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要:技術創新活動存在知識積累過程中的技術外部性和協調創新過程中的金錢外部性,使得競爭性市場環境下的技術創新難以達到最優水平,技術創新過程存在市場失靈,從而為技術創新需要政府干預提供了依據。鑒于財政支出相較于其他公共政策能夠更加有效地彌補因正外部性而帶來的供給量不足所以財政科技支出是政府干預技術創新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比其他國家,現階段中國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落后,促進中國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很有必要。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通過財政科技支出這一干預手段能否有效糾正技術創新活動中的技術外部性和金錢外部性,克服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市場失靈,從而促進技術創新。
關鍵詞:政府支持,專利
1.引言
當今時代,得科技者得天下,科技進步取決于技術創新。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源泉,科技進步能夠解釋一個國家(或地區)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日益發展、發達國家進行再工業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只有通過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才能打造國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挖掘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潛力。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十一五”時期的工作重點;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表表明我國對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大,體現出了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心;但是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不論是科技投入強度還是科技成果產出質量,我國均遠遠落后(見圖、圖。所以,糾正技術創新活動中存在的技術外部性和金錢外部性,從而促進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
2.我國專利發展態勢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在我國31個省域中,廣東、江蘇、浙江的專利授權量最多,分別達到179953項、20032項、18854項,而西部地區如西藏、青海以及新疆地區專利授權量排名靠后,分別為146項、5238項以及619項。
3.模型設定與估計
因為專利的研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專利產出水平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明顯的提高,因此本文在考慮解釋變量時加入了滯后一期的授權專利,故本文在此建立的是一個動態面板模型,模型設定如下:
yit=αi+yi,t-1+xit+μit
代表我國各省域專利授權量(azs),yi,t-1表示滯后一期的專利授權量,代表各省的政府支持(gov)。
在本文中政府支持所采取的數據是政府科技投入與政府教育投入的綜合值。模型估計如下:
yit=0.005+0.223yi,t-1+0.314xit+μit
從模型運行結果看,專利的產出具有較強的行為慣性,在短時間內具有動態的持續性,而政府支持對專利產出的作用較為明顯(回歸系數為0.314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可見政府在創新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4.結論
克服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協調失靈,需要政府外部力量的干預,這種干預可能會將技術創新活動中的私人部門從低水平均衡中拉出來,進入一個高水平均衡。具體來講,政府可以通過自身的行政力量和財政力量主導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完整意義上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不僅包括創新主體、創新資源,還包括創新基礎設施、創新環境和外界互動等要素。在該創新體系中,吳貴生等(認為政府是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一個重要主體,也是一個特殊主體,政府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作用主要有配置資源、組織領導、協調服務和營造環境等多個方面。政府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可以為創新體系中的其他行為主體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有助于各行為主體效能的最大發揮和相互促進,從而使國家創新系統的整合效率得到提高。
5.建議
繼續加大財政對科技和教育的支持力度,并確保資金投向的結構合理。
由于不同的技術創新階段(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得到的創新成果(基礎研究知識、共性技術知識和專有技術知識)的外部性和非排他性程度不同,因此,政府對技術創新的不同階段應分別給予不同的支持:技術創新成果的外部性越大,意味著排他性成本越高,政府支持力度也應越大,即政府應當實施差異化的資金投入政策來實現財政性物質資本投入的效用最大化。所以,在加大財政性物質資本投入的同時,還要嚴格遵守“差異化的資金投入”策略,做到資金投向合理,資金結構優化,確保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同步協調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