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要:本文運用我國31個省域在2004年至2014年的數據,研究了進出口貿易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各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顯著促進了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開放經濟條件下,提高我國區域創新能力,需要充分利用對外貿易渠道;同時,還應促進各地區進出口貿易的協調發展,優化進出口貿易商品結構。
關鍵詞:對外開放程度,授權專利
1.引言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我國這樣一個貿易大國,要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技術創新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對各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們對于科學技術在對外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更為重視,并對技術創新規律及其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展開了多層面、多角度的研究,但研究結果各不相同。相關文獻表明,技術創新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各界的關注,而且許多學者在相關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在當前蓬勃發展的新產業革命所引發的全球性科技競爭中,競爭、發展和創新的密切關系和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被人們所確認,實現有效的技術創新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而一國的技術創新不僅要受國內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國際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的發展中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的知識擴散對于發展中國家技術的趕超是至關重要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國際貿易、外國直接投資、專利申請和專利引用等國際技術擴散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動態意義上促使了本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創新機制的形成。
2.模型設定與估計
考慮到專利產出水平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明顯的提高,當期專利水平會受到前期專利水平的影響,因此本文在此在模型的右側加入了滯后一期的專利產出水平。因此本文在此建立的是一個動態面板模型。模型運行結果如下
azs代表的是我國各省域的專利授權量,rjck代表的是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各省域GDP的比重。由上表中的模型運行結果可知,我國各省域的專利授權量具有動態的持續性,而對外開放程度對我國各地區的技術創新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3.結論
由上節可以得出國際貿易和技術創新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國際貿易除了能為貿易雙方帶來貿易利得外,加速了技術創新的進程,提高了技術創新的能力和水平。首先,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商品貿易將新產品輸入發展中國家,并與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廠商形成競爭,給輸入國帶來了模仿生產的動機。而輸入國要想減少對該技術生產的產品的進口依賴,并進一步成為國際市場上相應的商品凈供給者,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產生技術突破,攻破技術難關。此時國際貿易就會間接刺激當地廠商的技術創新活動。其次,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進行國際貿易,技術會在不同程度上擴散到輸入國,可以節約大筆技術開發費用,縮短技術開發時間,而這有利于發展中國家技術存量水平的增加,并最終影響到本國的技術創新能力。此外,國際技術貿易能夠改變創新主體的內在意識,帶來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轉變和企業蘭州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對外貿易對技術創新促進作用的區域差異研究經營模式的創新。消費者的信息反饋也有利于作為出口國促進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
4.建議
(1)貿易開放度是影響技術擴散和吸收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地區的對外貿易開放度越高,通過貿易就能更好地利用發達地區已有的技術知識存量,從而提高本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因此中西部地區應創造寬松的貿易政策環境以更好地利用國際貿易獲得外國技術,通過增加開放度,借助國際貿易尤其是中間品和資本品貿易更加充分地吸收外國技術,完成由模仿向創新的轉型。但開放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落后地區的開放度應與其經濟基礎、技術知識積累相適應,既要注重開放的度的提高,又要注重開放的質的提高。
(2)技術引進方一般應根據其技術水平來選擇其引進技術的方式和水平。引進技蘭州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對外貿易對技術創新促進作用的區域差異研究術,并不是越先進越好,一般來講,越是先進的技術,往往越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去掌握和有效使用,并加以消化吸收,進行創新。所以,在引進技術時應注意與現有技術條件相適應,以期使引進效果產生“共振效應”。技術引進還應面向市場,根據本國現有的和潛在的市場容量引進適宜技術。盲目的重復引進只能導致本國各地區之間的惡性競爭,并且使得資金過于分散,規模經濟效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