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芳
摘 要: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的水平如何,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力得以體現,如果學生在平時的交流中,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可見孩子的交流能力非同一般。
關鍵詞:培養 課堂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119-01
我們知道在語文教學中有專門的口語交際課,難道培養孩子的交流能力就只是語文課應完成的任務嗎?不對,在數學課堂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如果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能把學生的交流能力作為一種重要技能進行培養,這才是一位合格的數學教師。因為孩子的思維過程必須要通過語言才能表述清楚,如果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能將自己的想法進行講解,這才能說明學生是正真理解了的。當然也不能排除少數學生由于口頭表達能力差,很多時候會解題,但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講解,那就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類學生其實就是缺乏口頭交流能力,教育就是要彌補孩子的不足,讓孩子全面發展,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也是咱們數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就培養小學生上學交流能力的主要渠道談談自己的初淺看法。
一、數學課堂——交流的陣地
課堂是孩子學習知識的主陣地,小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也不例外。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給他們話語權。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想說,有話敢說,不怕說錯,不怕失敗。教師必須要給學生創設一個便于交流的氛圍,讓學生感覺到交流起來特別安全。當然其中一定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的導一定要做到語言精、方法巧。例如在教學《相交與垂直》時,首先通過猜謎語:“無頭無尾無限長,又長又直不能量”,猜一種線。學生自然就能結合描述的特征猜中是直線,教師通過“猜謎語”的形式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回憶直線的特征,為后面新知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
二、親子閱讀——交流的土壤
近幾年來,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數學課外讀物有一定的增加,這給提高孩子的交流能力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以前適合小學生的數學課外讀物沒有多少,導致學生對數學有所偏見,認為數學就是整天算來算去,枯燥無味。自從有了《小學生數學報》、《數學文化讀物》等課外書籍以來,孩子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愈來愈濃。因為他們能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豐富多彩,知識數學值得探究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但這些課外讀物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完成根本不可能,因為數學老師還有數學課本的教學基本任務,因此我校提出: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數學課外讀物,不懂的知識相互學習。這樣不僅能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感情,還能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通過與家長交流溝通,更能激發學生交流的欲望,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因為學生在家里交流的環境是最安全的,沒有什么顧及,交流起來會更加順暢,能有利于交流水平的發揮,因此親子閱讀,互相交流是培養學生交流能力的肥沃土壤。
三、演講比賽——交流的戰場
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如何,喜歡表現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了數學故事演講大賽。很多孩子將自己了解到的數學家的故事繪聲繪色地進行演講,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提高學生的口頭交流能力。部分學生還將自己在課外閱讀的數學趣聞用小品的形式進行匯報展示。如去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種:四舍五入法、去尾法、進一法。部分孩子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一般習慣性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但在實際運用中不一定都是這樣的。于是好學的孩子們把生活中常用到的去尾法和進一法的實際問題進行收集整理,編成小品進行展示,讓全校的師生大跌眼鏡。做衣服,當余下的材料不夠做一件同等規格的衣服時,必須采用去尾法去近似值;汽車運貨物時,當余下的貨物不足裝一車時,必須再安排一輛車,因為超載危險,安全無小事,從小樹立安全意識。因此這里必須采用進一法去近似值。
四、課輔活動——揚長的平臺
為了揚長學生的個性,我校在各年級都開設了課輔活動——數學閱讀興趣班。對數學閱讀特別感興趣的孩子在該課輔活動小組收獲多多,記得有一位小朋友特別對“數”的發展歷程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收集相關方面的資料,在課輔活動中,他能將數的起源以及數的發展歷程用自己兒童化的語言與大家一起分享。特別是在數學文化藝術節的展示活動中,那位學生用自己超常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演講技巧,讓全場觀眾贊嘆不已。
小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常言道:見多識廣,可見孩子的數學課外閱讀量直接關系到學生交流內容的豐富程度,如果學生平時在數學課外閱讀方面的素材更廣泛一些,交流起來就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