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果
摘 要 “擇?!眴栴}是教育界及其社會各階層都十分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視角審視“擇?!眴栴},其突顯的是各個擇校利益相關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家長及學生追求優質教育資源是“擇校”的直接體現;學校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迎合了家長及學生的“擇?!毙枨?;地方政府為政績包容“擇?!毙袨?。究其“擇?!弊畋举|的原因,是因為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及其配置不均衡導致的。由此,“擇?!眴栴}的解決,必須基于當前教育發展現狀,一方面由政府加強制度規范,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大對薄弱校的支持力度,逐步改變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從而消解擇校生長的土壤。
關鍵詞 義務教育 擇校 利益相關者 博弈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67
The Game Analysis on the Interest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
YANG Xiuguo
(College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school choice"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educational circle and all social strata.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oblem of "school choice", which highlights the result of the pursuit of self-interest maximization. Parents and students to pursue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is the direct reflection of "school choice";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s of schools to meet the needs of parents and students "school choice"; local government for the performance of inclusive school choice behavior. The most essential reason is that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allocation. Thus, "school" problem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one hand, by th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of norms, on the other hand to continuously increase the weak school support, gradually changing the status of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o as to solve the soil for the growth of school.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 choice; Stakeholder; game
“擇校”的出現不是社會的偶然現象,它是教育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在西方國家,也同樣存在著學校選擇的問題。那么,如何看待并解決這一問題成為各界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政府一直致力于“就近入學”的政策規定,不提倡擇校,但實際上,擇校卻顯示出越來越來“熱”的勢頭,不但在城市的義務教育學校普遍存在,農村學校中擇?,F象也日漸增多,由此,我們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一步審視和分析。本文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視角,試圖分析擇校背后的原因,為解決擇校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1 利益相關者理論概述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1984年弗里曼(Freeman)在出版其著作《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分析方法》中提出來的,在書中,作者對利益相關者理論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這一理論是針對企業理論中的股東中心理論提出的。股東中心理論認為,股東是企業財產的實物投資者,是企業的擁有者,因此應該承擔企業剩余風險,也就理所當然應當享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而利益相關者理論則認為,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各利益相關者的付出和參與,因此,企業所追求的應該是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而不應該是其中某一個主體的利益。[1]弗里曼在其著作中給利益相關者下的經典定義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盵2]用利益相關者理論架構分析擇校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可以從新的視角理解擇校問題。
2 “擇校”行為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博弈分析
“擇?!痹谄鋵嵸|層面上反映的是教育資源不足和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在其表現行為上則突顯出各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利益追求,“擇?!睆牟煌嵌冉o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帶來不同的利益,因此,各個利益相關者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助推了“擇?!眴栴}愈演愈烈。
2.1 家長及學生在學校選擇上致力于預期利益追求
目前,我國的教育發展還很不均衡,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加上一些歷史原因使教育資源更多集中于部分優質學校,這就為擇校創造了生存空間。家長選擇優質學校是基于對自身未來收益的一種預期假設。根據人力資本理論,接受教育能夠提高個體在未來社會中的地位和工作報酬。從現實中看,我們越來越感受到社會對學歷的偏好,從某種程度上講,“高學歷”就意味著未來的“高薪酬”和“高地位”,也是每個入職者的第一塊“敲門磚”或是“通行證”。如果能在義務教育階段進入到一個優質學校,將會大大提高獲得“高學歷”的可能性,因此更容易實現未來的預期投資回報。但是,現實情況是,政府關于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的政策規定,使一部分學生被定位在弱勢學校,這樣就會導致學生接受的教育存在巨大差異,而這種差異性的教育會使教育產出也同樣存在較大不同,因此,這也使得一部分沒有獲得理想的教育條件的家長想方設法為自己的子女擇校,以爭取占有優質的教育資源的關鍵原因。事實上,因為擇校需要付出一定的家庭資本,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條件為子女選擇到滿意的學校,那些處境不利家庭很難改變既定的教育條件,而這樣的后果是優質教育資源更集中于那些優勢家庭,造成教育資源配置更加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社會階層的兩極分化。[3]
