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龍 何友梧


【摘要】 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為不同意到上級醫院實施介入治療,或因患者就診延誤轉送到可施行介入治療的單位錯過再灌注時機的,以及部分不同意溶栓治療的患者。依據不同藥物治療方案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藥物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結果:經不同方法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3.33%和73.33%,觀察組患者再通率為80.00%(24/30),對照組患者再通率為50.00%(15/30),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方法進行治療,其效果良好,有助于冠脈再通率的提高,患者用藥后無嚴重不良反應,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尿激酶溶栓;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39-03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患病人群為老年人,此病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的危重疾病,表現為胸痛、急性循環功能出現異常、以及局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1]。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選擇溶栓治療后可將閉塞的血管進行再通,有助于血管血流灌注的恢復。此研究分析尿激酶溶栓用于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據不同藥物治療方案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65~80歲,平均(71.4±3.2)歲,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60~80歲,平均(71.1±5.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溶栓指征
年齡在75歲以下的患者(75歲以上的患者均經家屬同意后采用半量尿激酶溶栓);胸痛持續時間較長服用硝酸甘油后無顯著效果的患者;臨近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多導聯ST段出現抬高,肢體導聯≥0.1 mV,胸前導聯≥0.2 mV;患者無溶栓禁忌證[2]。
1.3 方法
研究中采用的藥物分別為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022)、氯呲格雷(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6)、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和尿激酶(武漢人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549)。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藥物進行治療,其藥物為硝酸甘油注射液及雙抗藥物(氯呲格雷和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注射液劑量為20~60 μg/min,靜脈滴注;氯吡格雷首次服用劑量為300 mg,同時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及癥狀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次/d,可以和食物同服;阿司匹林首次服用劑量為300 mg,嚼碎后服用以便快速吸收。以后以100 mg/d的劑量服用。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在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加入150萬U尿激酶,隨后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控制在30 min內滴完,當滴入12 h后采用4100 U低分子肝素鈣對患者進行皮下注射,每隔12 h注射一次。兩組均以7 d為一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冠脈再通標準。患者經溶栓2 h內,胸痛等臨床表現改善明顯,癥狀較前緩解,ST段抬升位置處降低比例大于50%,并產生胸痛緩解或者導聯ST段降低相關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經過血清心肌酶檢查結果表明,肌酸磷酸激酶的高峰時間提前,并在患病的14 h內產生,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有所提升,在患病16 h內產生[3]。
治療效果評估標準。顯效:胸痛等相關臨床癥狀消失,經心電圖檢查后指標恢復正常范圍;有效:經心電圖檢查后,ST段有所下降,胸痛等相關癥狀改善效果顯著;無效:患者胸痛臨床癥狀和治療前相比無緩解,心電圖檢查后ST段無下降[4]。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NIHSS評分,NIHSS分數越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恢復越好,不良反應包含出血、齒齦出血及消化道出血。
1.5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整理和計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管再通率結果分析
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其血管再通率為80.00%(24/30),其中1 h內血管再通患者比例為40.00%(12/30),1~6 h血管再通比例為33.33%(10/30),6~12 h血管再通比例為6.67%(2/30);對照組患者再通率為50.00%(15/30),其中1 h內血管再通患者比例為10.00%(3/30),1~6 h血管再通比例為30%(9/30),6~12 h血管再通比例為10.00%(3/30),兩組血管再通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9341,P=0.0148)。
2.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顯效率為63.33%,有效率為30.00%,無效率為6.67%,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顯效率為40.00%,有效率為33.33%,無效率為26.67%,總有效率為73.33%,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出現1例皮下出血(3.33%),1例齒齦出血(3.33%),1例消化道出血(3.33%),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對癥處理后,不良反應均有所減輕。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出現2例皮下出血(6.67%),1例齒齦出血(3.33%),2例消化道出血(6.67%),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67%。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0.5769,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癥狀表現為冠脈供血減少現象,或者出現中斷供血,致使心肌產生較為嚴重的急性缺血表現,致使心肌細胞產生死亡[5]。多數心肌在2 h內會產生壞死,心肌間質充血及水腫等,通常會伴隨炎癥細胞浸潤現象,壞死位置處的心肌細胞會產生缺血性休眠。臨床中對此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溶栓治療,其主要目的是對溶解血栓,對冠脈進行再通,將心肌自身的血流灌注進行恢復,緩解缺血程度,以免對細胞功能或者結構產生損傷。采用尿激酶可將纖溶酶原進行激活,將其轉變為纖溶酶,對血栓的溶解起到促進作用,緩解管腔自身的狹窄程度,從而對瀕臨死亡的心肌予以挽救,有助于梗死心肌的恢復,將梗死面積逐漸減小,對患者自身的心功能予以改善[6-7]。
此研究中,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進行治療后,12例患者在1 h內冠脈再通,10例患者在1~6 h冠脈再通,2例患者在6~10 h冠脈再通,再通率為80.00%,由此可見,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爭取治療時機至關重要,且多數患者在治療6 h內可以再通。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把握最佳的治療時機,在最佳時間內對患者進行救治[8]。與此同時,患者采用尿激酶進行治療后無較高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經對癥治療后癥狀均有所減輕。
經研究可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后,效果良好,有助于冠脈再通率的提高,患者用藥后無嚴重不良反應,可將此治療藥物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高志平,傅華平.尿激酶溶栓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0):218.
[2]傅強,王捷,梅麗,等.聯合用藥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1):3165-3166.
[3]王海波.rPA與尿激酶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效果比較[J].西南國防醫藥,2016,26(9):983-985.
[4]游波.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綜述,2012,18(17):2883-2884,2889.
[5]陳麗萍,周萬先,武俊華,等.低分子肝素聯合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43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1,51(23):39-40.
[6]童隨陽,夏豪,王欣,等.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與安全性[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3):75-79.
[7]田才林,劉岳懷.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1,14(6):642-644.
[8]徐小華,何偉喜,王平,等.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比較[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1(11):69-71.
(收稿日期:20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