾對新聞事件的判斷
議程設置理論告訴我們,媒體無形之中會影響受眾對事件的關注度與看法。當“洋蔥新聞”將原本嚴肅、反映社會問題的新聞事實通過過度娛樂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有可能會降低甚至消解公眾對事件本身的關注度,直接導致原本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不能引起公眾的重視,影響了問題解決的速度。同時,“洋蔥新聞”本身就是一種作者主觀性非常強的新聞評論形式,在事件真相尚未明晰前,“洋蔥新聞”過早介入很可能會讓讀者對于該事件先入為主,影響公眾對于該事件的判斷,進而影響輿論導向。
另一方面,若是受眾過度閱讀了“洋蔥新聞”中一些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反諷,或將默認這種觀念正確,進而將觀念轉化成行為。因此,“洋蔥新聞”是否會對公眾造成誤導,值得商榷。
盡管“洋蔥新聞”不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范疇,但由于其借助社群媒體進行傳播,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能力強的特點,一旦出現(xiàn)違背新聞倫理道德的現(xiàn)象,將會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明確“洋蔥新聞”的倫理道德底線,對于受眾、運營者以及社會公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圖1:微博賬號“洋蔥日報社”的一則“新聞報道”,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 圖2:微博賬號“洋蔥日報社”的三則“新聞報道”,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一)作者應明確標注此內容為虛構
根據(jù)觀察,當前我國“洋蔥新聞”的社群媒體賬號大多僅在賬戶簡介上注明自己發(fā)布的資訊均為洋蔥新聞或是“假新聞”,但其所發(fā)表的資訊大多沒有明確標注“僅供娛樂”等字眼。若是對于洋蔥新聞的定義不甚了解的用戶看到并轉發(fā)了相關資訊,很容易造成謠言的傳播。
同時,“洋蔥新聞”作者應適當戲劇化其內容,突出夸張、戲謔的特性,盡量與真實新聞保持距離與差異,讓受眾易于辨別本則“新聞”并非事實,僅需體會出其中的諷刺意味與情感。
(二)諷刺應適度,避免傷害事件當事人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關于“洋蔥新聞”對與女大學生“裸貸”事件的諷刺一樣,洋蔥新聞的諷刺應當是為了維護社會公義、批判社會失序現(xiàn)象,應當避免過度情緒性、攻擊性的內容。同時,“洋蔥新聞”的夸張與諷刺應當符合社會倫理道德底線,反諷也不應出現(xiàn)過于露骨的內容,以免對受眾產生誤導。
(三)避免過度娛樂化,洋蔥新聞應承擔更多維護社會正義的責任
盡管“洋蔥新聞”最初只是兩個美國大學生在宿舍惡作劇般的消遣娛樂活動,但后來卻演變?yōu)槊绹鐣弦环N諷刺某些失序者、抨擊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利器。可以說,它之所以能夠走紅,與它敢說敢做的特點密不可分。因而,“洋蔥新聞”更應當擔負起弘揚社會公義、揭露諷刺社會上一些不公正、違背人性的問題。
對于“洋蔥新聞”而言,適度娛樂化能夠讓其比傳統(tǒng)的新聞評論更具可讀性與趣味性,從而能夠吸引更多讀者。然而,突破底線的娛樂化往往又會影響公眾對于新聞事件的判斷,甚至可能會讓公眾的關注焦點從嚴肅的新聞事件以及背后的利益糾葛轉向一些極度娛樂化的、戲劇化的細節(jié)。
盡管當下“洋蔥新聞”主要借助社群媒體進行傳播,娛樂化的內容對于“洋蔥新聞”的傳播十分重要;但在編寫此類新聞的過程中,作者應當時刻牢記激濁揚清,維護社會正義的責任與作用。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1]牛靜,劉丹. 論戲仿作品洋蔥新聞的“新聞”風險[J].東南傳播,2016,(10):10-12.
[2]謝璐姍. 新媒體背景下中國“洋蔥新聞”發(fā)展研究[J].新聞知識,2016,(08):77-79.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