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站橋
摘 要:時代需要的一流工匠要從少年培養,作為培育技能人才的基地,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本文提出,培養中職生的“工匠精神”,應把育“匠心”、塑“匠魂”作為中職德育的重中之重來抓。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紅色文化為載體,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是中職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紅色文化 中職德育 載體
不斷豐富、創新德育載體,讓德育工作走在技能培養的前面尤為重要。
一、中職學情教風分析
第一,當今中職生大部分為“95后”,獨生子女居多,即使農村家庭,物質條件也較70后、80后優越許多,加之在唯分數論的大環境下,家長、老師大多偏重培養學生的技能而忽略德育層面軟實力的培養。中職生學習能力不足,驕嬌之氣普遍存在,缺少感恩精神,缺少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缺乏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
第二,面對每況愈下的中職學情,部分中職教師甚至學校黨團干部中也存在著慵懶散之風,缺少匠心育才的“工匠精神”,缺少獻身職教事業的動力。
二、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過程
1.紅色藏品進校園
為使學生走近紅色文化、了解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黨委研究制定出活動方案,校學生會、團委、文宣處精心籌劃、嚴密組織,在此基礎上,筆者學校特邀衡水市紅色藏品收藏愛好者石立泉來校,舉辦了“紅色藏品進校園”活動,對學生進行了鮮活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為使紅色藏品進校園活動達到預期效果,學校特設紅色藏品展廳,組織學生干部對紅色藏品進行了分門別類布置。活動展出的紅色藏品計2 000余件,共分為解放戰爭紀念系列、抗美援朝系列、毛主席著作系列、黨章系列、“紅寶書”系列、“雷鋒日記”、 各類獎狀勛章、照片等。在學校相關部門的精心組織下,全校學生以系部為單位,利用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分批參觀了紅色藏品。整個參觀活動歷時一周,前來參觀的學生秩序井然、絡繹不絕。大家駐足觀看一件件展品,認真傾聽石立泉充滿愛國情懷的講解。
學生們紛紛表示,將繼承革命先輩的革命精神,銘記革命傳統,珍惜幸福生活,爭做時代工匠,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職教學子應有的貢獻。
2.紅歌嘹亮唱響校園
為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激勵師生銘記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配合紅色藏品進校園活動,學校同時開展了“紅歌嘹亮,唱響校園”活動。校學生會、校團委精心遴選了《保衛黃河》《映山紅》《十送紅軍》《東方紅》《我愛你,中國》等紅色歌曲,活動在全校范圍內轟轟烈烈開展,覆蓋到每個班級、每位教師、每名學生。學校廣播站利用午休時間及下午校園廣播時間播放紅色歌曲,讓紅色歌曲飄揚在校園上空、縈繞在學生耳邊、深入到學生心田。
為充分激發全校師生的傳唱紅歌熱情,學校又組織了“紅歌嘹亮”主題歌詠比賽。全校師生熱情高漲、踴躍參加,各系部別出心裁、精心排練,激揚的紅色歌曲回蕩在職教園。歌詠比賽參賽人數空前,參賽代表隊達30余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歌詠比賽使廣大師生感悟了優良傳統,心靈上得到洗禮,思想上得到升華,培養了學生們立志報國的愛國情懷。
3.紅色故事進校園
一是邀請地方武警部隊的宣講干事來校,為學生們講紅色故事。二是發動學生挖掘師生身邊的紅色故事,請廣大師生有紅色情結的長輩或家有紅色藏品的親朋來校,為學生們講解親身經歷或代代傳誦的紅色故事。三是校黨委、團委組織黨員和學團干部去周邊革命圣地參觀學習,回校后為同學們宣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例如,筆者學校分批組織學團干部赴“西柏坡革命圣地”“狼牙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冉莊地道戰遺址”“冀南4.29烈士陵園”安平縣臺城村“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等革命圣地參觀學習,使學團干部身臨其境地接受紅色文化洗禮,回校后分系部進行“新中國從這里走來”“ 狼牙山五壯士”“冀南4.29鐵壁合圍大掃蕩”“地道戰”等紅色故事宣講,撫今追昔,充分激發了全校教師匠心育才、全體同學技能報國的時代責任感。
4.“紅色文化月”活動
利用櫥窗、黑板報等宣傳陣地,開展廣泛而深入的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全校師生以“傳承紅色傳統,承擔時代重任”為主題制作專題板報、手抄報,舉辦主題班會,利用多媒體觀看紅色主題電影、電視劇等視頻資料,并趁熱打鐵組織學生寫觀后感、主題征文。學生們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自己對紅色文化的感悟及愛國主義情懷,紛紛表示要銘記歷史、珍惜今天,苦練技能、立志報國。通過紅色文化月活動,實現了紅色文化入心入腦,進一步夯實了德育基礎。
5.紅色文化進校園德育成效
經過系列紅色文化進校園之探索,衡水科技工程學校學風教風大為改觀,校園風清氣正,助人為樂蔚然成風,好人好事層出不窮,日益積聚為師者匠心育才、為生者爭做時代工匠的正能量。
第一,黨員干部和教師職工通過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的熏陶,普遍都有重走長征路的感受,重新激發了大家的廉潔自律意識和獻身職教事業的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要我干”變成“我要干”“慵懶散”變為講奉獻。“衡水市最美教師”楊超、愛心匠心育桃李的教師李文柱、吳春霞、師慶元,拾金不昧的教師康淑菊、祝佳光等先后被地方平面及音視頻媒體報道,老作家李祝堯的報告文學《職教航母 破浪前行》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第二,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的少了,攀比吃穿的現象也越來越少,打架逃課的行為慢慢絕跡,學生入社團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尤其是愛心社的隊伍逐漸壯大。參加志愿者活動,星期天節假日去敬老院、福利院獻愛心成為學生自覺自愿的行動。家長們紛紛反映孩子懂事了,更加關心父母勤勞節儉。老師們紛紛評價,不管哪個班級,課越來越好上,紀律日益向好,越來越多的學生好學上進,能真真切切地體驗到為師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總之,學生逐漸具備了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感恩心,養成了遇事主動攬責不推諉的好習慣,形成了技能報國的責任心,逐漸養成了追求極致、永不放棄的“工匠精神”。在這樣氛圍中,涌現出“全國最美中職生”肖瑋康,“河北省自強之星”康凱、劉風旭等優秀學生代表,拾金不昧的學生徐東雷、單彩麗。
另外,在以德促學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整體大幅提高,多支學生代表隊榮獲全省乃至全國技能比賽桂冠。實踐證明,紅色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可作為中職學校黨員干部“兩學一做”和學校德育的重要載體,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無疑是成功的中職德育嘗試。
(作者單位:衡水科技工程學校、衡水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