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
摘 要 不少高校針對本科生開設了翻譯課,以法漢翻譯課為例,其課程名稱或為“法漢翻譯”,或為“法漢互譯”、“法漢口譯”、“法漢筆譯”。課程目標是為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的翻譯理論知識,掌握一定的口筆譯技能。如此一來,首先為學生區分口譯與筆譯的異同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 翻譯 口譯 筆譯 異同
0 引言
翻譯的出現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紀的宗教典籍翻譯,然而翻譯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國際上也才只有三十多年的時間(謝天振,2009)。對于翻譯的定義,劉和平(2009)認為,翻譯指將一種語言表達的信息用另一語言表達出來。這里的所說的翻譯,包括口譯和筆譯兩部分。現如今,有不少高校都為本科生開設了翻譯課,翻譯課程設置的目標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的翻譯理論知識,掌握一定的口譯或筆譯技能,為將來可能的口筆譯工作需要打下基礎。那么學習口筆譯應該掌握哪些基本知識?口筆譯實踐中有哪些應該注意的問題?口譯和筆譯又有哪些異同呢?這些都是學生在翻譯學習和翻譯實踐中必須首先明確的問題。
1 口譯與筆譯的定義和分類
1.1 定義
口譯是指譯員在聽取原語后,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以目標語向聽眾傳達原語的意義和思想,在語言上無法溝通的雙方或多方之間通過口譯員的傳譯能夠進行交流溝通。與口譯不同,筆譯是指譯者以書面形式將其對原語的意義理解并重新表達的過程(李軍,2007)。
1.2 分類
口譯按形式可分為同聲傳譯、交替傳譯、視譯、耳語傳譯、手語翻譯、電話翻譯等;按內容則可分為會議口譯、商務口譯、外交口譯、聯絡口譯、法庭口譯、醫學口譯等。
根據領域的不同,通常我們可以將筆譯分為金融領域筆譯、科技領域筆譯、法律領域筆譯、醫學領域筆譯和文學領域筆譯等方面。
不難看出,口譯與筆譯的分類是多種多樣的。同時,在各大類之下還會根據場合、工作性質和學科專業進一步細分為各個小類,在此我們不再贅述。
2 口譯與筆譯的異同
同為翻譯,口譯與筆譯具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主要表現在翻譯的基本原則、對譯員和譯者的要求、翻譯流程、翻譯的結果等方面;不同之處則主要表現在工作的形式、時間和環境,對翻譯的基本要求,翻譯流程和翻譯技能以及對翻譯效果的反饋等方面。
2.1 口譯與筆譯的相同之處
首先,翻譯的基本原則相同。許鈞(2009)在《翻譯概論》中指出,翻譯就其根本是翻譯意義;李軍(2007)也認為,翻譯的基本任務是理解和轉述原語想要表達的意思。可見,翻譯就其基本原則而言,應該是按照譯出語的語言習慣,忠實地表達原語想要表達的意義和思想。不論口譯或是筆譯,都不是拘泥于形式的字詞翻譯或逐句翻譯,而是翻譯原語信息、傳達原文意義,這是我們在學習口筆譯時首先應該明確的基本原則。法國釋意理論對釋意翻譯的說明進一步明晰了這一原則:翻譯行為旨在“理解”(comprendre)一“話語篇章”(discours),然后用另一語言“重新表達”(exprimer)這一“話語篇章”(Marianne Lederer,2011)。
其次,對譯員和譯者的要求具有相同之處。從軟件角度來講,譯員和譯者都必須具有扎實的雙語基礎、深厚的百科知識積累和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從硬件角度來看,二者都必須對翻譯抱有巨大的熱忱,并且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既然簡單來講翻譯是理解并用目的語表達原語意義的過程,而理解需要原語知識和語言外知識儲備、表達需要兼具目的語水平和表述水平,那么軟件建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再者,要做好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對這項工作抱有很大的熱忱并身體力行,翻譯作為一項耗時耗力、需要譯員和譯者專注投入巨大精力的工作,硬件上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綜上所述,只有硬件與軟件兼備,才能做好翻譯工作。
再次,翻譯流程具有相似之處。完成翻譯工作的過程就好比生產某種產品的過程,必須步步細心到位,若稍有松懈,最后生產出來的就有可能是殘次品。一般來講,不論做口譯還是做筆譯,首先都需要進行充分的譯前準備工作,包括:大量閱讀平行文本,掌握相關領域的知識;與內行或專家學者進行溝通,領悟其中關竅;建立自己的術語庫和語料庫,便于隨時提取使用等。其次,需要在翻譯之后進行譯后反饋與總結,筆譯還需要進行一次或多次譯后審校。另外很多時候,同一項繁復的翻譯工作往往是由兩名或幾名譯員和譯者通力合作完成的。
