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亦千 王馥馨 編輯/白琳
內地基金“出海記”
文/劉亦千 王馥馨 編輯/白琳
內地資產管理機構正在邁出國際化的步伐。內地公募基金的“出海”歷程,對于后來者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自2016年底深港通開通以來,眾多內地中大型私募基金“出海”熱情高漲,紛紛前往香港申請開展資管業務。從全球基金公司的發展歷史看,此輪基金“出海”熱潮,無論是出于自身發展需求,還是迎合個人投資者的海外資產配置需求,都將催生內地資產管理機構邁出國際化的一步。
內地基金的“出海”始于2006年公募基金對香港市場的開拓。在境內業務上,如何在全球市場這片大海中,與已航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國際老牌資管公司并行,通過發揮自身對國內資本市場的優勢,在已被瓜分的國際市場中分得一杯羹,是國內基金國際化戰略中值得探討的課題。而在境外業務上,如何利用海外優勢向內地投資者提供更為多元化的投資服務,發揮駐扎海外市場的作用,切實匹配母公司整體戰略執行,亦值得探究。海外業務布局絕非一蹴而就,既要依靠戰略與理念,也要依賴足夠的時間去沉淀。內地公募基金的“出海”歷程對于后來者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2006年,我國內地公募基金行業已發展近十個年頭。在基金產品同質化、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局面下,一些基金公司決定創新發展,轉向開拓海外市場。基于市場開放程度、監管模式及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考慮,香港地區是內地公司開拓國際市場的首選注冊地。
2008年5月初,證監會制定并發布了《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設立機構的規定》。該規定允許內地基金公司可以分公司、辦事處、子公司等證監會允許的形式,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并明確了內地基金管理公司到香港設立機構的條件和相關步驟。同年,南方基金、易方達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等大型老牌基金成為了率先獲我國證監會批準開設香港分支機構的基金公司。除獲取我國證監會批準外,任何基金公司要在香港地區開展相關業務,還需獲得香港證監會頒發的有關牌照。目前申請較為熱門有關資產管理業務的為1、2、4、9號牌照。作為首批涉港的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和易方達基金設立時采用的股權結構截然不同。前者出資1.4億港元,選擇與香港本地集團“香港東英金融投資有限公司”合作, 合資成立南方東英資產管理公司,占其70%股權。而易方達基金則以全資的方式設立其香港子公司“易方達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此外,嘉實基金和華夏基金也分別于2008年7月和8月獲批注冊香港分支機構。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及之后成立的分支機構,均采用了全資注冊模式。
總體而言,香港分支機構作為中國與跨境投資的橋梁,雙向管理內地對于海外的投資和海外對于內地的投資。起初,作為內地已有業務的自然延伸,一些公司試圖通過分支機構,招攬熟悉境外市場的海外人才,進一步完善自己的QDII業務。以南方基金為例,其香港子公司初期主要為旗下的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選配置基金”中港股部分提供研究服務,并擬逐步向國內投資者提供更多海外投資優質產品。而另一些公司則希望將分支機構作為營銷渠道,通過RQFII和QFII渠道拓展母公司業務的客戶群體。例如,易方達基金計劃子公司暫不涉及QDII相關產品的管理,而是為外資和香港本地客戶提供圍繞內地市場的有關服務。
