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摘要】 目的:探討復合性頜面骨折臨床治療中微型鈦版的應用效果及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復合性頜面骨折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n=60)與對照組(n=60),分別給予微型鈦板治療、鋼絲結扎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情況。結果:觀察組治愈+有效57例,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2例、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復合性頜面骨折的臨床治療上,微型鈦板的應用效果理想,應用價值高,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復合性頜面骨骨折; 微型鈦板; 內固定; 應用價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113-03
復合性頜面骨折為常見頜面疾病之一,交通事故、高空墜落和機械損傷為常見的骨折原因。由于頜面部血運豐富,骨折后出血較多,軟組織由于水腫,可能會壓迫呼吸道,是患者窒息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傳統治療上,多給予患者不銹鋼絲、頜間結扎固定,雖然效果較好,但口腔清潔難度大,且治療后恢復時間較長,穩定性不佳,對患者正常生活會造成不良的影響[1]。在醫療技術和醫療器械材料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微型鈦板堅強內固定在復合性頜面部骨折治療上逐漸應用,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本研究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復合性頜面骨折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對照探討微型鈦板的應用效果及價值,為臨床應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借鑒,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復合性頜面骨折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n=60)與對照組(n=60)。其中,觀察組男48例,女12例,年齡21~67歲,平均(43.5±3.2)歲;骨折原因上,交通事故傷25例、高處墜落傷25例、打架斗毆及其他原因10例。對照組男46例,女14例,年齡22~68歲,平均(44.6±3.5)歲;骨折原因上,交通事故傷24例、高處墜落傷26例、打架斗毆及其他原因10例。入院后,患者均給予螺旋CT二維、三維重建,準確定義骨折類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骨折原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鋼絲結扎內固定,用直徑0.4、0.6、0.8 mm醫用不銹鋼結扎絲,彈力橡皮圈、帶鉤牙弓夾板,按骨折部位選擇手術切口,切開骨膜,并充分暴露骨折斷端,對位采用骨鉗夾,并于骨折斷端兩側0.5 cm處打孔,鋼絲對角交叉穿過,打結固定并將鋼絲殘端剪去,術后給予加壓包扎。
給予觀察組微型鈦板,采用厚度0.8 mm和1.0 mm兩種厚度的微型鈦板,按照形狀不同采用4~6孔的L型、Y型和直板型,及其配套的鈦螺釘,外徑2 mm,長度6~8 mm。入院后,患者先經急診科或本科室給予局部傷口清創縫合,如果存在其他臟器損傷,則轉到內科治療,待患者病情緩和和情緒穩定后,再給予手術治療。手術時機的選擇上,發病2周內實施手術者有52例,發病2~3周內實施手術者有8例。術后,患者均給予抗生素,避免感染,并口服安素、脂肪乳、氨基酸等加強營養支持,積極做好口腔護理,根據患者頜面骨折復雜程度,綜合判斷微型鈦板后是否需要頜間結扎固定與彈力牽引,2周12例、3周28例及4周20例。根據頜間固定于彈力牽引狀況,1周內合理調整鋼絲松緊度,術后3個月內螺旋CT三維重建檢查,客觀評價骨折愈合狀況。
1.3 療效評價標準
以咬合關系、解剖復位情況作為評價手術治療效果的三項指標。分為治愈、有效和無效三級。其中,治愈:咬合關系恢復正常,骨折斷端解剖復位良好;有效:術后咬合關系基本恢復正常,解剖關系基本恢復正常;無效:術后咬合關系未恢復正常,且骨折端移位[3]。總有效=治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30例,有效2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0%,對照組治愈20例、有效22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7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微型鈦板的優劣勢分析
