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丹丹
摘要:在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高職高專院校中學生輿情狀況更加復雜,管理難度逐漸提升。高職高專院校的輿情管理作為學生思想政治管理的一部分,在面臨新媒體時代的新挑戰(zhàn)時,應當不斷做出新的嘗試,通過多種途徑嘗試性提出恰當的應對策略,積極維護校園輿論氛圍的和諧穩(wěn)定,維護校園整體形象以及學生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網絡輿情;策略
引言:
當前社會發(fā)展逐漸暴露出更多矛盾,這一特點也表現在高職高專院校的校園氛圍中,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形象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同時,院校學生的過激行為也影響院校師生的心理健康。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院校學生輿情更加自由,也更缺乏規(guī)范,輿情的混亂可能引起學生言行的不合規(guī)范。這對于院校輿情危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需要相關部門及時擬定對應措施。
一、高職高專院校網絡輿情的內涵以及新時代特點
要做好院校輿情管理,需要先明確校園輿情的內涵、特點,以及與當下時代結合后產生的新內涵。
(一)高職高專院校網絡輿情的內涵
當前時代背景下高職高專院校的輿情已經同時代特點相結合,并且在傳播性方面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因此,高職高專院校網絡輿情只指院校學生及工作者在互聯網中表達出來的意見、情緒、態(tài)度和意愿,具體對象是院校事件以及社會公眾事件。因此,院校輿情一方面會表現出院校學生的社會人格,另一方面會反映社會對院校的關注。當前新媒體是互聯網中的重要一環(huán),新媒體背景下的高職高專院校輿情也就與網絡以及新媒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于目前院校學生及工作人員的輿情也反映出其網絡人格,并可能影響到現實中的行為,因此具體討論其互聯網輿情很有必要。
高職高專院校新媒體輿情的載體包括微信、微博以及院校的BBS等。在這些新媒體途徑上發(fā)表言論幾乎沒有門檻,交流起來更加自由、隨意,同時也缺乏基本的管理,使其中信息水平良莠不齊,甚至可能出現過于偏激、狹隘的言論。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們監(jiān)管難,正因為如此,院校的監(jiān)督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在新時代調整策略,采取更科學有效的方式。
(二)院校網絡輿情的新時代特點:
與網絡和新媒體結合后,增加了更多的傳播手段,高職高專院校的輿情形式更加多樣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微信的使用面極其廣泛,其中微信群、朋友圈等成為新的輿情傳播途徑。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能使一個人公開發(fā)布的消息被他的所有好友看到,也使一個人能夠瀏覽所有微信好友的朋友圈。在朋友圈還可以參與互動,可以點贊或者發(fā)表評論。朋友圈信息查看的順序依照朋友發(fā)布時間來排列,這種互相之間交叉的毫無規(guī)律可循的傳播方式給相關信息的監(jiān)管和引導帶來了很大挑戰(zhàn);通過家庭成員之間微信加好友、建立微信群等方式,產生了“個人—家庭”的新傳播模式。家人之間可以相互轉發(fā)看到過的微信公眾號推送,也可以轉發(fā)其他與微信有合作的平臺內容,比如知乎等等。目前很多平臺都有通過微信轉發(fā)給好友的功能,使微信可以呈現的內容遠遠超出微信本身,加上家庭之間的傳播,又縱向溝通了不同代之間的傳播內容和模式。如果代際沖突結合院校輿情,將給院校網絡輿情危機管理增大難度。
其次,微博的更新換代。微博比微信產生時間更早,但比起騰訊QQ,其存在感更強,至今仍比較活躍。其傳播模式主要呈現為裂變式的傳播模式,具體是指每一位博主的微博內容不僅能被其粉絲看到,還能被其粉絲的粉絲看到。因此,其傳播模式使信息接受者人數呈幾何級迅速增長。另外,除去原有的粉絲間傳播,微博還擁有熱門話題榜等內容,熱門話題榜是通過統計得出當天話題熱門度位居前面的話題,然后推到榜單,使每一位用戶都能看到。進一步增加熱門話題的熱度。
院校網絡輿情在社會上起到的影響和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大。在全球化的趨勢中,互聯網在故斷打破各種形式的壁壘,每一個點發(fā)出的信息可以通向任何一個角落,全球的信息系統在互相融合。人人都是信息源,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微博、貼吧、公眾號等等向世界表達自己的觀點,也都可以成為幾乎不用為信息負責的編輯者。互聯網上隨時隨地都有海量的信息在傳播,在信息量巨大的情況下信息的優(yōu)劣也難以鑒別,一旦有虛假信息,影響范圍巨大,最終會影響人們懷疑互聯網的可信度。
新媒體時代高職高專院校的輿情呈現出更不穩(wěn)定、不安全的情形。信息傳播成本極低,導致不同目的、不同水準的信息都可能出現在院校網絡中。虛假信息,煽動性信息也能趁虛而入,可能引起局部恐慌,打亂正常生活秩序,最嚴重的是損害了院校網絡媒體的公信力;網絡言論的匿名制、責任追究難的特點還容易引發(fā)“多數暴政”,也就是在一定時間內大量網民對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的集體謾罵。這樣情況下,網民已經失去理性和對事實的判斷力,更多是無端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這對于指責對象造成極大心理傷害并影響其正常生活;院校學生還未進入社會,思想較為單純,同時又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行動力。如果煽動性謠言在學生范圍內廣泛傳播,可能會造成不理智行為,比如聚眾游行等等。
二、高職高專學生新媒體輿情引導原則與危機應對策略
(一)輿情引導原則:
重視并加強傳統引導方式。院校中傳統輿情引導方式是單向的教育活動,有道德教育課程,相關講座等形式。雖然難以覆蓋到新媒體的影響面,但作為更嚴肅、深刻的教育模式在信息深度和影響程度方面更有優(yōu)勢,更有可能觸動學生內心,起到輿情引導的作用。
增加新媒體傳播方式。輿情引導需要針對輿情的改變而改變,當下院校輿情已經與新媒體緊緊融合,輿情引導方式也應當與新媒體相融合。使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方式疊加,增強引導覆蓋面和親和力,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融合,寓教于生活之中。
(二)院校學生輿情的引導策略
首先要深入了解院校學生當下輿情的具體情形和發(fā)展方向,這要求跟進、了解和分析院校學生輿情,了解其整體特點和產生基本規(guī)律。及時捕捉到不良輿論產生的爆發(fā)點,及早進行干預,避免后期局勢擴大,難以控制。在早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深入了解言論背景的情況下進行引導。要通過流行語等具體熱點了解當下院校學生的關注點和他們的心聲,理解其內在需求。對于不合理的言行應該理性引導,同時還應該把握背后的深層原因,從源頭減少學生偏激、狹隘的可能性。還應該堅持以人為本,把握好輿情引導的“度”,把輿情監(jiān)督和控制都保持在合理范圍內,防止過多干涉學生的言論自由。
三、結束語:
面對新媒體背景下更加復雜、混亂的院校輿情,相關部門更應該積極應對,發(fā)揮好媒體輿論的道德導向作用。不斷總結經驗,用切實可行的方法維護校園輿情安全、營造良好校園氛圍、維持校園網絡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陳瓊秋,鄭天翔.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危機的應對策略[J].新聞戰(zhàn)線,2016,(14):131-132.
[2]劉天航,靳振華,林波. 全媒體發(fā)展背景下的大學生輿情引導與危機應對[J]. 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學報,2016,(02): 50-52+68.
[3]裘潘芳.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應對策略研究[J].學理論,2014,(36): 287-288.
[4]于春生.新媒體輿情危機事件:內涵、特征與應對策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0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