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談到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會立刻想到一句話— —藝術源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這句話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是,當我們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藝術和生活的關系,你就會發現,藝術與生活之間是相互融合的,藝術雖然“高于”生活,但最終,它是回歸生活的,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文章就以藝術和生活的關系展開探討,全文皆為筆者自己的拙見,如有不足和疏漏,希望讀者不吝指教。
關鍵詞:藝術 生活 關系
中圖分類號:J1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292-01
我們每個人在自然界從事的活動構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藝術,就是通過對這些活動進行認知、感悟、提煉、加工,并通過一定的形式再現出來[1]。藝術的形式十分多樣,其中表達的生活場景也形態萬千,例如,有人利用音樂來表現雪山與高原,有人利用戲曲來描繪男女愛情,有人用繪畫來描繪“古道西風”的凄美,有人用攝影來表達“烽火連天”的戰事。而生活的節奏也不是一沉不變的,它的不斷變化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生活是藝術唯一的源泉
我認為,說生活是藝術唯一的源泉一點也沒有夸大其詞。這是因為,無論藝術的形式如何變化,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在于“服務于生活”[2]。在我們所知道的眾多藝術的起源學說中,最為人們所認可的就是“勞動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是從類人猿進化而來的,但是,起初人類并沒有具備類人猿專門化的生存能力。于是,為了適應環境,人來開始制造工具,這就為藝術的起源創造了條件。當然,這一個階段人類造物的目的在于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但是,隨著社會結構和生產力的發展,“造物”不單單要滿足生存需求,還要符合人們的審美藝術。
此外,藝術是由藝術家創造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更加符合“生活是藝術唯一的源泉”。這是因為,藝術家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人,他們的藝術作品中富含著生活的經歷,烙印著生活的氣息。無論多么抽象的藝術形象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與它相對應的原型。此處以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龍”為例,它的構成就是對自然界中蛇、蜥蜴、鱷等動物的身體部分進行組合形成的。
二、藝術應當是對生活的提煉與升華
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勞動就是創造了人的本身”[3]。起初,人們為了生存和生活,一切勞動都不具備任何的審美性質,那個階段,藝術與生活還是“一體的”,也就無所謂孰高孰低。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伴隨勞動的藝術形態也得到了發展。從奴隸制社會到公元前5世紀,國內外學者們提出了一系列的藝術理論,為藝術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藝術便逐漸從生活中分離出來。大批藝術學家開始探討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并提出,雖然生活和藝術兩者都具有獨特的美感,但是藝術的美應當是一種高于生活的美,它是一種更加理想、強烈的美感。
三、藝術與生活“水乳交融”
從藝術的發展歷程中可以明顯的看出,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經歷了3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即遠古的融合時期。第二個時期就是藝術逐漸與生活分離開來。而第三個時期,就是經歷過“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后,藝術與生活的界限逐漸模糊了起來[4]。也就是藝術與生活的再融合時期。藝術與生活的融合不但體現在眾多藝術品與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難以區分,也體現在大眾文化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藝術觀念上。藝術作品中日常性的氣息不乏多見,在這個階段,大眾通俗藝術成為主流。藝術與生活的分離與再融合,體現了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就像是“藝術進入生活”、“生活進入藝術”,使得日常生活更加具有審美化,而藝術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氣息。
四、藝術與生活“各自精彩”
當今社會中,電子媒介盛行,信息全球化。我們每天獲得海量的信息,各種高精尖的技術被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人類的生活出現了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藝術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如前文所述,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藝術化,而藝術也趨于生活化。然而,藝術與生活的交融并非就是說藝術等同于生活。也許有人會奇怪,為什么非要將藝術與生活區分開來?這兩者具體區別是什么?又或者好奇為什么藝術是生活的特異化而非趨同化。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因為這個世界本就充滿了變化,沒有變化就不會有新的因素。所以,我覺得藝術與生活之間相互交融的同時也是相互區別的,他們之間各自精彩,人類才能夠生生不息,處處生機。
結束語
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十分微妙,且一直是動態變化的,這兩者之間有“水乳交融”的共性,也有各自“精彩”的特異性。不論怎么變化,生活都永遠是藝術的源泉,而藝術就是對生活的感悟和提煉,其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希望我們珍惜生活的同時,享受生活,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發現藝術,從而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闞波,KANBo.論藝術設計與文化、生活、經濟的關系[J].藝術百家, 2012(s2).
[2]徐慧.論影視服裝設計中生活“真實”與藝術“虛構”的關系[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3(6).
[3]左向紅.試論藝術美與社會生活的關系[J].今日湖北旬刊, 2015(9).
[4]楊西婷.藝術何為何能——簡析《碰巧的杰作》中藝術與生活的關系[J].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 2015(1).
作者簡介:王譽璇,女,(2000.6.-),漢族,山東省濰坊市人,高中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