由于海外管理經驗和品牌知名度的欠缺,香港分支機構在早期發展過程中通常首先會推出私募產品,待獲取機構及高凈值客戶認同后再計劃發行公募產品。隨著團隊建設的逐步完善和戰略的進一步清晰,以及產品投資績效的逐漸體現,這些海外機構日漸成熟,繼而發展壯大。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4家公募基金公司在香港設立了分支機構。從業務布局來看,成立時間較長的公司已具備一定規模,各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設立時間較短的公司卻尚未形成氣候,一些分支機構甚至連官網都尚未建立。就主營業務而言,這些機構一般均提供投資顧問服務、公募基金管理以及專戶等非公募基金管理。在投資咨詢服務上,他們可為境外客戶提供境內投顧服務,也可為境內客戶提供境外投顧服務。由于非公募產品的規模無法獲取,這里僅統計了公募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根據WIND 的不完全統計,已有13家分支機構在香港市場上發行公募產品(見圖1)。顯然,在RQFII-ETF產品上獲取的成功使得南方東英資管和華夏基金在公募產品規模上遠遠領先其他家機構,入圍百億資產管理人級別。

圖1 各家分支機構產品大類規模(單位:億元)

圖2 各家分支機構產品類型分布(不完全統計)
從目前的產品分布來看,RQFII-ETF和RQFII基金占據絕大部分規模。從各家機構的發展歷史來看,獲批RQFII額度,發行RQFII 產品為首要任務。RQFII于2012年開始在香港展開試點。期初,中國證監會僅允許在香港市場發行產品;2013年,RQFII政策放寬,允許資格持有人在香港以外的地區發行產品。2012年,中國證監會首次批準RQFII-ETF發行資格。緊接著,最早設立的四家機構——南方、易方達、嘉實和華夏,分別發行了跟蹤富時中國A50、滬深300、MSCI中國A股等指數的ETF。 此前,投資A股的ETF均采用合成復制策略及以港元交易。“華夏滬深300指數ETF”為香港聯交所首只RQFII A股ETF,亦是內地首只境外以人民幣交易的實物ETF。“嘉實MSCI中國A股”為首只上市的雙柜臺證券,可同時以人民幣和港幣交易。“南方東英富時中國A50 ETF”和“華夏滬深300指數ETF”的規模目前分別達到173億和86億元。WIND數據顯示,南方東英目前仍是獲得最多RQFII額度的機構,最新額度為461億元。
隨后,QFII額度也成為眾家踴躍申請的對象。在獲得香港市場的認可后,多家機構通過QFII渠道,將投資A股市場的ETF和公募基金延伸至紐約、倫敦等多個地區的證券交易所和零售市場發行。為了能在多國買賣交易,這些基金多在UCITS等注冊框架下成立。另外,類似于QFLP、QDLP、QDIE等資本市場開放過渡性制度的推出亦促使多家機構推出有關產品。
從投資標的看,南方東英資管和華夏基金發行的A股ETF 規模龐大,且其債券基金和另類基金的規模也不容忽視(見圖2)。其他機構則主要在債券基金上發力。相比較下,股債混合型基金規模較小。被動管理型基金的規模明顯超越主動管理型基金。主動管理的債券型基金偏多,主要投資于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及上市債券市場,香港債券市場,以及中資離岸債券市場。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中,除了投資A股,一些基金的港股配比也較高。
從投資區域來看,香港分支機構多集中于內地資本市場的投資,充分發揮了母公司的相對優勢。除此,部分基金將投資標的范圍擴大至了亞太及新興市場,但仍主要集中于香港市場。南方東英、易方達、嘉實及匯添富等均將投資領域拓寬至了全球市場。其中的南方東英覆蓋全球市場的產品種類最為豐富,在港發行產品中有五個系列的產品投資地域涉及到了境外市場(不完全統計),既包括美元債產品,也覆蓋跟蹤美股、大宗商品的ETF等。
從產品結構上來看,各家香港分支機構亦面臨產品同質化的發展瓶頸。為了避免窘境,各家機構轉向創新舉措。如南方東英推出了首只跟蹤內地債券市場的ETF“南方東英中國5年期國債ETF”;匯添富基金推出了行業指數型基金,并將旗下幾只基金納入為香港移民局認可的投資移民投資標的。成功申請旗下基金成為投資移民投資標的還有其他幾個包括南方、嘉實等老基金公司。2015年出臺的中港互認基金政策,也成為許多機構的拓展業務之一。2016年,香港批準杠桿與反向ETF上市。同年,南方和華夏基金發行了多只另類產品,為跟蹤恒生指數、國企指數、納斯達克100等杠桿和反向ETF。
