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冬花
摘 要:德智體美勞是現代化的素質教育理念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其中德育又是第一位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便有著知與行合一的教學理念,即把德育教學貫徹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來。文章從“理”與“情”的角度出發,把德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當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理”與“情”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1]。要想對學生進行健康個性的培養與健全人格的塑造,在語文教學中必須積極地同德育相滲透。“理”與“情”是小學語文德育教學中的兩個關鍵要點。把握好了這兩點,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一、對“理”與“情”的概述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同樣承載著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重任[2]。尤其是在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更要有意識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理”與“情”是小學語文德育教學中的兩個關鍵要點,也是我們在進行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時的突破口。
二、教學中對“情”的運用
1.充分挖掘出課文中的情感
每篇課文都有其內在的情感,它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我們要通過對課文中內在的情感進行深入挖掘,使這些情感成為滋潤學生心靈的“清泉”,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感化。
例如,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的《鄧小平爺爺植樹》,我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要聲情并茂地為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的情感表達。然后我們便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和精讀,并在此過程中引導他們進行思考:文中分別從哪些方面,表達了鄧小平爺爺什么樣的情感?原來,通過鄧小平爺爺對植樹造林的身體力行,以及在植樹過程中表現出的嚴肅認真的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來表達鄧爺爺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雖然植樹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但其中蘊藏了鄧爺爺無私的愛國愛民的情懷。這里,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鄧小平先生的一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2.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傾注自己的愛心
無私地愛每一個學生,是教師必須遵循的職業道德底線。因此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也要寓自己無私的愛于教學環節的一點一滴中。以自己博大的愛心來打動學生,感化學生的心靈,贏得他們的信任。
比如,在教學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甚至在語文課堂上調皮搗蛋的學生。此時,出于“愛”的角度,我們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給予其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任何的歧視甚至打擊都是不可取的。我們要知道,任何學生的身上都有其閃光點,充分肯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再對他們的不足之處加以正確引導,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才能使他們得到進步與提高。
三、教學中對“理”的運用
如果說在小學語文德育教學中“情”是基礎,那么“理”就起著保障的作用。“理”是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時的一種有效手段,也就是對學生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這樣,才能與學生的思想產生共鳴,幫助學生化解心中的“結”,讓他們認識到課文與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運用“理”來進行教學時,我們要充分地挖掘出課文中的“理”,并將其作為德育的素材,并結合社會和人文精神,來對學生循循善誘。尤其是要做到因人施“理”,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質而選擇不同的方式。
比如,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愛迪生救媽媽》,這里我們需要挖掘出的“理”有兩點,分別是愛迪生對母親的孝心,愛迪生臨危不懼的心理品質。我們需要就這兩點與學生展開溝通和探討,一方面讓他們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另一方面讓他們學會在遭遇任何困難時都不要內心慌亂,要積極地尋求克服困難的對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是基于新課程標準下的素質教育理念對我們提出的要求。而“理”與“情”是語文德育教學中的兩個關鍵要點。對此,我們要充分掌握好對“理”與“情”的運用,來把小學語文德育教學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裴鳳玲.淺談小學語文德育教學中的“情”與“理”[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刊),2013,7(20).
[2]徐志云.芻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3):108-111.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源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