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龍
摘 要:新時期我們應該做到抓住化學的本質,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給予學生探索化學的時空平臺,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以后可持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文章作者結合教學經驗談談新時期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在課前幾分鐘迅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一錘定音的效果。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苯處熢O置一些新穎、生動以及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一種期待,促進學生思考,進而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去克服其學習上的困難。因此,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導入環節作為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定要讓學生置于濃郁的求知氣氛中,產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習精神。例如,在教學《化學與生活》時,筆者提出一個問題:“人類有沒有可能像魚那樣長期生活在水中呢?”接著筆者向學生介紹:“人類已經合成一種能使水中的氧氣透過而水分子透不過的高分子薄膜,這種薄膜不但具有隔離水的作用,還有選擇性傳遞氧(能量或物質)的作用,用這種薄膜可以做成一種水下呼吸器,把具有運載氧氣功能的‘人體血紅素浸在一種特殊的海綿中,當血紅素吸收海水中的氧氣后,呼吸器中的電流使氧氣釋放出來,供水中的潛水員呼吸?!蓖ㄟ^這樣的導入,使學生迫不及待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中。
二、注重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提高學生實驗素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脫離了實驗就猶如魚離開水一樣失去了活力。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化學學科課時安排少,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實驗前后的準備煩瑣,很多化學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往往沒有做實驗,直接把實驗現象和結果告訴學生。這樣,學生不僅聽不懂,還會產生厭學心理。著名科學家李政道說過:“實驗教學怎樣強調都不過分?!睂W生在動手做實驗時,精神高度集中,思維活躍,他們會注意實驗過程的操作步驟是否正確,實驗現象是否與預期符合,若有不同,學生就會動腦筋去思考,進行猜測、探究,這樣激發了學生探究化學的興趣,且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探索,其學習效果與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講授有天壤之別。對學生的操作步驟、現象與實驗預期不符合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去理解原因,弄明白實驗的來龍去脈,很多偉大的發明就是在不經意間發現的。例如,在講解檢驗CO2時,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記住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是CO2,很少讓學生動手去做這個實驗。筆者讓學生自己在實驗課操作這個實驗,有的學生在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時,他思考:我通入越多CO2,石灰水是不是越渾濁呢?實驗的結果是石灰水又變澄清了。這個發現立即激發了該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引起了其他學生的好奇心,于是筆者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繼續探究。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空前高漲。假如學生沒有親自去做這個實驗,也許永遠也發現不了這個問題。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強學習化學興趣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教育也加大投入,即使在農村學校,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也基本覆蓋。在課堂上有些實驗無法實施演示,但借助錄像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確保學生的安全。合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和知識面,同時有助于學生對一些微觀世界的認識或物質進行化學變化的詳細過程。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讓全體學生觀察到物質變化的全過程才能體會物質變化的真實性、科學性。例如,在進行水電解的實驗過程時,借助多媒體把水分子如何分解生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分子,又由很多分子聚集在一起成為物質的過程給學生進行演示。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思考、理解了物質變化的實質,同時對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和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質量都不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樣采用投影技術,可克服實驗無法體現物質變化的內部規律的缺陷,大大提高課堂實驗的效果。
四、正確引導,加強建設生態課堂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化學教師要改變僵化的教學方式,要變著“花樣”來教化學,加強生態課堂建設,充分體現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教”變“導”,張弛有度,不能一味地加壓。教師要把課堂當成與學生交流的動態系統,并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積極探索,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開辟第二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化學興趣小組,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把書本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學以致用。
總之,化學教學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化學素質,培養學生化學興趣,使他們明白無論基于社會的需要還是將來個人發展的需要都應該學好化學,為其今后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