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摘要】 目的:探討1.5T高場磁共振在胼胝體變性(MBD)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抽選2013年6月-2015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經病理學確診的55例MBD患者,均采用GESigna 1.5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儀進行MRI檢查,依次行T1WI、T2WI及DWI成像掃描,由2~3名臨床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根據患者臨床表現、體征等對影像學表現及特征進行總結并作出診斷。結果:本組55例患者經1.5T高場磁共振檢查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腦萎縮,受累部位包括膝部和壓部,且病變特點不同,均呈現出T1WI低信號或等信號,T2WI呈高信號或稍高信號,34例急性型、15例亞急性及6例慢性型DWI表現明顯不同。結論:1.5T高場磁共振具有較高的疾病診斷價值,且能有效鑒別各分型,值得在胼胝體變性臨床表現診斷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磁共振成像; 擴散加權成像; 胼胝體變性; 鑒別診斷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2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2-0051-02
胼胝體變性(Marchiafave Bignami Disease,MBD),又稱Marchiafave Bignami-氏綜合征,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脫髓鞘性病變,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MBD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但具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MRI是當前最有價值的診斷方法,與CT診斷方式相比,MRI具有多角度、多序列成像優勢,而且能夠更加準確、全面的顯示病變,從而與類似疾病鑒別[1]。為進一步探討1.5T高場磁共振在MBD變性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次研究隨機抽選2013年6月-2015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經病理學確診的55例MBD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3年6月-2015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經病理學確診的55例MBD患者的臨床資料。本組病例中男39例,女16例,年齡39~68歲,平均(53.28±3.10)歲,病程5 d~2年,平均(8.65±2.80)個月,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14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7例,其中41例有白酒長期飲酒史,日飲酒量在200~300 ml,無家族史,臨床表現為頭痛、意識障礙、嘔吐等,7例出現記憶力下降、行為異常癥狀,3例出現雙下肢無力癥狀。
1.2 方法
本組55例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檢查,檢查儀器:GESigna 1.5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儀,頭部線圈。檢查方法:先行常規橫斷位、矢狀位、冠狀位掃描,矩陣256 mm×256 mm,掃描層厚4~6 mm,掃描間距0.8~1.0 mm,再行DWI(彌散加權圖像)掃描,矩陣128 mm×128 mm,掃描層厚5 mm,掃描間距1 mm,由2~3名臨床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根據患者臨床表現、體征等對影像學表現及特征進行總結并作出診斷。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資料錄入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
2 結果
本組55例患者經1.5T高場磁共振檢查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腦萎縮,除胼胝體體部受累外,膝部和壓部也有不同程度受累,且病變特點不同,胼胝體體部病變呈對稱性分布,其他受累部位病變呈帶狀分布,T1WI呈低信號或等信號,T2WI呈高信號或稍高信號,且矢狀位和冠狀位掃描顯示胼胝體上下均未受累,因此呈現出典型性分層改變,有34例經病理學確診為急性型胼胝體變性的患者胼胝體腫脹明顯,且邊界模糊,DWI呈高信號,15例亞急性型患者胼胝體腫脹不明顯,且邊界清晰,DWI呈高信號,6例慢性型患者胼胝體萎縮變薄明顯,胼胝體體部表現更加明顯,DWI呈等信號或稍低信號。
3 討論
MBD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脫髓鞘病變,其確切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與慢性酒精中毒有關,因此許多專家學者指出長期酗酒所致酒精中毒與營養不良是造成MBD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國外也有MBD患者無飲酒史的報道[2],CO中毒、氰化物中毒、低血容量等也有可能導致該病。臨床上多根據患者癥狀急緩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臨床分型,三種不同分型患者之間缺乏特異性表現,因此僅憑臨床癥狀很難作出準確鑒別[3]。急性型患者短期死亡率較高,亞急性型患者存活時間要稍長于急性型,慢性型患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MRI被認為是診斷MBD最有價值的方法,與CT相比具有多角度、多序列成像優勢,從而更加準確、客觀的與其他疾病鑒別。大量研究表明通過MRI檢查可區別病灶新舊及進展程度,進展期一般表現為高信號,軟化灶則顯示為低信號,而且還可以準確的顯示是否存在腦萎縮情況,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資料[4-5]。一般情況下MBD的異常強化時間少于20 d,在發病3周后不再強化,而且急性型患者的受累部位多包涵膝部和壓部,而慢性型患者多為體部受累[6]。