除了發行產品外,投顧服務亦是多家基金的業務主打方向。例如,海富通是其母公司外方股東“法巴銀行投資管理公司”的QFII顧問,管理著包括權益類和固收類的QFII共同基金和專戶。另一方面,瞄準了內地私募公司出海的需求,以南方東英為首的分支機構紛紛加大了自身在投顧服務上的投入,并已建設了完整的業務鏈,為私募基金在香港注冊分支單位、申請牌照提供一條龍解決方案。此外,如國投瑞銀等機構也為兩地機構客戶安排路演及調研。
最后,一些在香港已經站穩腳跟的基金公司,也已開始以香港子公司為基石,將業務觸角延伸至包括英國、美國、韓國等國的全球資本市場。從產品發行角度看,部分香港子公司或以與其他持有牌照的機構合作的形式,或以直接到其他市場設點注冊的形式發行產品,以求發展成為全球化的大資產管理集團。以南方東英為例。2014年,其與英國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機構Source共同在盧森堡證監會注冊了銷售牌照,并共同推出了南方Source富時中國A50 UCITS ETF,借助Source在當地的市場影響力進行發行及市場推廣,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華夏、嘉實等公司也已在盧森堡注冊并發行產品。易方達與嘉實還在美國設立了子公司,主要負責當地市場的營銷及銷售工作,國際化進程正穩步邁進。
結合以上成功案例,對于有意“出海”的中資資產管理機構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戰略上先發制人。2017年2月,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香港人民幣存款約為5114億元人民幣。而十年前,人民幣投資渠道尚存空缺。當一個市場處于較為空白的狀態時,身為探索者、開拓者,享有絕對的優勢。雖然初到新的市場面臨著眾多挑戰和風險,且每一個嘗試也并不意味絕對的成功,但是,探索者可優先瞄準目標客戶需求,在產品發行上掌握主動權,先入為主地打開市場,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當然,首次發行產品需要做足功課,以確保后續產品的順利推進。從香港分支機構的經營狀況來看,首批涉港的機構無論在產品規模,發展狀態等方面均領先于后來者。南方東英和華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們在多類資管業務上均率先推出相應產品的服務,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二是營銷上要資源共享。與內地相同的是,香港的基金銷售是銀行的天下。分支機構在香港推行產品面臨著嚴重的營銷渠道的限制。尤其在投資香港市場上,香港本地銀行亦可開展與中資機構相似的業務,發行同類型產品,因此它們對于代銷分支機構產品的積極性較低。另外,即使中資機構愿意支付較高的渠道費用,香港銀行對于資產管理規模、歷史業績較高的要求也將阻擋一些產品于門外。在自己設點負責渠道以及與當地企業合作的選擇上,大多中資機構似乎更傾向于前者。但在客戶信息共享、投資者教育、產品設計等方面,中資分支機構應與當地渠道機構展開更深入的合作,共享資源。
三是投研團隊要多元化。各家機構的官網顯示,多數分支機構的投研團隊人數不超過十人。一些團隊人員的背景較為多元化,職業經歷包括美國、香港、內地等多個市場。另有公司采取分支機構和母公司團隊分工合作的模式,主要依靠母公司在內地市場的研發資源。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團隊的多元化與良好業績有著密不可分的作用。目前,分支機構主要依賴內地市場產品,但在不久的將來,海外市場產品的分量將變得更為重要。為了加強海外市場的投資能力,吸納具有全球市場投資經驗的優秀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四是發展上強調可持續性。無論在哪個市場,積累產品業績以及當地投資者的信賴,都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期間,中資機構應注意自身品牌的建立,持續發展自身的核心價值。如今,全球大型資產管理機構基本依靠并購其他同類型公司獲取快速發展。相信,隨著內地基金公司的進一步成熟,該方向也將成為探索點之一。
作者單位: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