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漪 陳穎 周菁 陳文霆 盧曉峰 應晨

【摘要】 目的:探討冠心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相關性,以及不同類型冠心病與頸動脈斑塊性質的關系。方法:回顧性分析200例冠脈造影患者造影結果及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根據冠脈造影結果將其分為冠心病組及非冠心病組,再根據臨床診斷將冠心病組患者分為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組及穩定型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組;將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分為頸動脈正常、頸動脈粥樣硬化兩類,其中根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又分為穩定性斑塊及不穩定斑塊。分別以字2檢驗比較冠心病與非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及冠心病患者中ACS與SCAD患者頸動脈不穩定斑塊的形成率。結果:冠心病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明顯高于非冠心病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ACS組頸動脈不穩定斑塊發生率明顯高于SCA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頸動脈超聲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及性質可為篩選冠心病患者提供依據。
【關鍵詞】 冠心病; 急性冠脈綜合征; 穩定型冠心病; 頸動脈粥樣硬化; 不穩定斑塊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31-02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類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冠狀動脈、頸動脈、腦血管等多個重要臟器血管。冠脈造影可以判斷冠狀動脈斑塊造成管腔的狹窄程度,是目前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多普勒超聲技術能從形態、回聲(強弱、均勻)、纖維帽完整性評估斑塊穩定性,已成為臨床檢測頸動脈斑塊最常用的手段。有研究通過頸動脈造影發現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明顯增高[1]。本研究旨在通過回顧200例患者冠脈造影及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探討冠心病發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的相關性,以及不同類型冠心病與頸動脈斑塊性質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進行冠脈造影檢查的患者共200例,其中冠心病組100例,非冠心病組100例。冠心病組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43~82歲,平均(62.56±9.33)歲;非冠心病組患者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64.72±10.51)歲。在100例冠心病患者中,根據臨床診斷分為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組和穩定型冠心病(SCAD)組,各50例。ACS組患者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42~78歲,平均(61.64±7.79)歲;SCAD組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45~81歲,平均(64.72±10.43)歲。冠心病組與非冠心病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ACS與SCAD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應用GE Innova 3100IQ數字血管造影系統行選擇性冠脈造影,以及使用Simens Acuson S2000多普勒超聲儀器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冠心病診斷標準 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中任何一支主支或分支管腔狹窄≥50%。
1.3.2 ACS診斷標準 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2]。
1.3.3 SCAD診斷標準 包括慢性穩定性勞力性心絞痛,以往已有冠心病或新近發生休息時心絞痛但治療后癥狀消失的患者和可疑的無癥狀缺血性心臟病患者[3]。
1.3.4 頸動脈超聲診斷標準 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突入管腔>1.3 mm定義為斑塊,根據斑塊特征,將硬斑、扁平斑歸為穩定斑塊組,將軟斑、潰瘍型斑塊及混合斑塊列為不穩定斑塊組[4-5]。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冠心病組與非冠心病組頸動脈斑塊形成比較
冠心病組患者100例,其中頸動脈斑塊形成的患者為80例,非冠心病組患者100例,其中頸動脈斑塊形成的患者為29例,經字2檢驗,兩組患者的頸動脈斑塊形成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ACS組與SCAD組頸動脈不穩定斑塊形成比較
ACS組患者50例,其中頸動脈斑塊為不穩定的患者42例,SCAD組患者50例,其中頸動脈斑塊為不穩定的患者11例,經字2檢驗,兩組患者頸動脈不穩定斑塊例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血管狹窄或閉塞,或因冠狀動脈痙攣等因素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其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導致冠心病最常見的原因。根據斑塊的組織病理成分,可分為穩定及不穩定斑塊,不穩定斑塊是具有破裂及誘發血栓形成的危險斑塊,其特點是斑塊具有較大的脂質(體積>40%)及壞死核心及薄的纖維帽,常伴發斑塊內出血;穩定性斑塊表現為斑塊成分均勻,具有相對完整、較厚的纖維帽[6]。冠心病在臨床上包括急性冠脈綜合征及穩定型冠心病,其中,急性冠脈綜合征又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穩定型心絞痛三種類型,其機理是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繼發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血流減少從而引起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肌缺血,而不穩定斑塊是被認為急性冠脈事件的肇事病變[7]。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可累計腦動脈、冠狀動脈、腎動脈、頸動脈等全身大中動脈,他們具有相同的發病機制。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等危險因素均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始終是構成動脈粥樣硬化灶的三要素[8]。三者通過化學因子、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相互促進、相互作用,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和發展。冠心病的發生與斑塊的性質密切相關,其發病機制不僅在于粥樣硬化斑塊占位效應導致的管腔狹窄,更重要的是隨著粥樣硬化斑塊的發展,斑塊的形態由簡單變為復雜,性質由穩定變為不穩定,最后斑塊破裂產生栓子并誘發血栓形成,從而引發急性冠脈綜合征。
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S)包括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的管壁發生僵硬、內膜-中層厚度增加、內膜下脂質沉積、斑塊或潰瘍形成及管腔狹窄。CAS的發生和發展也與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相關。其形成的病理過程與冠心病的病理過程一樣與脂肪浸潤、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平滑肌細胞克隆、損傷反應及氧化修飾脂蛋白等相關。
基于二者相同的發病機制,本研究從臨床出發,統計發現冠心病發生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密切相關,且ACS患者頸動脈不穩定斑塊發生率更高。目前臨床上用于檢測冠狀動脈病變常用的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CTA等檢查在基層醫院尚未普及,且因有創或費用較高等原因,無法作為常規檢查來篩查冠心病,而彩色多普勒成像費用低廉,對于外周血管診斷價值顯著,方便無創。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來了解動脈硬化的程度和病理類型,預測冠心病發生的可能及冠脈斑塊穩定性,在臨上可為篩選冠心病患者提供重要依據[9]。
參考文獻
[1]馬智會,陳彬,陳忠.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造影的關系[J].世界臨床醫學,2016,2(10):191.
[2]于學忠,郭樹彬,張新超,等.急性冠脈綜合征臨床實踐指南(一)[J].中國急救醫學,2015,35(12):1063-1067.
[3]沈迎,張奇,沈衛峰.美國和歐洲穩定性冠心病診治指南解讀[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1):70-72.
[4]李玲,朱建平.超聲技術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發展現狀[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4,7(8):1309-1313.
[5]李效寅,任輝,申紀銳,等.超聲造影技術對頸動脈硬化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刊,2016,43(17):14-16.
[6]成建華.超聲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的相關價值分析[EB/OL].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0):1783,1785.
[7]盛青江,趙洛沙.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與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相關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6,48(8): 933-935.
[8]李利軍,趙嫦姣.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3):6-8.
[9]菅鵬輝,徐麗粉,張鐵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超聲評估及其對冠心病病情的預測價值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12):1217-1220.
(收稿日期: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