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婕
摘 要: 量詞運用的普遍性是漢語的一大特點。量詞中名量詞的使用頻率較高,留學生對近義名量詞的學習和使用容易出錯。本文通過對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的相關語料進行整理,搜集了大量關于近義名量詞“對”、“雙”、“副”的偏誤語料,對相關語料進行梳理,劃分出偏誤的類型,分析造成偏誤的原因,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留學生的學習提出教學方法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 量詞 對 雙 副 偏誤分析
一、漢語量詞“對”、“雙”、“副”概述
1.“對”的詞義和用法
“對”,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量詞,雙。如:一~鸚鵡,一~兒椅子,一~模范夫妻。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釋義為:(1)用于性別、左右、正反等配合的兩個人、動物或事物,有時可兒化。如:一~夫婦,一~男女,一~鴛鴦(鸚鵡、鴿子、喜鵲),一~金魚(大蝦、石獅子),一~翅膀,桌上擺著一~花瓶,買了兩~枕頭,一~矛盾;(2)有時只是兩個在一起的同類人或事物。如:一~電池,他倆是一~活寶。
根據上述釋義,“對”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兩個事物的匹配性,由此可以歸納出量詞“對”用于修飾的名詞分為以下幾類:①用于按性別配合的兩個同類的人或物:一對情侶,一對石獅子;②用于與生命體相關,相互對稱、相互統一的事物:一對眼睛,一對耳環;③用于對立統一的兩個事物:一對矛盾,一對選手;④用于在行動或特性上相互配合:一對活寶,一對好朋友。前三種側重于“對”的對立性,第四種則側重于配合性。
2.“雙”的詞義和用法
“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量詞,用于成對的東西。如:一~鞋,一~手,買~襪子。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釋義為:量詞,用于左右對稱的某些肢體、器官或成對使用的東西(多半是穿戴在肢體上的)。如:一~手(腳、耳朵、眼睛),一~鞋,兩~襪子,三~手套。
根據上述釋義,“雙”最突出的特點是與生命體或與器官、肢體相關,由此可以歸納出“雙”有以下用法:①用于人或動物對稱的獨立存在的肢體或器官:一雙手,一雙腳,一雙眼睛,一雙翅膀;②用于人的穿戴品或使用的配件:一雙襪子,一雙鞋,一雙手套,一雙筷子。
3.“副”的詞義和用法
“副”,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量詞,用于成對成套的東西。一~手套,一~對聯,一~象棋。《現代漢語八百詞》:兩~手套,一~對聯,一~象棋(撲克牌),四~碗筷,一~眼鏡。
根據上述釋義,“副”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功能的整體性。呂叔湘認為“副”有兩種用法:一是用于成對配套的東西;二是用于面部表情等。“副”的用法可以分為:①用于兩個對稱組合的事物:一副手套,一副對聯,一副耳環,一副眼鏡;②用于成套出現或使用的事物:一副象棋,一副撲克,一副餐具,一副嘴臉。
“對、雙、副”在使用過程中,在搭配不同名詞的時候,其中兩個量詞會出現交叉。例如:“對”和“雙”+“眼睛,耳朵,翅膀”;“對”和“副”+“耳環、手鐲”;“雙”和“副”+“手套,筷子”。“對”側重于對稱性,在語體色彩上更通俗活潑,尤其是加兒化音,顯得俏皮可愛,“雙”側重生命體的肢體器官,“副”更側重事物的整體和裝飾作用。
二、偏誤類型
1.遺漏
遺漏,也稱缺失或缺省,是指在詞語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該用的成分。在“對、雙、副”的語料中可以看出留學生使用時常常有遺漏的現象。例如:①“桌子上有一(副)耳環”。②“她有一(雙)漂亮的眼睛”。③“所以大家覺得‘綠色食品和饑餓是一(對)矛盾”。這時我們會發現句中缺少量詞“副”、“雙”、“對”,因此不能準確表達句子的意思。因為①和②表示“處所+數量+人/物”,屬于存現句中的存在句,這種存在句中的數量詞組必不可少,并且一般都是數詞“一”,整個數量詞組描寫的作用遠遠大于表示數量的作用。對于留學生來說,復雜的句型難以掌握。這類偏誤是經常出現的,所以在此特別提出。
2.誤代
誤代,也稱誤用,是指由于從兩個或幾個形式中選用了不適合于特定語言環境的而造成的偏誤。這兩個或幾個形式在意義、用法或者形式上有所關聯,容易使學習者產生混淆。例如:①“飯桌上擺了一對(雙/副)筷子”。②“她穿著一對(雙)時尚的高跟鞋”。③“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喜歡在門上貼一對(副)對聯”。④“媽媽有一雙(副)手鐲,那是外婆留給她的遺產”。對于近義名量詞“對、雙、副”來說,主要是意義相近,都表示數量“二”,在搭配部分名詞時可以替換使用,在搭配比較固定的名詞時就不能代替。在前面的概述中,已經對“對、雙、副”的用法做了系統的對比分析。
3.誤加
誤加,也稱多余,是指在不應該使用某一詞語或某種句法成分時使用了該詞語或成分。比如說需要用到“對”、“雙”、“副”其中某個量詞時,出現并列使用。例如:①“那兒賣的一對副耳環很漂亮”。②“天鵝長著一對雙漂亮的翅膀”。③“魔術師從一雙副手套中變出一束鮮花”。在例句中,我們知道“對”和“副”都可以與名詞耳環搭配,“對”和“雙”可以和翅膀搭配,“雙”和“副”可以和手套搭配,但是在使用時應選其中一個。
還有一種誤加的情況就是在量詞“雙”、“副”后加兒化。例如:④“一雙雙兒情侶在公園散步”。⑤“地攤上擺著一副副兒對聯”。在一些句子中,量詞“對”、“雙”、“副”可以說一對對、一雙雙、一幅幅表示“每一”、“逐一”和“多”的意思。在加兒化時,只能與“對”搭配。