2.2 學校在自身利益驅動下迎合家長擇校需求
學校作為擇校中的行為對象,是擇校的必備條件。在擇校過程中如果沒有學校的接納,也就不會有擇校的結果,因此,在此過程中學校充當著重要角色。但是,在國家政策的框架內,學校如何敢于并樂于接收擇校生呢,這是因為通過接收擇校生為學校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促使學校置國家政策于不顧。據一些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很多大中城市,擇校費(建校費)從幾千到幾萬甚至十幾萬不等,這些高昂的擇校費大大擴充了學校的辦學經費。盡管目前我國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有所加大,但占GDP的比例還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依然處于不發達國家行列,同時,在這有限的教育經費里,國家更多地用于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這就使得基礎教育經費更加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優質學校為了自身更優的發展就只能從另外的途徑籌集經費,而擇校就順理成章地成了重要的資金來源途徑。但現實情況是,并不是所有學校都能接收到擇校生,接收擇校生的只是一部分優質學校,這樣,就更加大了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的差距,使得教育發展得越加不平衡。
2.3 地方政府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包容”擇校
雖然國家一直強調“就近入學”,但地方政府對于“擇?!辈]有真正加以有效治理。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提出均衡化發展戰略,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弱勢學校的補償力度,同時要不斷促進區域內教育的均衡化發展。但事實上,地方政府更愿意把資金投入到優質學校,通過樹立教育強市(區或縣)的形象,從而滿足自身政績的要求。再加上我國分級管理的教育管理體制,地方政府要負擔一部分財政性教育經費預算,但由于各地財政往往會出現資金緊張的情況,于是,地方政府通常也默認學校通過擇校生獲得擇校費以補充教育經費,以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擇校行為,為家長實現擇校提供了可能空間。
3 逐步消解擇校問題的有效路徑探討
由于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各利益相關者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成就”了擇校,雖然國家在此問題上也不斷出臺一些政策,但是都收效甚微?;诶嫦嚓P者理論強調平衡各主體的利益要求出發,思考擇校問題的解決途徑,就需要國家以及各級政府在平衡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方面做出努力,如進一步規范擇校行為、更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等,從而逐步解決擇校問題帶來的負面效應。
3.1 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促進教育資源更均衡配置
擇校過程中形成的利益格局更進一步阻礙了擇校問題的解決,部分優勢家庭采取用錢或是用權的手段實現占有優質教育資源的目的,學校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迎合家長的擇校需求,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縱容這一行為,最終形成一個固定的利益格局。這樣一方面損害了弱勢群體的利益,導致社會階層兩極分化更加嚴重,另一方面也使學校優者更優,弱者更弱,因此,必須打破這一利益格局。首先,制定明確的擇校措施,使家長能在公開透明的條件下進行陽光選擇。義務教育是政府向公眾提供的一種公益產品,這種公益性內在地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平等享有義務教育資源,所以無論家庭背景如何都有資格享有義務教育權利。因此,制定的擇校措施也必須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資格參與選擇,這里應該關注的是,在各個學校有限名額的框架之內規定按時間先后順序報名,額滿為止。其次,要改革對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績效考核辦法,考核標準必須兼顧公平和效率,要求公平和效率并重的同時,更要把公平放在優先的位置上。如在各地(區)的教育發展中,要重視所有學校的整體質量水平,而不能僅以一兩所窗口學校的教育質量為代表。
3.2 制定共同治理方案,促進薄弱校的升級改造
擇校行為的直接導火索是校際間的巨大差距,正是這種差異性為擇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因此,不斷縮小校際間的差距,對薄弱校進行升級改造是解決擇校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所謂的薄弱校就是,客觀上的辦學條件相對落后,主觀上學校內部自我管理不完善甚至是缺位,以及優秀師資和高質量生源相對不足的學校。這是由于其自身內在因素和客觀的政策結果導致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由于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國家需要大量人才,于是啟動了“重點?!闭?,要求各地必須在經費上傾斜于部分重點校,以滿足國家選拔和培養人才的需要,這一政策加劇了校際間的差距,區別開了所謂的“重點校”和“薄弱?!薄T偌由蠂以谡w發展規劃上鼓勵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的優先發展,也加大了沿海和內地在教育發展上的巨大差距。雖然近些年國家重新調整了整體發展戰略,重視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拉開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時間得到徹底改善,因此,這就需要國家、社會和學校共同合力,致力于薄弱校的升級改造上。國家要在經費保障給予更大的補償,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共同支持這一工程,從學校的硬件建設入手,到軟件的構建補充,真正改善薄弱校的發展面貌,以達到逐漸縮小校際間的差距。[4]以逐步消解擇校的生存土壤。
項目基金:“湖南科技大學2016年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編號:CX2016B59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付俊文,趙紅.利益相關者理論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2).
[2] Freeman,R.Edward.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
[3] 高月勤,金玉梅.教育產權制度下我國“擇校熱”背后的利益關系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12).
[4] 劉龍珍,王天平.家長擇校利益表達實現狀況及路徑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