在頜面部骨折的治療上,微型鈦板復位固定能夠正確復位骨折,且能維持骨折部位的三維穩定性,達到骨折區解剖復位,改善患者預后[4]。微型鈦板良好的成型性,確保其與頜骨表面貼合,維持骨折后的穩定性與生理動度,促進骨折斷端部位成骨細胞的生長,達到骨折愈合的目標。微型鈦板類型多樣,為患者及臨床醫生治療提供了多種選擇,可按照患者骨折部位的受力環境,選用L型、Y型號或直板型,并且可永久性留存于患者體內,防止傳統鋼絲或鋼板骨折內固定后再次損傷組織。微型鈦板體積小,鈦板厚度、大小均不同,能完全適應骨折處的力學環境,不過也具有抗扭力與穩定性不足、韌性不足等缺點[5]。在周圍組織牽引張力過大時,可能出現變形,且手術骨折復位不理想。所以,對于復合性多發頜面骨骨折患者來說,可采用頜間牽引或輔助頜間固定,從而確保頜面部外形良好。
3.2 手術入路的選擇分析
一般而言,閉合性上頜骨骨折患者多選擇唇齦溝切口,以充分暴露上頜骨前壁、外側顴突、顴弓根、眶下壁、腭突、上頜骨的鼻突及梨狀孔周圍骨壁,沿顴弓根深面,適用于弓凹陷性骨折、Lefort Ⅰ、Ⅱ型骨折及上頜骨不規則性骨折等多種骨折類型。而本研究較多的開放性骨折,在臨床上多采用原外傷傷口。不過,注意事項為面神經分支、眶上神經、面動脈分支和支配眶周的血管等,均要注意保護,避免術后出現面癱及額面部麻木等不良癥狀。
復合性頜面骨折合并下頜骨骨折時,則手術切口通常選擇于下頜前庭溝、下頜角,而下頜骨升支處骨折,可采用耳屏前“拐杖”切口。不過,由于骨折表面腮腺及面神經走行問題,在臨床處理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操作者的要求較高,要求其熟練掌握腮腺手術及面神經解剖技巧,避免出現面神經及其分支損傷,或者由于過分牽拉而發生口角歪斜、額紋變淺、不對稱等面癱表現[6]。
3.3 術后是否彈力牽引的判斷
微型鈦板固定頜面部骨折,術后是否給予彈力牽引,根據相關的文獻報道,多數患者可不行彈力牽引,特別是下頜骨單發骨折患者。但是術中骨折解剖對位欠佳,局部周圍肌張力較大者,可給予彈性牽引。本研究的患者為多部位、多發性的復合性骨折患者,大都患者給予彈力牽引。本研究的結果顯示:(1)觀察組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觀察組并發癥4例,發生率6.67%,對照組并發癥13例,并發癥發生率2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三維CT復查顯示,微型鈦板骨折復位均良好,骨密度均勻,符合相關的愈合標準。
3.4 術后并發癥的處理
術中處理不當,術后會出現以感染為主的并發癥,本研究患者中出現感染患者,每日行慶大霉素鹽水沖洗傷口,并且給予下唇局部壓迫包扎治療,患者2周內愈合,并且3個月后螺旋CT檢查顯示未出現骨不連等現象。根據相關的研究,術后感染與創傷程度有密切的相關性,一般而言,創傷越嚴重,則術后感染的危險性越大[7]。因此,本研究認為,術中操作時,操作者需盡可能保護骨折部位周圍的重要組織,盡可能減少手術造成的創傷,一旦出現感染,則及時在微型鈦板固定骨折部位與軟組織貼合,減少骨折斷端暴露于環境中,促進傷口愈合。
另外,骨折部位松動牙齒的處理,傳統理論認為需要全部拔除,但當前不少研究者主張,對于穩固的牙齒及后期可修復的牙齒,均可保留下來,并且利用牽引復位固定[8]。本研究中不少患者也出現了牙齒脫落和松動現象,但是未能給予保留,出現了牙齒脫落或松動等問題,均給予了相應的處理,確定無法保留后再行拔除處理。
綜上所述,復合性頜面骨折為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在目前的治療上,微型鈦板的應用效果較為理想。本研究認為,與傳統材料相比,微型鈦板具有體積微小、可永久留存于體內等諸多優點,應用效果理想,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雪濤,王健.微型鈦板在復雜頜面部外傷治療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2,26(11):44-46.
[2]盧子正,耿義群.微型鈦板在復合性頜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評價[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8):115-116.
[3]閻志毓,葉星,梁曉杰,等.微型鈦板在復合性頜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3):436-438.
[4]陳晴晴,杜俊蘭.頜面部骨折合并顱腦損傷患者的心理護理分析[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4,9(4):507-509.
[5]司晨晨,丁曉梅,徐佳,等.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治療頜面骨折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4,39(8):1179-1181.
[6]陳劍峰,李圣國.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頜面骨折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4,31(4):420-421.
[7]楊錦秀.微小型鈦板在口腔頜面外科多發骨折中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4):3-4.
[8]張琳琳,王靖虓,鄭志偉,等.可吸收內固定系統行頜面部骨折治療的 46 例臨床病例療效觀察[J].浙江創傷外科,2014,19(4):627-629.
(收稿日期:2017-01-08)