4.錯位
錯位又稱錯序,是指句中的詞語或成分位置不當。語序是漢語重要的語法手段之一,也是漢語與其他語言有較大差異之處,因此學習者的錯序偏誤非常普遍,常常出現以下情況。例如:①“那兒有眼鏡一副在桌子上”。②“小芳穿了黑色高跟鞋一雙”。③“波斯貓有美麗的大眼睛一對”。④“我們都知道權利和義務是對一矛盾”。⑤“他給姐姐買了雙兩襪子”。⑥“他們想下象棋,找遍了所有店都沒有,結果買了副一撲克牌”。在例句①②③中,量詞和名詞錯位,“一副”、“一雙”、“一對”應放在名詞之前,在例句④⑤⑥中,數詞和量詞錯位,準確的語法應組成“數+量+名”的結構。
三、偏誤原因
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偏誤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通常歸納為母語的負遷移、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文化因素負遷移、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的影響、學習環境的影響等五個方面。本文針對分析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留學生在使用“對、雙、副”時產生的偏誤,歸納出以下造成偏誤的原因。
1.母語負遷移
主要指學習者不熟悉目的語規則的情況下,只能依賴母語知識,因而對同一母語背景的學習者來說,這是偏誤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第一語言是英語的留學生來說,“對、雙、副”都有一個共同的解釋“pair”或搭配部分名詞時直接用“a”或“an”代替。學習漢語時不自覺地就出現遺漏量詞“對、雙、副”,或三者間相互替換,或用“個”來代替。由于各國說話的語序都存在差異,對目的語知識不熟悉的學生來說,就容易造成語法結構的位置錯序。
2.目的語知識負遷移
學習者把所學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語知識,用類推的辦法不適當地套用在目的語新的語言現象上,造成了偏誤,也稱過度概括或過度泛化。這類偏誤一般在母語中找不到根源,而且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常常出現同樣的偏誤。在學習量詞“對、雙、副”時也不例外,比如容易混淆“對、雙、副”,或者該單獨使用時出現并列,或者不該加兒化的地方加兒化,或者常用“個”泛化。初學者接觸的漢語量詞比較少,在潛意識里“個”可以“替代”其他量詞。在之后學習“對、雙、副”的時候,如果沒有很大的把握,就常常用“個”來代替。
3.學習環境的影響
除了上面所談的屬于學習者方面的因素外,外部因素也是學習者產生偏誤的原因之一。在第二語言教學中,老師往往會根據自己所了解的知識給學生講解,學生就按照老師講解的學習。如果老師講解錯誤或沒有講清楚,就會誤導學生。另外,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依據的材料,在教學環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對外漢語教材對量詞的處理較為簡單,一般都是列舉詞性,用法也很簡單;或直接出現在句子、課文中,沒有任何介紹,練習方式較為單一。因此,留學生就不能熟練運用,是導致偏誤產生的原因之一。
四、教學建議
1.加強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對對外漢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量詞“對、雙、副”的本體進行全面研究,并對其搭配方式和規律、語法順序、學習策略、偏誤分析等多個方面進行不斷深入的了解和探討,才能有效地促進近義名量詞“對、雙、副”教學和學生的正確使用。漢語量詞的搭配雖然形式簡練,但內涵豐富,其中包含獨特的語用色彩,并涉及漢語的結構形式、句法、語義及中國人的思維習慣等多方面因素。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備關于名量詞的基本語法理論知識,還對名量詞的歷史演變和文化意蘊有一定的理解。通過這一系列的研究分析,總結量詞教學規律,提高對外漢語量詞教學質量。
2.增加量詞釋義和復現率
對近義名量詞“對、雙、副”,應有專門的對比辨析,對釋義的內容要簡潔概括,列舉的例子要突出各個詞使用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某個量詞與物體的形態及該量詞的原意相聯系,同時挖掘此量詞的文化內涵,達到增加學習樂趣,加深理解和記憶的作用。針對前文留學生出現的偏誤,大多是對“對、雙、副”的掌握不夠熟練,要熟練運用這些詞就不能缺少練習。練習要做到新舊結合,不斷復現,加深學生的印象,避免學生學完后就慢慢遺忘。
五、結語
漢語量詞豐富多彩,如果能夠恰當地使用,語言表達就會更加準確生動。在對外漢語名量詞“對、雙、副”的教學中,準確地進行釋義,著重介紹易混淆量詞的使用規則并結合相關的文化知識,結合語境不斷復現地練習,有利于學生對量詞的深刻理解,會使外國學生在學習量詞時能夠觸類旁通,輕松掌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呂叔湘,丁聲樹.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3]劉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4]齊滬揚.對外漢語教學語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何杰.現代漢語量詞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