最后,雖然翻譯質量的評價標準從無定論,但在職業翻譯中,從翻譯的結果來看,口譯與筆譯對翻譯質量的評價標準具有相同之處。這些相同之處可以簡單概括為“三看”:看翻譯的結果是否準確傳達了原語信息;看翻譯的結果是否對受眾產生了預期效果;最后,在職業翻譯中,還需要看翻譯工作的結果是否令客戶滿意。
2.2 口譯與筆譯的不同之處
首先,工作的形式、時間及環境不同。口譯要求譯員在當場聽取雙方原語后,口頭傳達原語的意義和思想,對話雙方交談的當時也正是口譯所進行的時間。此外,口譯的環境視口譯形式和內容的不同,又可分為多種不同情況,例如商務談判時所進行的交替傳譯、國際會議中的同聲傳譯、奧運會期間為各國來賓提供服務的電話翻譯等等,都屬于不同環境下進行的口譯活動。而現如今,譯者進行筆譯時,則主要是通過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使用電腦、網絡、翻譯軟件、術語庫、詞典等工具,將一種語言的意義與思想轉化為另外一種語言,并用文字表達出來。可以說,筆譯的工作時間和工作環境相對口譯來講比較靈活,但譯者必須要在規定的截止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筆譯任務。
其次,對翻譯的基本要求有不同之處。翻譯是一種職業,但是這種職業卻沒有固定的專業領域限制。多數情況下,同一譯員或譯者可以承擔兩個甚至多個領域、不同要求的翻譯任務。這就要求口譯員不但要具備職業口譯員基本素質、快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敏捷的思維和良好的應變能力;而筆譯則要求譯者具備翻譯項目組織協調能力和較好的語言文字和表達功底,此外還需具備一定的科技技能,便于完成軟件利用、排版、圖文處理等工作。
再次,翻譯流程和翻譯技能有所差異。一般來講,口譯的大致流程為:譯前準備—翻譯—反饋與總結;筆譯的大致流程為:譯前準備—翻譯—一次或多次審校—編輯排版—發稿—反饋與總結。不難看出,職業筆譯的工作流程相對更復雜,職業口譯的工作流程相對個性化(王華樹,2013)。筆譯過程中要較好地遵守書面語規范和句法規則,用確切而豐富的詞句進行表達;口譯則更強調語言的準確、簡潔、流暢、易懂。我們舉例來說明:We the peo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termined to save succeeding generations from the scourge of war, which twice in our lifetime has brought untold sorrow to mankind…這句話選自《聯合國憲章》,其中文翻譯為:“我聯合國人民同茲決心欲免后世再遭近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從筆譯的角度來看,這句譯文顯然在遵守書面語規范的同時還兼具了文采與感召力,但如果在口譯中也要求譯員如此翻譯,恐怕不但會對譯員的工作平添很大的壓力,更會對聽眾的理解造成極大困難。
最后,對于翻譯效果的反饋有所不同。《翻譯概論》有言,翻譯批評根據其不同的主體相應地包括讀者批評、譯者批評和專家批評三種形式(許鈞,2009)。由于工作方式、工作環境和翻譯流程等各方面的不同,口譯和筆譯工作中,反饋主體對于翻譯效果的反饋必然也會有所不同。口譯員工作時直接面對客戶和受眾(聽眾),因此,口譯效果的反饋可以直接由客戶和受眾當時或事后進行反饋,譯員根據反饋進行查漏補缺、自我提升;而在筆譯工作中,譯者的譯文首先需要經過審校的修改與反饋,其次再經過客戶的反饋,最后還要經過受眾(讀者)的反饋。層層反饋、層層修整,直到筆譯的結果達到客戶和受眾滿意為止。
3 結語
以上我們淺談了口譯與筆譯的異同,在實際翻譯教學與學習中,學生首先應該學習了解并辨識這些異同,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在口筆譯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口筆譯理論知識,并在口譯與筆譯實踐過程中揚長避短、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 Marianne Lederer.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劉和平,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1.5.
[2] 程凱莎.淺析英語口筆譯之異同[J].科教文匯,2012(10):133-134.
[3] 劉和平.論本科翻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J].中國翻譯,2009 (6):34-39.
[4] 李軍.法漢漢法翻譯訓練與解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8.
[5] 李金澤.國內口譯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 (2):101-102.
[6] 王華樹.信息化時代的應用翻譯體系再研究[J].上海翻譯,2013(1).
[7] 謝昭霖.論口筆譯學習的異同[J].海外英語,2012(11):147-149.
[8] 孫素茶.口譯與筆譯之區別[J].商情,2008(44).
[9] 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