從現有研究可以看出,MRI特異性改變是診斷該病及鑒別分型的重要依據,本次研究旨在通過臨床試驗來探討1.5T高場磁共振在MBD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實際價值,結果表明55例MBD患者經1.5T高場磁共振檢查均呈現不同程度的腦萎縮,受累部位不僅包括胼胝體體部,在膝部、壓部也有受累表現,而且病變分布特點明顯不同。34例急性型和15例亞急性型患者DWI均呈高信號,6例慢性型患者DWI呈等信號或稍低信號,這也是對該病進行鑒別分型的重要影像學表現征象之一,慢性型患者胼胝體萎縮變薄且體部變化明顯,T1WI呈低信號或等信號,T2WI呈高信號或稍高信號。MBD患者早期即存在血腦屏障破壞,因此通過增強掃描可顯示出異常強化,有研究人員指出根據異常強化表現可對MBD作出早期診斷。
借助MRI表現不僅可以對MBD作出診斷,進行臨床分型,而且還可以與某些累及胼胝體的病變進行鑒別。胼胝體梗死病灶一般為小腔隙梗死灶,即使出現片狀梗死灶也多呈現出局灶性分布,而且不會伴隨對稱性異常信號改變,這是因為MBD的發生和進展與血供無關,因此病變范圍較為廣泛不僅包括胼胝體,還有可能累及膝部、壓部等,甚至整個胼胝體都有可能受累[7],T1WI上為低信號,T2WI上為高信號,常常合并占位效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均勻性強化。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再行MRI復查可以發現胼胝體梗死灶明顯縮小甚至完全消失,但是MBD復查一般不會出現病灶消失或縮小的情況。多發性硬化的病灶分布敏感區是胼胝體,約有50%以上的病灶分布在胼胝體與透明隔交界面,形狀類似卵圓形,而且有異常信號灶,T2WI矢狀位表現更具典型特征[8]。MBD急性期的彌漫性受累與亞急性型的選擇性受累是其重要異常信號征象,但多發性硬化并無此特點,因此通過該信號征象來鑒別兩者難度不大。此外,多發性硬化的患者多為中青年女性群體,而MBD患者多為有長期飲酒史的男性群體,從這點也可以作出初步鑒別。腦挫裂傷病灶主要位于胼胝體、中腦、大腦皮髓交界處,壓部也有可能受累,多數患者同時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其他腦內病變,因此與MBD的鑒別診斷比較簡單[9]。慢性酒精中毒所造成的腦部損害,其典型MRI表現為腦橋中央T2WI呈高信號,T1WI呈低信號,第三腦室可見異常信號,基本無異常強化,一般不會累及腦橋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腦部損害的發生與長期飲酒導致的營養素缺乏有關,如缺乏維生素B1,但MBD多與缺乏硫胺素有關,從該點可以對兩者作出診斷。在CT及磁共振成像檢查出現前,臨床只能通過尸檢對MBD作出診斷,隨著神經影像學理論研究的深入,一些MBD尤其是急性型患者得以診斷,從而通過早期干預治療使患者死亡率明顯降低。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于改善MBD患者預后,降低死亡率是極其重要的[10]。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MBD的MRI表現具有一定特異性,但是并不能單獨作為鑒別診斷的依據,因此需要結合其他臨床指標進一步確診,如果患者包含以下臨床特征則傾向于MBD診斷:(1)酗酒或有長期飲酒史;(2)患者為中老年男性;(3)維生素B治療后病情有所緩解。MBD患者應當立即戒酒,可參考國外行為療法,在接觸酒類的同時使用其他藥物使患者產生惡心嘔吐感從而達到戒酒的目的。綜上所述,借助1.5T高場磁共振可對MBD及臨床分型的早期診斷提供科學依據,幫助鑒別累及胼胝體的病變,病灶顯示清晰,影像學特征明顯,結合其他臨床特征并充分發揮MRI成像優勢可進一步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欣,付曠,盧景海,等.1.5T高場磁共振在胼胝體變性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疑難病雜志,2013,12(5):365-367.
[2]姜小力,鄧學東,李曉兵,等.胎兒胼胝體發育不良的超聲和磁共振對比觀察[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2):357-360.
[3]于雅美,賈紅巖.磁共振與超聲診斷新生兒胼胝體發育不全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刊,2016,51(10):106-108.
[4]范傳朝.急性胼胝體梗死的磁共振表現與臨床關系的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0):5672-5674.
[5]顧磊,李甲,馮東福,等.彌漫性軸索損傷后早期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與工作記憶障礙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5):270-273.
[6]江林,王亞男,劉衡,等.3.0T高場MR磁敏感加權成像在診斷胼胝體損傷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3,34(18):2818-2821.
[7]金國宏,徐鎮,魏璇,等.3.0T磁共振擴散張量及其纖維束成像在腦多發性硬化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寧夏醫學雜志,2014,36(1):28-31.
[8]張瑜,趙迎春,潘曉春,等.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與胼胝體梗死臨床相關性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1):1784-1786.
[9]徐剛,馬銀華,李偉東,等.高場磁共振對慢性酒精中毒致胼胝體變性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3):126-127.
[10]陳耿,韓立新,曹惠霞,等.胼胝體壓部可逆性孤立性病變的MRI診斷與鑒別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9):1229-1232.
(收稿日期: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